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深夜看完《小偷家族》之后,晚上睡前和今早醒来,都在想这部电影,干脆写了一点观后感。
以下文字有明显剧透。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我非常推荐你去看,并建议你看完电影之后,再来看这篇推送。
当然如果你不介意剧透,想在观片之前了解更多电影里值得留心的细节,那往下看吧?
1
片中,亚纪说,维系自己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东西是钱。
但这并不是她的真心,反而是她的恐惧。
她无比害怕这是真的,她这么说只是为了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只是因为害怕别人让自己失望。她比任何人都需要一个证明,证明自己是有人要的,是被爱着的。别人和她在一起不是因为利益,而是因为爱。
她觉得奶奶不收她钱就让她住在家里,就证明了奶奶真的爱她。后来,当她知道奶奶每个月都从她爸爸那里拿三万块之后,她的世界崩塌了。
可是,她不知道的是,奶奶从来没有花过那笔钱。拿钱但从来不花这背后有无数种可能的原因,折射的是人性的复杂。但我相信,奶奶绝对不是为了钱而收留她。但这一点,亚纪没有机会知道。类似这样的不知道,电影里有好多。玲玲不知道,亚纪觉得她穿着喜欢的泳衣就不肯脱很像小时候的自己;柴田治跑着追公车时不知道,车上的祥太最后终于无声地说出了“爸爸”;其他人不知道信代是为了留下玲玲而放弃了工作;就像其他人不知道奶奶在海滩上用口型说过“谢谢你们”一样。
太多的在意是没有被看见的。人世间的事往往如此。不知道怎么表达,不好意思表达,没有资格去表达,太在乎反而表现地好像不在乎…
错过和误解,伤害和怀疑是人生常态。而豁出去的善意,裸露柔软腹部式的信任则是小小的奇迹,虽然小,但仍然是奇迹。这些奇迹让人想活下去。
2
《小偷家族》里小卖铺里的爷爷戏份很少,但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角色。他的举动,让祥太的转变有了说服力,从根本上成立了——
爷爷发现祥太带着妹妹偷盗之后,没有一句斥责,没有说破这是偷,只是重复了孩子们偷东西时做的手势,告诉祥太,以后不要让妹妹做这件事了。还从架子上拿了两个果冻给祥太。
如果爷爷的反应是打骂,给祥太的冲击估计没有他温柔平静的劝说来得大。
因为学习道德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不是惩罚,而是激励。用《何为良好生活》里的话说, 当一个人“真的看到真善美的存在后,会激励自身的信心和活力。”
爷爷不仅给祥太上了人生第一堂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课,也让祥太意识到,在小偷家族之外的世界里,不是只有抛弃他、伤害他的人,也有不求回报、善意对待他的人。
这给了他奔向外部世界的信心。
3
电影里其实很多细节都草蛇灰线般相互勾连。
比如奶奶说,亚纪你有个高鼻子,后来奶奶去她前夫的儿子,也就是亚纪爸爸家,用手指着他鼻子那块喃喃自语一般说,他的脸部轮廓很像他爸,也就是奶奶前夫。我想,奶奶应该在亚纪身上也看到了前夫的印记吧,那因为血缘而流传下来的印记。
奶奶收留亚纪,和奶奶去拜访她前夫的儿子,有可能是因为奶奶在心里还想要和前夫保持一种联系吧。哪怕前夫为了其他女人离开了她,哪怕前夫后来都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另一个可以佐证的细节是,奶奶家里摆放了前夫的照片,回到家之后会敲磬祭拜。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说法是,日本民间相信,死去的人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你敲磬之后,就像打通了给那个世界的电话一样,逝者能听到你在心里跟他们说的话。
比如,奶奶去取钱时,大声说出密码,陪着她一起去的亚纪在她身后提醒她,你输入就好了,不用说出来哦。
奶奶去世后,信代和祥太一起去把奶奶卡里的钱取了出来。正常按遗产法,信代肯定是没资格继承奶奶遗产的。信代能取出钱,唯一的解释是,他们也就知道奶奶的密码。
我忍不住猜测,奶奶当时是故意把密码说出来的吧。
比如,祥太和由纪在河边捡拾蝉蜕。由纪看到一只正在艰难蜕壳,还没有成功的蝉,喊祥太去看。两个小朋友就并肩站在树下,给努力破壳而出的蝉宝宝喊加油。
这只蝉也是祥太的命运隐喻吧。要成长,必然要挣脱、要飞走。
4
在《小偷家族》里,由纪(后来被家里人起名叫玲玲)是作为一个外来的陌生人,进入到五口之家的小世界里的。她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或多或少,会让大家对习以为常的生活多一点思考,甚至是疑问。
这一点在哥哥祥太身上,尤其明显。妹妹像一个幼小版的他,他得以从他者的角度观看并思考自身行为。他开始想,以后也要让妹妹和自己一样偷东西吗?
