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开放式ANC的尝试” XIAOMI小米Buds 5真无线耳机
过去,自适应主动降噪(Adaptive Noise Cancellation, ANC) 一直是硅胶入耳式耳机的专属功能。但随着技术演进,厂商们也把 ANC 带到了开放式耳机(open-ear design)上。比如苹果最新的 AirPods 4,以及 三星非Pro版本的Galaxy Buds3。作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品牌之一,小米自然不会错过机会,带来了他们最新的开放式ANC 机 —— 小米Buds 5。
小米这次在 Buds 5 上走了不同的路线。充电盒外观看上去像个小型“太空舱”,亮面与磨砂材质的结合,视觉层次比前代要强。缺点也明显——容易沾指纹。耳机本体采用半入耳设计,耳机柄做了亮面处理,磁吸充电接口藏在底部,整体辨识度比小米 OpenWear Stereo 更高。颜色方面,除了常规的陶瓷白和石墨黑,钛金灰版本更特别。
佩戴体验:轻量且稳定
单只耳机重量控制在 4 克左右,长时间佩戴不会产生压迫感。半入耳式结构对不同耳型的适配度还不错,运动或者剧烈动作时基本不会脱落。耳机柄的存在让单元有更多容积空间,对声学表现有帮助。整体属于轻量化方案,稳定性和舒适度比上一代更均衡。
功能与操作:完全可自定义
Buds 5 的操作逻辑比较独特,采用内侧压感传感器而非外部触控。好处是避免误触,比如躺下时碰到耳机不会乱操作。支持的功能包括:音量滑动调节、摘戴检测、来电自动接听、双设备连接,以及寻找耳机提示音。所有手势都能在小米耳机 App 里自定义,算是功能上的灵活性。
音质表现:低频突出
硬件部分用上了 11mm 双磁体动圈单元,低频能量感明显,中频人声保持干净,高频延伸也算够用。虽然达不到发烧级,但在约 530 元人民币 这个价位,表现已经属于中上水准。额外的调音来自 harman/kardon,再加上 App 内的 EQ 曲线(包括 Harman AudioEFX),用户可以根据喜好做调整。空间音效的“Dimensional Audio”功能存在,但音色会变得空洞,不是刚需。
无损与延迟:受限于设备
Buds 5 支持 高通 aptX Lossless,最高 16bit/44.1kHz、1.2Mbps 码率,延迟最低可达 73ms。不过,目前兼容机型主要是小米 14 系列、POCO F6 系列、MIX Flip 等新款手机,其他设备暂不完全支持。
ANC 与通话:物理限制明显
这副耳机最大的升级是主动降噪。实际体验中,在公交或办公室等低噪音环境里,ANC 表现不错,能显著降低外界干扰。但在咖啡馆这种人声复杂的环境里,降噪效果有限,主要是开放式设计本身缺乏物理隔音。通话时依靠三麦克风 + AI 算法,人声清晰度够用,开会或语音通话没有大问题。
续航与充电:够日常
官方数据是 单次 6.5 小时(50% 音量 / 关闭 ANC)。实测如果开 ANC、音量在 70% 以上,续航大约在 2.5–3 小时。配合充电盒,总体能撑一两天。盒子支持 USB-C 充电,快充效果明显,但包装里不附带充电线,需要用户自备。
额外功能:内置录音
比较少见的一点是,Buds 5 支持直接录音。单只耳机最多能录 90 分钟 语音,之后可以存到手机里。这个功能更偏向专业或特殊场景使用,一般用户可能用不到,但确实是个差异化设计。
价格与定位
小米 Buds 5 的售价约 530 元人民币。相比之下:
- 三星 Galaxy Buds3(非 Pro):约 1130 元人民币
- 苹果 AirPods 4(带 ANC):约 1450 元人民币
从定价上看,Buds 5 把 ANC下放到 500元级别,竞争力比较明显。
使用场景
这款耳机适合日常通勤、运动场景和视频会议。低频能量感强,听流行、电子、K-Pop 都比较带劲。长时间佩戴不累,配合 ANC 能减少环境干扰,在办公室和图书馆里也能保持专注。缺点在于开放式设计在嘈杂环境下的降噪有限,如果主要需求是地铁、飞机等极端噪音场景,可能还是入耳式方案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