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最值得听的古典交响乐
文/Chenta 编辑/Cayla
我只是个学作曲&弹弹琴的,弹出的是情写出的是旋律。而转换为文字,就不那么回事了。音乐这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呢,是想言传结果就不小心使得到一些不入此道的人更加畏拒,因为不懂得像伟大的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的作者)那样深入浅出。
昨天收到了份考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必背的20多首交响乐曲目单(下文列出)。啊哈!发现我居然全记得它们每首的旋律!看来,这个环节OK了。还记得曾经上乐理课时所记的10大古典交响乐。想写点小评。如下。有标明(转)的就指不是我写的啦!我觉得写的比较easy to read。这十首,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去听一听。
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
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初演于1792年。作品之所以命名为“惊愕”,是得名于作品的第二乐章。据说海顿写此曲的目的是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厢中的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妇人们。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实际演出中,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也就是脍炙人口的“命运交响曲”。全曲分为四个乐章:1、朝气蓬勃的快板,其中的主题是“命运的敲门”。2、行板,双主题连续的变奏是命运在敲门。3、快板,两种对立重新展开,象征着英雄与命运的最后搏斗。4、快板,众多主题呈现辉煌场面,结尾一片光明。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席勒的”欢乐颂”,因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在而为人所知。贝多芬22岁时(1792年)就有把这首长诗全部加以谱曲的想法,但当他53岁完成第九交响曲时(182S年),他仅挑选了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前半、第三节和第四节的后半作为末乐章的歌词。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自新大陆》
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院长,德沃夏克应邀赴美。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 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转)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悲怆的标题是柴可夫斯基弟弟的建议。
柴可夫斯基曾说明:“这部交响曲的构图归根结底是‘生活’。第一部分是激情冲动、自信、渴望行动,必须简短(末乐章是‘死亡’——崩溃的结果)。第二部分是‘爱情’,第三部分是‘失望 ’。第四乐章结束时逐渐消失(也要简短)。”
马勒:c小调第二号交响曲《复活》
这部作品被称为《复活》是由于洛普斯托克的一首圣诗《复活》。他与德国著名音乐家封·彪罗的关系非常好,曾将本曲草稿给彪罗过目,受到热情鼓励。1894年彪罗逝世,马勒在参加他的葬礼时,“从风琴坛上传来了克洛普托克《复活》的合唱。于是像是受到了电击一样,我受到了感动”。他就这样根据《复活》,顺利写下了末乐章的的合唱部分。(转)
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五号交响曲《革命》
交响曲《革命》创作于1937年。肖斯塔科维奇本人称这部作品是“一个苏联艺术家对于公正批评的实际的、创造性的回答。”这是由于1932年以来,随着苏联加强整顿国内的体制,艺术受到 “社会主义写实”教条路线的指导,结果连早已扬名世界的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亦受到苏联当局的批判。这部作品就是作者在这种情况下所完成的。(转)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
这是莫扎特最后的三大交响曲之一,是他的交响曲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完成于1788年,整部交响曲热情洋溢,有着充满感情化的乐思。这首交响曲虽然仍能听出巴洛克音乐的痕迹,但还是促使当时的音乐向前迈进了一步,当它在十九世纪初于莱比锡演奏之际,曾受到“战栗”或“沉缓”等字眼的评语。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步步接近浪漫派的作品。
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
勃拉姆斯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号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所谓“第十号”乃是指本曲续接于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之后,成为第十首著名交响曲之意。乐曲中充满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引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转)
西贝柳斯:《D大调第二交响曲》
作者本人称这部作品描写的是“芬兰为政治自由而斗争”这部作品有着很强烈的芬兰风土气息,和浓厚的北欧民谣色彩。西贝柳斯的许多作品中,有许多是直接将民谣改编为钢琴曲或歌曲的,表现了他对芬兰民谣的执迷。
中国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生招生考试必读曲目
1. 巴赫(1685-1750): 《意大利协奏曲》 BWV 971
2. 海顿(1732-1809): 《G大调第94交响曲”惊愕”》
3. 莫扎特(1756-1791): 《C大调第41交响曲”朱比特”》 K.551
4. 贝多芬(1770-1827): 《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 OP.125
5. 舒伯特(1797-1828): 《东之旅》 D.911
6. 柏辽兹(1803-1869): 《幻想交响曲》 OP.14
7. 门德尔松(1809-1847):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OP.64
8. 李斯特(1811-1886): 《前奏曲》 S97
9. 弗兰克(1822-1890): 《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10. 勃拉姆斯(1833-1897): 《F大调第三交响乐》 OP.90
11. 穆索尔斯基(1839-1881): 《荒山之夜》
12. 柴科夫斯基(1840-1893): 《b小调第6交响曲》 OP.74
13. 德沃夏克(1841-1904): 《b小调大提琴奏鸣曲》 OP.104
14. 艾尔加(1857-1934): 《谜语变奏曲》 OP.36
15. 马勒(1860-1911): 《大地之歌》
16. 德彪西(1862-1918): 《夜曲》
17. 西贝柳斯(1865-1957): 《芬兰颂》 OP.26
18. 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OP.43
19. 拉威尔(1875-1937): 《F大调弦乐四重奏》
20. 雷斯皮基(1879-1936): 《罗马假日》
21. 巴托克(1881-1945): 《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
22. 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 《春之祭》
23. 普罗科菲也夫(1891-1953): 《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OP.94
24. 科普兰(1900-1990): 《阿帕拉契亚之春》
25. 肖斯塔可维奇(1906-1975): 《d小调第五交响曲》 OP.47
26. 巴伯(1910-1981): 《柔板》 OP.11
27. 鲁托斯拉夫斯基(1913-1994): 《乐队协奏曲》
28. 古琴曲: 《酒狂》
29. 《梁祝》
转载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