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青岛高级音响唱片展羽声科技携手Perlisten、outlaw、麦尼塔、SIM2等一众顶级品牌在B3展房演示了硬件超200万的26声道全景声影院系统,充分展示了当代Hi-End多声道影院系统的最高水平。B3展厅不仅汇聚了全球顶尖音响品牌与最前沿的影音技术,更因全球顶级的声学和录音领域专家举行的交流讲座而成为展会最受瞩目的焦点。

著名资深声学设计师丰岛政实(Masazane Toyoshima)
9月20日上午的首场讲座聚焦《音乐鉴赏环境的重要性——小房间的低音驻波处理》,由全球著名资深声学设计师丰岛政实(Masazane Toyoshima)主讲。这位曾主导伦敦艾比路录音棚改造、设计过江苏大剧院等250余间全球知名录音棚的大师,一亮相便让羽声科技展房座无虚席。

中国资深唱片人、录音师阎华老师负责主持与翻译,同时也是他邀请丰岛政实与入交英雄两位大师亲临青岛。阎华以“木桶理论”为引,点出当前音响领域的普遍误区:大家多热衷于钻研器材、线材等硬件,却忽视了听音环境这一关键短板。“就像澡堂里再贵的喇叭也出不了好声,环境对音质的影响远超想象。”他强调,正是为了拆解这一“薄弱环节”,才特意邀请到丰岛政实先生分享专业见解。

丰岛政实的分享以听众最关注的伦敦艾比路录音棚改造项目为核心。他介绍,这座诞生过披头士众多经典作品的录音棚已有80余年历史,改造前因设施老旧亟需升级,而其设计思路始终围绕“声学科学性与空间实用性”展开:一方面充分利用闲置空间抬高天棚,同时开设天窗引入自然光,既优化了声学传播条件,又让空间充满自然气息;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设置了可旋转结构,可根据录制内容灵活调节混响时间,满足不同音乐类型的需求。
他还分享了改造中的小插曲:因前期预算紧张,团队通过重新规划楼层空间压缩成本,曾计划保留录制过披头士作品的旧楼砖头分享给粉丝,虽因粉丝反对放弃,但足见对历史细节的珍视。此外,录音棚外观除因版权变更更换logo外,均按发烧友要求原汁原味复原,兼顾了情感价值与商业使用。

丰岛政实还提及,他在新加坡、中国台湾及内地多地的录音棚设计中,均延续了“因地制宜优化声学环境”的核心逻辑,南京大剧院录音棚便是其中典型案例。

丰岛政实以艾比路改造为例的分享,将抽象的声学设计转化为具象的实践经验,解答了“为何环境是音质关键”的核心问题,也让听众深刻认识到:优质的音乐鉴赏,始于科学的环境设计。

日本沉浸式音频录制领域权威专家入交英雄(Hideo Irimajiri)
20日下午,羽声科技展房依旧热度不减,日本沉浸式音频录制领域权威专家入交英雄(Hideo Irimajiri)应校友阎华老师之邀专程从日本赶来,为大家带来了以《HiFi 音乐和全景声音乐制作实践》为题的讲座。
阎华老师在主持开场时特别提到:“羽声科技展房的硬件条件和调试水平绝佳,否则入交先生的全景声作品根本无法充分展现,这正是对上午丰岛先生观点的最佳印证。”

入交英雄从自身经历切入,回顾了全景声的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他初遇相关技术时便被其包围感震撼,直至15年前,随着设备成熟,全景声才正式实现商业化应用,为3D音乐制作铺平了道路。他结合音频技术演进脉络进一步阐释:从1880年单声道留声机,到20世纪30年代双声道立体声带来平面感,再到80年代5.1等2D环绕格式,最终2000年后3D音乐诞生,通过上下左右前后的立体喇叭布局,形成了如今的全景声。
在讲解中,入交英雄总结了全景声的三大价值。一是极强的临场感与沉浸感,可通过控制不同喇叭音量营造真实环境,打破立体声仅“皇帝位”音质最佳的局限,让包围范围内任意位置都能获得优质听觉体验。二是制作手段更丰富,360度空间可灵活排布乐器音源,实现更好的声音分离度,且制作逻辑更简单,只需合理安排音源方位即可精准还原。三是能淋漓尽致展现距离感,解决了立体声难以表现声音深度的问题,如同在音乐厅中可清晰感知与不同乐器的距离。此外,全景声还能呈现丰富细节与宽广声场,但音乐制作需精准把控配比、音色等多因素,难度高于电影包围感营造。

