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年轻人到底在追什么” 为什么便携CD机又火了?

这两年便携CD机突然变得热门起来,尤其是在小红书、B站这些平台上,不少年轻人开始分享他们听CD的日常。这种几乎被时代淘汰的产品,为啥还能在数码设备更新飞快的今天重新翻红?从使用方式到声音风格,CD机似乎击中了当下年轻人某种特定的审美和心理需求。

FiiO DM13
数字时代长大的Z世代,为什么回头听CD?
相比手机App动动手指就能无限跳歌、切歌,用CD听音乐是个“慢下来”的过程。CD播放是顺序固定的,你没法轻易跳过一首不喜欢的歌,这反而让人更专注地从头到尾听完一张专辑。对习惯快餐内容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种反差体验,甚至带点“仪式感”。而且现在流媒体平台动不动就下架歌,版权争议多,CD至少是你买断的物理介质,不会突然消失。
虽然现在很多人听的是所谓“无损音质”,但其实大部分平台即使标了无损,也是在压缩和网络传输中做了妥协。CD是16-bit/44.1kHz的线性PCM格式,码率达1411kbps,是实打实的Red Book标准。相较之下,主流App上的高音质大概在320kbps~900kbps之间,听感上CD会更通透、细节也更完整。特别是在高频、人声齿音、低频层次感这几个点上,CD能保留更多信息,听起来不会“毛刺”或“糊”。

CD机是“能摸得着”的音乐体验
CD这种物理介质本身就带有一种明确的存在感。从拿出碟片、塞入机器、听转盘旋转声音,再到按键播放,整个过程不像手机那样轻浮,反而有点像以前翻磁带、读书或写字的那种“有手感”的操作。对于习惯数字屏幕的Z世代来说,这是一种复古但具体的体验,是从碎片化信息中跳出来的一个出口。
很多人刷歌越来越快,但记不住一首歌的名字,也不知道听的是谁唱的。CD让人回到“完整听歌”这件事上,让听歌变得更专注、节奏更慢。对一张专辑的熟悉感,也不是靠算法推送得来的,而是通过一遍一遍地听建立起来的。用CD听音乐,不是为了省时间,而是为了花时间。
年轻人是怎么用便携CD机的?
现在用CD机的场景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学习或者工作的时候,有人会专门买几张轻音乐、爵士、古典CD放着听,避免用手机时的干扰。二是街头搭配穿搭,很多CD机厂商现在都在做复古壳、透明面板、USB-C充电的款式,直接变成穿搭单品。三是桌面音响系统,有些人会把CD机接入解码耳放或小型有源音箱,搭配出入门Hi-Fi组合,简单直接,不走无线也不走APP。
现在市面上的CD机早就不只是老古董那种了,很多型号都加上了蓝牙5.0无线输出、支持CD-R/CD-RW刻录碟、支持MP3格式播放,还有抗震缓冲功能(ESP)、可充电锂电池和Type-C接口。这类功能基本覆盖了年轻用户的使用需求,像Technics、Audio-Technica、德生TECSUN、一些国产改装款在玩家圈里都有不错的反馈。

结语:
不是CD火了,是“认真听音乐”这件事火了,现在这波便携CD机的流行,背后其实是对“认真听音乐”这个过程的重新重视。它不追求功能最多,不拼交互最快,反而是一种反向选择:放慢节奏、专注聆听、回到音乐本身。对一部分Z世代来说,听CD并不只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找回那种有内容、有过程、有参与感的聆听方式。就像Kindle让人重新坐下来阅读,CD机也让人重新坐下来听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