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死之前,如何活?
三天前,我去看了《我不是药神》。
看之前我已经看了相关的报道,我知道这个电影所讲的故事并不同于现实,现实远比电影微妙得多。
但我依然在电影院里痛哭了一场。
走出电影院,站在马路边等车时,我还控制不住眼泪。
因为吃不起药而无法陪伴孩子长大的爸爸,因为怕生病连累家人而选择离家出走的少年……当这些苦难被非常集中、具象地展现在我面前时,我被彻底打倒了。
这世上,有那么多仅仅是为了活下去,就已经拼尽全力的人。
片中,对疾病和死亡的细致描画,对我而言,是提醒也是质问——
在死之前,你要怎样活着?
你的价值排序是怎样的?你现在所做的事是否符合你的价值排序?
以及,面对他人的苦难,你可以做点什么?
在看完电影之后,我发短信给了已经有好几年没有联系过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她一直在服务农村智力障碍孩子。我曾经在她那当过义工。为了让学校能运营下去,也帮其做过宣传和筹款。
我想知道,学校还好吗,那些身心障碍的孩子还好吗?我有什么可以做的吗?
今天,校长给我回了电话。她和我说了目前艰难现状。我们约了见面去梳理现有问题,看能做怎样的推动。
这应该算是《我不是药神》电影对我的一种激发: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日常状态是,小心地过着自己的日子,避免滑落到需要被人救助的境地。不会花太多时间去思考,他人的困境。
但这个片子,会让我思考超越自身命运的课题,会想要关注他人。这是我喜欢这个电影的地方。同时,我对电影也有不认同之处,这个在后面说。
2
“药神”也会拒绝召唤
在片子中,程勇最初进入和退出药贩这行,都是出自个人利益的考虑:进入是为了赚钱,退出是担心风险。
但当他看到了自己退出之后,那些病人,尤其是他的患者朋友的死亡后,他不忍心了。
当他重新开始贩药时,目的就变了: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救助他人。
身边人的死亡,触动了他。这是电影非常理想主义的部分。
程勇作为一个健康人,和那些患者,因为情谊,因为同理心,而变成了命运共同体。他愿意放下甚至伤害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他人。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披着现实题材外衣的童话,或者说是纯白的神话。
而现实是错综复杂的灰。
坎贝尔写过一本讲述神话理论的书叫《千面英雄》,其中提到神话有个标准模式,主角会听到召唤,但在全心投入使命之前,会拒绝召唤。
因为响应召唤往往意味着,不再局限于个人得失,献身于更大的、超越你自身的东西。
而人会害怕未知的风险,也想要抱紧小小的自己,保全一方安全天地。拒绝召唤是很正常的,是本能反应。
而区分英雄和普通人的地方在于,英雄在最初拒绝召唤之后,还会为自己的这一拒绝,而持续的不安、痛苦,最终回应召唤,踏上征途。
而普通人则会对召唤充耳不闻。
在电影里,主角程勇的行动符合神话的叙事方式:拒绝召唤之后,重新回应召唤,一路上遇到启蒙者、朋友、敌人,经过考验,践行使命。
开始的拒绝,让后来的坚定变得真实了几分。
程勇的坚定来自于当初的放弃,因为见识了放弃引发的严重后果,并为其痛苦,一个人才会心甘情愿去承担一种道义上的责任。
对我个人而言,知道“拒绝召唤”往往是“走上征途”的一个必经步骤,能有效减少自我责备,心态更轻松地投入去做那些该做的事。
就比如这次联系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如果我不是知道,人就是会软弱,会逃避使命,会拒绝召唤,我可能没有勇气,在失联了好几年之后,再次联系对方。我可能会因为对自己的失望,而索性放弃到底。
3
为什么有人觉得《药神》颠倒黑白
我朋友圈里,关于这个电影的评价,趋向两极。
有朋友非常不喜欢这个电影。因为他觉得电影把板子打到跨国药企身上,是颠倒是非。
人民网2015年初的调查现实,进口格列卫原研药,作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救命药,在中国的价格全世界最贵。
这背后绝不仅仅是药企定价的原因。
南方周末《是现实,还是煽情?医药界“反击”〈我不是药神〉》一文中就写到,格列卫在中国的定价并不高于欧美市场。“上市时,中国到岸价肯定比美国便宜,但额外增加的部分包括关税、增值税和流通差率和企业没有任何关系。”
此外,浪潮工作室所写的《〈我不是药〉错在了哪》一文中还指出,进口原研药,在中国售卖时,即使不缴关税,还有17%的增值税,15%的医院加价,以及20%多的流转费用。
而且,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进口药物即使已经在国外安全上市了多年,但如果想要进入中国,必须重新进行临床试验,这又要烧掉一大笔钱。而在多数国家,进口药物是不需要重新进行临床实验的。
在我看来,要改变进口药天价的情况,不能只是靠药企的良心,更需要有关部门积极作为。
我们能不能把更多救命药纳入医保?能不能对进口药免收或少收增值税?能不能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流转费用?能不能对于在国外市场已经安全销售多年的药物,降低甚至减少临床实验上的要求?
以上这一切,目的都指向降低患者治疗成本,让病者有其药。
而影片的原型人物陆勇,和剧中程勇的故事也并不相同。感兴趣的童鞋,推荐去看GQ的两篇报道:《令人生疑的“中国药神”》和《GQ手记|与“药神”原型有关的18件事》。
从GQ报道中,可以看出,陆勇最开始代购的药是印度Natco生产的仿制药Veenat,但后来就换成了Cyno公司的Imacy,陆勇为它站台宣传。很多患者会出于对陆勇的信任而选择购买Imacy。可是,Imacy在印度生产是否合规,以及有效性都是存疑的。
电影里略过了这样的灰色地带。对于影片主角原型陆勇究竟是英雄还是商人,只能通过媒体讲述,看到事件一角的我,无法评价。
我的建议是,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别人当神,不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寄托在任何一位“神”的良心上。
也不要把自己当神。
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听起来美好,但在现实中,很难坚持不说,还容易引发反弹——“我都这么无私奉献了,还有人不理解我。那我不如干脆捞一笔。”
就承认大家都是有弱点的普通人吧。
不参与造神,不盲从轻信;不将自己的人生寄托在他人的慈悲上,学着对自己负责;在接受自己软弱的同时,学着抵御内心的贪欲;
接受这个世界在光明和煦之外,亦有深渊黑影,依然爱这个世界,为有机会来这个世上一趟,爱一些人,也被一些人爱着,感到不负此生的幸福。
配图来自:《我不是药神》电影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