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众多“青春片”的潮流中,曾国祥以一位香港导演的身份,拍出了一部不落俗套(除了结尾)的电影,是难能可贵的,他没有大陆导演的执着,硬要将主人翁的青春岁月与时代重要大事并置,激盪出沉重的歷史感觉,反而曾国祥的恩师陈可辛擅用这一套,《中国合伙人》卖的就是一个时代的感觉。
《七月与安生》较为内歛,着重描述两位密友“相爱又相轻”的关係。七月(马思纯)与安生(周冬雨)在小学认识,两人性格及家庭背景很不同,七月性格温文内向,是家中独女,受父母疼爱;安生性格爽朗外向,来自单亲家庭,与母亲关係恶劣,自幼已经响往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两人很快成为密友,中学时二人分道扬镳,但友情不减。
七月告诉安生,她恋上同学家明(李程彬),三人也因此成为好友,但安生与家明彼此有感觉,碍于不想破坏与七月的关係,安生选择离开,一边打工一边流浪,开展了与七月截然不同的人生。七月大学毕业后,在银行找到一份安定工作,与家明感情稳定,七月追求安稳﹑有计划的人生,预算在 27 岁前与家明结婚,组织家庭。家明到北京工作,重遇安生,两人爱火重燃,计划不在预期,三人的关係又再受考验。
《七月与安生》是个很感性的故事,虽然它有着一般爱情小说的俗套(三角关係与生离死别),但曾国祥没有在这些情节上纠缠,反而从一开始便强调七月与安生是“一体两面”,是人生的两种面向,七月是安生,安生是七月:两人彼此爱护,却又不自觉地伤害对方。
家明在七月与安生的关係只是催化作用,让两位女生看清自己潜藏的另一面:安稳的七月,其实有颗驿动的心,只是太早认为自己需要过稳定的生活。选择自我流放的安生,其实心底比任何人都平静,她只是装作潇洒。七月与安生让彼此明白,大家都是孤独的人,只有对方一直互相珍惜。
导演在安生出走后,用上一段蒙大奇,配上双方往来的书信,道出两人对生活的不同领会,正是那种“你睇我好,我睇你好”的矛盾,很爽快,效果很好。七月觉得安稳等于枯燥,她说她的生活是“一眼就可以看到一生”,心底里羡慕安生的自由,但自由对安生而言,却是“万水千山去过,感觉到了尽头,很累,想回家”,因为她没告诉七月,她的飘泊,动机只是逃情。
这场戏以后,曾国祥慢慢跌入平庸的框框,安生与七月重聚,在上海的餐厅内争吵,导致安生不辞而别,这段拍得最差,直接影响后来在北京,安生﹑家明与七月再陷于三角关係中,幸好周冬雨与马思纯精湛的演出,挽救了整段戏。
电影版本对原着作了颇大的改动,有些主要情节甚至逆转了,原着的篇幅很短,电影把结构弄得复杂,采用倒叙手法,增加了出版社发现网上有位“七月”作者与好朋友“安生”的故事,出版社认识安生,想委讬她找作者洽商版权,继而从安生的视点阅读小说,在七月的旁白下倒叙故事。这个安排和结尾导演想做一个重大的故事转折有关,但这个转折既刻意又突兀,虽然带来“惊喜”,但却是画蛇添足,很有陈可辛《亲爱的》那种洒狗血风格,增添了奇情,却破坏了气氛。
两位主角有极出色的表现,周冬雨令人刮目相看,突破了她以往演出的角色框框,多幕的细微感情变化,非常动人,马思纯也是超水准,与周冬雨有很自然的配合,演活了“我中有你”的复杂情感。火车站二人分手那场戏最值得细看:安生叮嘱七月不要俗套地“追车”以示不捨之情,列车慢慢开动,安生不自觉步前,当情绪最高涨时,七月看到半身伸出窗口的安生颈上挂着家明的玉坠,曳然止步,只懂痛哭,安生激动及后悔,高呼“如果你想我留下,我便留下”,这一幕两人交锋的时间很短,但心理变快很大,两位演员都掌握得恰到好处。
另一幕是后段在医院的戏份: 安生要签署一份关于七月的文件,她说了些自责的话,又迅速平服情绪,强装冷静,这场是周冬雨个人表演,非常细腻。由于七月与安生两个角色在故事后段有点“交换人生”的安排,因此前段两人的演绎方法有很明显转变,难度很高。
《七月与安生》对新导演来说,是超额完成,纵然结尾很俗套,但应该会惹得不少观众落泪,眼泪有时很廉价,但却能令观众记住这部电影。
转载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