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士的辉煌铸就者,从Saul.B.Marantz的Model7+9到Ken.Ishiwata的PM-10
2017年的上海马兰士新品发布会,近距离接触了马兰士的第二代灵魂人物。马兰士产品的总设计师、产品形象大使Ken Ishiwata(石渡健)先生。这次石渡健带来了他最新的产品,SA-10超级音频播放器与PM-10合并式晶体管放大器。我并不清楚这两件产品,是否成为石渡健先生在马兰士的收官之作。然而在70年代已经加入马兰士,效力近40年的石渡健如今已经70岁,他用一生的精力帮助马兰士品牌再铸辉煌,并且完成了Saul B. Marantz的遗愿。然而他们所树立的马兰士品牌形象,在感动着每一位马兰士产品的使用者,以及那些用卓越音响技术去再现音乐艺术家创作初衷的人们……
Saul.B.Marantz梦想开始的地方
纽约市Kew Gardens的Austin街第81号转角处这栋房子,Saul B. Marantz利用地下室的空间在1948年由他亲手制作的第一款音频产品诞生。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1953年Saul在美国加州的伍德赛德镇建立了Marantz工厂,并注册了Marantz品牌。从第一部传奇作品Model 1的诞生,直至1958年大名鼎鼎的Model 7,马兰士经历了初始创业时期最辉煌的阶段。从而Saul B. Marantz被美国著名音响评论媒体誉为美国音频发展的先锋人物。
就在Marantz Model 7诞生的两年后,Model 9的诞生为马兰士带来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音乐性、良好的控制力,为音响发烧迷所津津乐道。时至今日马兰士7+9组合,仍然成为音响收藏家们炙手可热的收藏品,这一组合成功的奠定了Marantz在Hi-Fi界的影响力和地位,同时也成为马兰士品牌声音哲学的指导。
Ken.Ishiwata让Marantz的灵魂延续
这时的石渡健正在上高中。有一次他路过一家音响店,被美妙的爵士乐歌声而吸引,他认为这才是真正高传真的声音。这是石渡健先生对Marantz产品的初次印象,也可能是Model7+9所回放的那首爵士乐曲太有魅力,而致使石渡健最终加入马兰士直至今日。
如日中天的Model7+9获得很好的市场反响后,Saul.B.Marantz开始着手推出音源产品,而正是Marantz历史上的第一款音源产品,让Saul.B.Marantz追求完美的梦想就此停止。它的宿命就像马勒的第十交响曲,但是Model10不同之处,在于它几乎是一件完美无瑕;无可挑剔的产品。它集合了当时的电路设计、机械美学、声音艺术之极致,连显示管都采用DG7-32/01,可见追求完美设计的不惜成本。而前期Model10生产了不到100台,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后来的Model10B增加到了5000台,这时Saul.B.Marantz发现公司财务出现了严重的问题,Model10B的制作成本高昂而售价过低,导致Saul.B.Marantz资金链断裂。迫于无奈他只有将公司卖掉以清偿银行贷款。
这时在好莱坞赚的盆满钵溢的Superscope看到了商机,他们想借助马兰士品牌在美国的影响力,并去日本寻找更为廉价的生产成本,这样可以在美国市场获得更加强劲的竞争力。在1964年Superscope收购马兰士后,Saul.B.Marantz也一起加入了Superscope并担任名誉主席。但是Superscope与Saul.B.Marantz在产品理念上难以融合,最终双方在SLT-12唱机项目上彻底决裂。
Saul.B.Marantz指出SLT-12唱机在机械设计上存在严重问题,而这些建议并没有获得Superscope决策层足够的认识。终于,在1967年Saul.B.Marantz挥手告别了自己创立二十年的Marantz公司。一边是Saul.B.Marantz的二十年创业心酸之泪,另一边是Superscope拿到马兰士品牌后,如火如荼的攻城略地。然而正在此时,Superscope接手马兰士后的第一个项目让他铩羽而归。这正是Saul.B.Marantz指出存在机械设计问题的SLT-12唱机,这部短命唱机只上市两年就宣告停产。
在Saul.B.Marantz即将离开Superscope之前,Superscope已经在日本寻找合作伙伴,最终他们锁定了1953年在日本东京世田谷区成立的Standard Radio Corporation(标准无线电公司)。在1975年标准无线电公司更名为马兰士日本公司,此时马兰士除设计外的生产业务全部移到日本。大量的廉价马兰士产品从日本源源不断的销往欧美。
