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谑曲幽默诙谐、活泼优雅” :门德尔松 《仲夏夜之梦》
门德尔松的音乐会序曲《仲夏夜之梦》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同名喜剧。莎士比亚的这部青春剧欢乐而充满谐趣。门德尔松的序曲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莎士比亚原剧的戏剧化场面,再现了原剧青春欢乐的气氛,同时也为浪漫派音乐会序曲树立了一个典范。门德尔松写这首序曲时只有17岁,管弦乐技法已相当成熟。在此之前,他已经写过一部喜歌剧和12首由弦乐队演奏的交响性作品,他的第一交响曲也已完成,这首序曲在门德尔松的作品编号里列为第26号。所以,尽管写作时很年轻,却不能说是少年习作,因为这首序曲以精巧的结构、纯熟的配器、绚烂的色彩而为人称道,成为浪漫主义时期的管弦乐杰作,任何一本音乐史,在谈到门德尔松时都不会略过此曲。
音乐学专家们一致认为,门德尔松在序曲《仲夏夜之梦》里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熟,而最早提出这一看法的,是德国大诗人歌德。歌德比门德尔松年长60岁,两人结有忘年之交。歌德在青年时期曾有幸现场聆听过少年莫扎特即兴演奏钢琴,在听了《仲夏夜之梦》后,断言门德尔松甚至比天才的莫扎特成熟得更早。诗人对自己的这位少年朋友的赞美之词也许略有偏颇,事实上,莫扎特在音乐方面的早熟是无人能比的。而门德尔松的成熟则不限于音乐方面,而在于文化方面,是文化的早熟。
门德尔松自幼便开始接受良好而严格的教育,优裕的家庭带给他的不是舒适和安乐,而是刻苦全面的学习经历。除音乐以外,语言、历史、科学、哲学、绘画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他成长为理性和热情兼备、热爱古典艺术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19世纪初期,德国艺术界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莎士比亚的思想文化影响是世界性的,在欧美国家里,莎士比亚对文化艺术的影响仅次于《圣经》和古希腊、罗马故事,除诗和戏剧本身以外,其他艺术领域都从中汲取营养,并且用各自的方式表现莎士比亚的内容。在以艺术手法表现时代思想内容方面,恩格斯曾明确提出应采取“莎士比亚化”道路。莎士比亚德文翻译的主要倡导者和译者之一奥古斯特·施莱格尔,是诗人、学者和批评家。他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思想最有影响的传播者之一,他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德语译本是标准文本,最具权威性。由于施莱格尔的倡导和推广,在当时的德国文化界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莎士比亚热。门德尔松一家,文化教养颇深,他们不仅是热爱莎士比亚,甚至是热衷于莎士比亚。门德尔松的祖父、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自己就翻译过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大独白里最著名的句子“生存还是死亡”以及其他一些格言的德文句型便出自他的手笔。
1826年,当时还只有17岁的门德尔松就读了《仲夏夜之梦》的德译本。剧本欢乐戏谑、妙趣横生,人间与仙境的爱情与烦恼交织成欢愉浪漫的气氛。门德尔松沉醉其中,并很快找到了用音乐再现戏剧欢乐的灵感。他用了一个月时间完成了音乐会序曲《仲夏夜之梦》。乐曲采用奏鸣曲式,虽然表现的是戏剧场面,却不是具体情节的描写,门德尔松的兴趣在于表现剧情里的神话世界,他着力调动管弦乐队的色彩,用高超的配器技巧绘声绘色地描写月光清朗的夏夜,在树林里、在梦境中五彩缤纷的神奇境界。莎士比亚的原剧里有人间的两对恋人相互交错的戏剧性恋爱烦恼,有仙境里仙王奥布朗和仙后提泰妮亚夫妻不和而发生的龃龉,奥布朗唆使小精灵迫克滥施法术,却造成许多阴错阳差的戏剧性场面,最后误解消除,法术收回,有情人终成眷属,形成皆大欢喜的结局。戏剧情节展开头绪很纷繁,如果采用拙实的手法以音乐描写情节,很可能会一事无成。门德尔松巧妙地提取了剧中的仙境场面,这样就便于施展管弦乐队的色彩了。乐曲一开始,木管乐器组悠长的和弦展开了森林中的仙境: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活泼而柔和,像是林中仙女登场,在威严有力的宫廷场面过渡后,抒情的第二主题出现,这是温柔真挚的爱情主题,这时喧闹的小精灵加入进来,木管的作用在逐渐加强,配器技巧在这里施展手段,带给人意外的谐趣,模仿驴叫的主题是音乐里唯一可以与剧情直接对应的地方。当一切都得以充分地展示以后,角色便依次退去,森林归于平静。
序曲《仲夏夜之梦》写好以后,只在一些私人场合演奏过几次。第二年门德尔松就入柏林大学读书去了。这首曲子显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时隔17年之后,青春喜剧《仲夏夜之梦》在波茨坦上演,根据莎士比亚原剧的要求,演出时要有大量的配乐,普鲁士国王邀请门德尔松为演出写配乐,门德尔松便再次体验了少年时代的激情。他为演出写了十二段配乐,加上原来的长达12分钟的序曲,音乐总长达一个多小时,几乎给全剧铺满了音乐。这给舞蹈家们提供了方便,20世纪初由名导演福金导演、尼津斯基和斯米尔诺娃主演的芭蕾舞剧《仲夏夜之梦》便完全搬用了门德尔松的音乐。如今在世界各地的戏剧舞台上,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配乐成了通行版本,形成通例的原因也很有趣,因为人们如果在剧场里听不到门德尔松那首著名的婚礼进行曲,几乎就要质询,你们演的是《仲夏夜之梦》吗?
《仲夏夜之梦》序曲连同配乐后来也脱离戏剧,进入了音乐厅。由于篇幅太长,作为组曲演奏时只保留五段:序曲、间奏曲、夜曲、谐谑曲、婚礼进行曲。谐谑曲幽默诙谐、活泼优雅,是同类乐曲中的上乘之作。夜曲中如诗如梦般的意境充满浪漫气息,令人难忘。
浪漫乐派作曲家们最爱在古代传说、中世纪神秘故事和古典文学里寻找文化资源,莎士比亚写于两个世纪前的诗和戏剧被无数次写成各种体裁的音乐。所以,在《牛津简明音乐词典》里有“莎士比亚与音乐”的词条。在莎士比亚文化的发掘方面,门德尔松是作曲家里较早的一位。良好的文化修养使他对古典主义精神尊崇备至,但是,在时代精神感召下,他的音乐是浪漫主义的,所以,有一些音乐批评说他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折中者,甚至说他是虚伪的浪漫主义者。这些批评产生于19世纪古典与浪漫主义之争的论辩中,以现在的眼光看,思想的高贵并不影响门德尔松成为一位浪漫主义作曲家。
门德尔松在34岁时写了《仲夏夜之梦》戏剧配乐,四年后他因病去世。在他的有生之年不会料到,这部欢乐谐谑充满青春浪漫气息的作品中的一首曲子,日后会成为一首实用性作品,在教堂里频频奏响。在全世界很多地方,人们把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当作婚礼必备的音乐,在那庄重华贵的音乐响过之后,无数人生的喜剧便开场了。
文/沈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