这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看到媒体在大肆渲染“黑胶复兴”。标题一个比一个热闹:“黑胶销量超过CD!”、“黑胶真的回来了!”、“年轻人正在拯救唱片工业!”听起来像是一个关于怀旧与情怀的美好故事。但如果我们冷静地翻看几十年的音乐产业数据,就会发现所谓的“复活”,其实更接近一个被放大的假象。
数据会说话
确实,黑胶在2000年只占音乐总营收的 0.2%,几乎濒临死亡。而到了2024年,它的份额回升到了 8.2%。看似翻了几十倍,但放到历史背景里就不一样了。在1970年代的高峰期,黑胶唱片市占率高达 71.2%。换句话说,如今的“复兴”只是回到巅峰的 11.5%,离真正的统治地位还差了一个数量级。
“战胜CD”的虚假繁荣
最常见的噱头是用黑胶和CD做对比。媒体喜欢拿“黑胶销量超过CD”当新闻,但CD早就是被厂商和零售商抛弃的落日产品。2024年赢过CD,就像和一个已经退出赛道的对手比拼。真正的竞争对手是 Streaming(串流),它现在占据超过 85% 的市场份额,而黑胶只是和其他实体制式抢那一点点剩下的份额。
增长的尽头
更现实的是,黑胶的增长已经停滞。2023到2024年,市占率停在 8.2%,没有再往上走。按照这个趋势,想要回到上世纪的主导地位,需要 867% 的增长,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谁在制造“复活”的叙事
明知道差距如此之大,为什么“黑胶复兴”的故事还在被反复讲?答案很简单:利益。唱片行、压片厂、黑胶机厂商都需要这个故事来维持市场;音乐媒体靠怀旧内容吸引点击;艺人更愿意卖一张 30美元的黑胶专辑,而不是靠每次播放只有 $0.003 的串流分成。
机会成本
问题在于,这种执着黑胶的叙事,把行业的注意力和资源从真正的创新方向拉走了。那些资金本可以用在更合理的串流分成机制、区块链版权管理、艺人与粉丝直连的平台,甚至是虚拟演唱会和音乐教育上,却被耗在了一个只有 8% 市场份额 的小众怀旧产品上。
结语
所以,黑胶的确比20年前卖得好了,但它远不是拯救音乐产业的关键。更多时候,它只是一个面向中年、老年乐迷的情怀收藏品,一个被包装成“复兴”的市场泡影。喜欢黑胶没有问题,它依旧能满足一部分人的仪式感和收藏欲,但我们不能假装它在引领行业。
下次看到“黑胶复兴”的新闻时,不妨先问自己一句:如果它真的复活了,为什么还需要不停地被强调?
数据来源:音乐行业销售数据1973-2024,RIAA。本文分析了51年的音乐行业销售数据,包括物理,数字和流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