直到1978年Ken.Ishiwata的加入,此时Superscope似乎已经意识到大量低端产品对Marantz品牌美誉度的洗刷,已经让消费者渐渐淡忘了昔日辉煌的Marantz!Ken.Ishiwata被临危受命,开发一系列让Marantz重振声誉的高端系列。在1979年Ken.Ishiwata推出了采用SME3009唱臂的TT1000S为代表的Esotec系列,设计精良的Esotec系列并没有改变Superscope日渐下滑的颓势。但是Esotec系列为马兰士决策层如何面对Hi-Fi市场带来了启示。
终于在1980年,一场数字风暴即将来临的前夕,荷兰飞利浦公司出资收购马兰士品牌。Superscope与飞利浦的最终协议是除北美地区外,其他地区品牌使用权归飞利浦所有。而对于飞利浦而言,它与索尼共同开发了CD的标准,然而索尼已经掌握了生产CD驱动器的技术。就这样,马兰士日本公司成为了飞利浦用来制衡索尼的关键布局。也正是因为这样,马兰士得以成为最早拥有CD播放器生产能力的企业,由此开启一段全新历程。
80年代,在飞利浦接管后,马兰士通过CD播放器迎来了新的腾飞,包括CD63、CD94等一系列的成功产品,又让这个Hi-Fi界的领跑者找到了昔日的辉煌。有一次,一名新闻记者参观了Marantz的办公室,请Ken.Ishiwata展示新款的放大器。Ken用他新修改的CD63播放器进行展示,却忘记切换回“标准模式”。这名记者被这台CD播放器的声音深深感染,事后他告诉Marantz务必推出这款声音漂亮的播放器。没过多久,Marantz欧洲公司与Ken讨论了KI签名的想法,最后决定将这款CD播放器作为首款KI签名播放器推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CD63MKII(KI)版的由来。前几年我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摩改马兰士CD63的文章,阅读超过几十万,直接推动了这部机器在二手市场的销量。后来,我阅读这篇文章时不禁让我想到:“这不正是Ken.Ishiwata在1996年就已经做到的么?”
1989年,Superscope与Saul.B.Marantz那份“不平等”合约终于到期,这其中包括Saul.B.Marantz在合约期的25年内不能涉足音频领域的电子设备项目。当众多马兰士迷们看到这一条约后,就应该理解Saul.B.Marantz当年卖掉公司后,为什么没有去创建一个全新品牌的原因。也正是这一条合约的存在,让众多马兰士的经典产品成为唯一。
90年代,飞利浦终于将Superscope于北美控股的马兰士股权买下,自此马兰士品牌重新统一,结束了长达10年的分裂时期。马兰士产品在Ken.Ishiwata的努力规划下,逐渐的形成了统一容易辨识的外观及代序明确的产品风格,1992年马兰士在模拟核心部分推出HDAM(超动态放大器)音频模块。HDAM的诞生引起业界一片哗然,当时业内在输入及输出部分,为了简化晶体管机的电路结构,普遍采用集成运算放大器,然而Ken.Ishiwata预见到数字音频发展不会永远停留在44.1Khz/16Bit这种标准,为了应对未来的音频规格,马兰士产品在输入及输出端必须拥有更强大的结构。HDAM音频模块的诞生是划时代性的,直到今天马兰士推出的SA-10与PM-10依然采用HDAM音频模块。在HDAM音频模块诞生不久,SACD(超级音频CD)逐渐形成市场规模。1999年,世纪之交马兰士推出了第一款SACD播放器SA-1,在数码音频领域,马兰士步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马兰士成果丰硕的90年代中,还有一件被世界音频领域所惋惜的事件,1997年的1月16日Saul Bernard Marantz去世,享年85岁。在他临终前,与Ken.Ishiwata通过一次电话,电话中托付石渡健让马兰士重现辉煌,并且肯定了石渡健在数码时代所获得的成就。自此Saul.B.Marantz将Marantz品牌的精神火炬传递到了Ken.Ishiwata的手中。
在马兰士品牌成立50周年的前夕,Ken.Ishiwata推出了他的7+9组合。我记得当年这套组合被各大评论杂志誉为Saul.B.Marantz所设计的Model7+9的灵魂再现。然而区别于传统意义的Model7+9,SC-7与MA-9是晶体管放大器而不是电子管。它具有优秀的扬声器驱动力,而且还具备电子管温暖透明的音色。(在2002年的时候,电子管机的复古风在国内盛行,当时发烧友普遍认为,电子管有着晶体管所不可取代的声音韵味与细腻音色)SC-7与MA-9的诞生让大家对这一点完全改观,设计精良的晶体管放大器,既可以有强劲的驱动能力,还可以有细腻温暖的音色。如今SC-7与MA-9也已经成为音响迷的收藏品,在市面也是难得一见。
PM-10能否成为马兰士新的标杆?