谈及制作实践,入交英雄坦言全景声对麦克风的选择与摆放要求极高。他以RS厂家的设置为例,介绍了指向性话筒与环境音话筒的搭配应用,同时提及团队经多次实验,研发出一套设备即可完成录制的高效方案——采用8个话筒(含顶部Omni Cube全指向立方体话筒),各话筒独立线路汇接至录音机,且播放喇叭布局与录音麦克风布局相对应。
讲座尾声,入交英雄播放了2022年获日本录音大奖的全景声作品,这场由权威专家带来的分享,既解密了全景声的技术原理,又展现了其制作实践的关键细节,让在场听众对沉浸式音频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中国资深唱片人、录音师阎华
收官之日,羽声科技展房迎来了最后一场重磅讲座——由阎华老师主讲的《音乐鉴赏与健康》。这位1985年便进入中唱、亲历行业兴衰的“老行尊”,一开场就用“杀开一条血路”点出核心——如今的唱片业正处于极度低迷的困境:他年轻时制作的唱片能轻松卖到百万张,而现在即便行业人全力投入,中唱上报的热门作品销量也仅数千张。他早年推出的HQ系列虽在各唱片单位占据一定比重,却仍属小众市场,更让他忧心的是前几年展会满眼白发群体的“老龄化”现象,好在青岛展会显著提升的年轻观众占比,成了他眼中最可贵的复苏信号,“市场要活,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

谈及行业变迁,阎华自然聊起音像载体的百年演进。他以自己整理的载体图谱为例,点出了贯穿始终的核心规律:“技术再先进,没内容撑着也白搭。”从爱迪生时代的蜡筒唱片到如今的网络传播,载体历经模拟、数字多代迭代,而不同格式的兴衰早已印证这一真理 ——VCD 虽在国际上无名,却因适配中国市场内容需求得以成功;SVCD、EVD 虽技术想法可期,终因缺乏节目商支持黯然退场。

在技术解析环节,阎华抛出了“采样频率的一半即频率上限”的核心结论,直言这句话“能让人受用一辈子”,并解释音频技术的终极目标,就是忠实还原声音波形的真实——如同小提琴震动通过空气传递给耳膜,技术要做的就是复刻这份“震动的本真”。针对行业误区,他逐一澄清:玻璃CD并非“单纯调大音量”,而是通过研磨工艺消除翘曲与偏心,大幅降低误码率和时基误差噪声,才实现了更精准的信号还原;黑胶之所以听着温润,关键在于高频保留——CD因44.1千赫采样率局限,2万赫兹以上高频完全缺失,而黑胶即便到4万-5万赫兹仍有信号,这份丰富的倍频成分正是音质的灵魂。聊起黑胶制作,他还分享了自己的“较真”经历:为追求最大刻纹振幅,亲赴工厂反复试刻,甚至不惜砍掉曲目缩短时长,中唱多位知名歌唱家的黑胶作品便诞生于此种坚持中,“发烧不是瞎烧,得烧得有理有据”。
基于对技术和市场的洞察,阎华抛出了行业破局的核心方案——“让音乐上车”。他指出,中国已是全球最大汽车产销国,年轻人日均在车上停留45分钟,这段时间正是音乐消费的黄金窗口,却存在“想听的没有,想推的送不出”的供需脱节。而破解之道,就在全景声技术与车载场景的结合。如今各品牌新车已配备十几甚至二十个独立声道喇叭,硬件早已就绪;借助AI与非线性录音技术,全景声的“包围式声场”可轻松实现,能精准解决司机位“偏位立体声”的痛点。他透露,团队计划建立服务中心,将唱片公司现有素材重制为全景声格式,推动其进入车载系统,“若几百万辆车都在放全景声流行曲,一首歌卖几百万份绝非空想,市场自然能健康循环”。

这场分享终落回“杀开一条血路”的初心。从剪磁带起步,到推动HQ系列、玻璃CD、国产首张MQA唱片诞生,阎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始终是“还原真实声音”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