之前“爸爸”治告诉过他,商店里的东西是没有主人的,所以可以拿走。
但来自小卖铺爷爷的温柔规劝,让祥太强烈感觉到了这样做是有问题的。再之后,小卖铺没开门,店外贴着“忌中”。因为祥太不认识“忌”字,以为店铺倒闭了。治跟他说过“只要商店不倒闭就没关系。”但现在店倒闭了,祥太多少会怀疑自己的行为和店铺倒闭之间的关联吧。
此时的他,已经明确不想让妹妹继续做他意识到有问题的的事,他决定自己去偷。但是妹妹跟了进来,想要帮他分担任务。
他看着正在把食物往裙子里塞的妹子,意识到,如果不改变,这孩子会和自己一样。
光是他自己可能还能接受,但加上妹妹,他彻底动摇了。
而且,我觉得,他可能还担心妹妹的偷盗行为,会被人发现(电影里妹妹塞食物时,塑料包装袋被挤压发出声音,其实很容易被人察觉的。电影里所呈现的,之前家里其他人的偷盗行为,都是无声的。),他不想让妹妹被抓。
他于是抢了东西就跑,故意让自己被抓。这其中有保护妹妹的成分,有对现有生活的失望、放弃和逃离,也有想要改变的突围之心。
5
有朋友问我,10分的话,给《小偷家族》打几分。
我说打10分。是啊,我就这么喜欢。但后来想想不对,有个细节始终缠绕在我心头,让我想扣一分,打9分:
为什么一家人里没有一个人告诉警方,玲玲的父母一直在虐待她。不应该让玲玲回去跟那对虐待、忽视她的父母继续生活啊。
我觉得,让玲玲和哥哥一样,被政府抚养,去六个孩子住在一起的公寓,也比回去和家暴父母生活好吧。
真的一想到,玲玲妈妈对玲玲说“我带你买新裙子”时的眼神,我就不寒而栗。
看完回来路上,我脑子里想的一直都是前一段时间女童被其亲人联手虐杀的新闻。知道有这样的事情存在,我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相信这世上有神。
如果孩子们能选择家人的话,可能有些孩子宁可选择无父无母做孤儿,有被他人领养的机会,也不会想要自己现在的父母吧。
《小偷家族》里有些元素是是枝裕和以往电影里也会经常出现的,看起来很亲切。
比如坐新干线出游:《奇迹》里是孩子们坐新干线去看火山,《小偷家族》里是坐新干线去露天海滩。
比如去海边玩表现家人关系,《海街日记》是四姐妹去海边,《小偷家族》是全家六口去海边,踏浪的画面和《海街日记》里的好像。
比如用拍堆雪人来表现亲子关系:《第三度嫌疑人》里是父女堆雪人,到《小偷家族》,就是父子堆雪人。
主题也和他以往拍摄的电影一脉相承,但有更强烈的集合感,有《海街日记》里的亲情温暖,有《如父如子》里“对什么是家人”的拷问,有《奇迹》里对于儿童心理成长的呈现,有《第三度嫌疑人》对人性复杂微妙、司法局限性的探讨,有《无人知晓》里对被遗弃儿童等社会问题的关注……
我觉得说是集大成之作会有点夸张,但《小偷家族》的确比较完整地把是枝裕和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交付给了观众。
6
很喜欢《小偷家族》里的妈妈说的那句,“家人还是能选比较好。”
让我想到《Sense8》里看得我大哭的一幕:Felix受伤,植物人一样躺在病床上,Wolfgang 守在他病床前,跟kala说,“他是我兄弟,我们不是因为血缘而随机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之间有更强大的联结。”
Kala问“是什么?”
Wolfgang说:“By choice” “是选择。”
爱的第一前提是自由意志。血缘给了我们一个爱的可能性,但只是可能性,绝非必然性。我从来不相信,因为我们有血缘,所以我必须爱ta这种话。
我爱是因为我从内心觉得对方值得我爱,于是选择去爱。
7
整体来说,我非常喜欢《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真的很尊重观众,不煽情,不愚民,不说教。用徐皓峰的话说,他呈现的不是道德的是非,而是道德的困境。
他帮你撕掉人身上的标签,让你看到一个一个人。那些人,和你一样,有血有肉,有夜里开着灯等待他们回家的家人。
他尽力展现生活的复杂,让你看到算计也看到算计背后的温情,让你了解、体谅,让你珍惜“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起来的瞬间。”(是枝裕和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