这次马兰士新产品的发布会,SA-10与PM-10的组合驱动一对丹拿Contor60,在酒店会议室的大厅里,这个场地大概可以容纳100人。Ken.Ishiwata在对新产品做过简介后,拿出一部Iphone手机,控制与SA-10链接在一起的Macbook。这时喇叭里发出了强烈的敲击声,深沉的低音贴着地毯滚滚而来。地面泛起的声波透过座椅直达心脏,鼓的节奏与心脏的跳动融合在一起,让人内心为之振奋。更让我意外的是,在酒店这种临时的环境中,播放大动态的打击乐作品,PM-10完全可以把Contor60牢牢控制住,而不会产生恼人驻波。我刻意走到发布会的最后一排,远处传来的声音依然让人为之震撼。
发布会的现场播放的大概有5首音乐作品,从打击乐到弦乐,NewAge到古典、流行、爵士,基本涵盖了主流的音乐形式。在去年我参加德国慕尼黑丹拿Contor系列的新品发布会,那时我听到的丹拿Contor完全不是现在这种面貌,丹拿是业界公认的比较难推的喇叭之一。因为它的低音喇叭采用内阻尼高的音盆材质,所以在音乐的弱音时呈惰性表现,这就要求功率放大器有足够声音清晰度。然而平方高音又具有极好的细节还原能力,这就要求放大器不仅仅要清晰,还要有很高的细腻度。低音喇叭采用大音圈设计,对功放机的输出电流提出很高要求,功放机输出大电流时又难以保证低失真与细腻度。所以,很多发烧友饱受丹拿音箱的折磨,虽然很多人乐此不彼的去攀登这座高峰,但是鲜有人取得真经,发挥出丹拿真正的水准。
如此难以发挥的喇叭究竟它的魅力在哪里?Ken.Ishiwata列举过一个声音与画面同步性的例子,就像这对Contor60它必须有很高的同步性才可以表现出精准的声音。要如此多扬声器单元,在狭长的箱体内,获得足够高的相位一致性并不容易。丹拿有足够平直的频响,可以精准的展现出唱片中不同声部乐器准确的能量分布。丹拿Contor60对马兰士PM-10是具有挑战性的,要在固定的成本、机箱尺寸,众多不可变的外围因素中,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对设计提出了挑战性。如果现场听过PM-10驱动丹拿Contor60的声音表现力,就会对Ken.Ishiwata的设计水平刮目相看。
为了确定我对这套组合的听感评价足够准确,我随着马兰士的新品上市活动进程从上海跑到了北京。北京家电论坛体验中心是我很熟悉的场地,在自己熟悉的空间亲手去调整,我想没有什么方式比这样做更能准确判断产品性能。北京体验中心是一个5*11*3米的场地,大概可以容纳30-40人,经过专业的声学计算和测量,按照录音审听级标准设计的声学环境。该场地的混响时间均匀,频率平衡,声吸收与声扩散均匀,是我们的网站主编测评器材所使用的场地。也正是在这个场地中,我得以肯定在上海的马兰士SA-10与PM-10新品发布会所得到的聆听结果是一致的。
PM-10比上一代的PM-11S3都获得了哪些进步?
首先要看到PM-10与马兰士以往的Hi-Fi产品,在电路架构上已经完全不同。PM-10不在采用传统的AB类或A类放大器架构,转而采用高效率的开关式放大模块(SMPS),这在马兰士功放设计中是一次完全的蜕变。上一代PM-11S3的内部架构,变压器位于左前侧,散热器占有整个机箱的2/3。PM-10则是放大部分紧贴扬声器接线端子的中后方布局,这样做的好处可以大大缩短放大器与接线端子之间的跳线距离,减低传输失真,增加放大器阻尼系数。
PM-11S3采用单电源结构,由一只变压器供给整机所有电路的电源,因为受到接近2/3面积散热器的影响,在442比例的机箱里很难再设计独立的前级电源电路,整机采用一只电源变压器供电势必会对放大器的信噪比带来影响。
Ken.Ishiwata说:“他在PM-10的设计里,做到了与SC-7、MA-9这种巨无霸前后级相同的架构。”在PM-10放大模块的前方是一只完全屏蔽的,只为前级部分独立供电的环形变压器。这样做的好处,让PM-10的高电平信噪比达到了111dB,而PM-11S3只能做到98dB,这个数据的意义是PM-10在超大的动态音乐中,依然可以保持静如深海的宁静度,完整的音乐弱音表现而不是机器的本底噪声。
PM-10的后级放大部分采用两块600W的SMPS电源,供给4部放大器。不要惊讶,Ken.Ishiwata的介绍与产品的资料中明确记录了PM-10采用了4部独立放大器,两只独立电源。为什么采用4部放大器,Ken.Ishiwata是这样解释的:“平衡传输电路,分别由正信号端、负信号端、地,三个部分来构成。这在信号传输阶段很容易实现,但是大家有没有考虑过我们的音箱只有正、负,并没有接地。传统的平衡放大器接驳扬声器后就会变成单端,在扬声器工作时一部分反向电流会作用到放大器输出部分,从而降低了放大器的控制能力。采用4部放大器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实现真正的平衡输出,扬声器的负极不在接地。每声道的两部放大器分别负责正向放大和反向放大。这样可以牢牢的控制住扬声器,让它工作在放大器最线性的范围内。”
这部PM-10相比上一代PM-11S3的输出功率整整提升了1倍,电源储备量增加了4倍,在4欧时的输出功率增加到400W*2(RMS)如此强大的性能完全不亚于使用两台单声道后级。失真度由PM-11S3的0.01%降低到0.005%,阻尼系数由100提升到了500,整机信噪比由98dB提升到了113dB。一些列的性能提升皆在证明,PM-10已经完美的将前级与双单声道后级,这种体积硕大才可以拥有的性能,完美的融合到442比例的机箱里。
这不得不说是在马兰士的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性进展。它已经完全颠覆了马兰士传统电路的观念,保持了马兰士声音风格的同时,将全新的技术淋漓尽致的应用到产品中。然而环比世界一线品牌的合并机中,做到此等性能的机器售价恐怕都要远远高于这部PM-10。不惜成本的设计并不困难,但是具有性价比的设计,正是在考验一位设计师真正的水准。
如果说Saul.B.Marantz设计Model-10是完全处于理想化的产品,高昂的成本以及不符合商品发展规律的低廉售价最终导致了公司经营陷入困局。
Saul.B.Marantz是一位超级音响发烧友,他用热情点燃了马兰士辉煌篇章的序曲,奠定了马兰士品牌的音乐品位。Ken.Ishiwata是马兰士品牌自成立以来,任职最久的首席设计师,他传承了Saul.B.Marantz的声音美学观念,在保持马兰士声音风格的同时,将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融汇其中。
年近70岁的Ken.Ishiwata,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所以在历代马兰士产品中,它始终保持着产品前瞻性与技术创新优势。PM-10不是一件继承性的产品,它没有复刻过往的辉煌与成就,而是采用全新的技术承前启后的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标准。在颠覆了传统技术的同时,又保持着传统美的存在。是集合了Saul.B.Marantz与Ken.Ishiwata两代马兰士灵魂设计者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