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心不甘,情不愿,另一位同样情不愿,却甘心,《最黑暗的时刻》中,邱吉尔晋见英王乔治六世,出任战时首相的这场戏,有君臣仪礼,有政治交锋,貌不合神更离,还要肝胆相照,煞是好看。
“原来,这就是地下铁!”说这句话的,是一位养尊处优、不谙民情的统治菁英;“难道,你们没见过首相搭乘地下铁吗?”说这句话的,是一位想要诉诸民意,为决策背书的焦虑政客,他们是同一人,名字都叫做邱吉尔。英国导演Joe Wright执导的《最黑暗的时刻(Darkest Hour)》透过这一场地下铁戏,雕刻出英国首相邱吉尔的高傲身段与老谋深算。
邱吉尔领导英国军民,打赢纳粹的往事,早已写入歷史,Joe Wright的英雄书写另有巧思:外有强敌、内有政敌,还有一位不信任你的国王,你如何在狂风暴雨中昂首向前?
强敌是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狂扫欧洲,把近四十万英军全都逼到敦克尔克海滩的希特勒;政敌是以姑息绥靖策略敷衍希特勒,换取苟安的前首相张伯伦和外相Halifax,张伯伦在国会施压下请辞,暂时拱出邱吉尔,却暗中掣肘,目的就是要让外相接班。至于看他不顺眼的英皇乔治六世,则是无法接受哪有人大白天都要喝威士忌?还要睡午觉睡到四点?这种人能够领导风雨飘摇的英国吗?
所有的问号,目的都在带出最后的惊叹号。
张伯伦当时还是保守党党魁,邱吉尔的战争内阁,自然不能排除虎视眈眈的前首相和外相,他有容人之量,但亦有防人之心,面对政敌不输外敌的惊涛骇浪,先是隐忍妥协,继而不但有“硬干”的强势驳斥,更有“来软的”谈笑间挪开座位的两手策略,成就了一齣让人看得目不转睛的政治斗争好戏。
要凸显英雄雕刻的阳刚线条不难,难的是要在阴暗凹陷处测试英雄底线。
Joe Wright兵分两路,先让邱吉尔在夜半时分,孤零零坐在一张小椅子上打越洋电话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夜深私语,是因为形势比人强,不得不低声求援,没有幕僚见证,才不会丢帝国颜面;孤单身影,同样在强调他的无计可施。只见邱吉尔先是欢声言笑,在接连碰壁之后,愕然不语,又不得不礼貌说再见,再愤然挂电话,就像是求爷爷告奶奶之后,悲愤莫名的小媳妇心情。
其次,则是敦克尔克大撤退,近四十万大军若被歼灭在海滩,不但元气大伤,士气更会崩盘,可是海军没船,空军力薄,眼看众将官束手无策,“宁无一个是男儿”,邱吉尔就算破口大骂也无济于事。Joe Wright不时让观众看见地下堡垒中小窗子里的邱吉尔,那是坐困愁城的写真,但是他一方面下令要征召民船,“不是规定,而是命令”,何等霸道却有效率;另外,又下令策应援军战到最后,不准撤退,何等残忍却有战功,非常时代有这么多的非常手段,才让他能够逆转胜。
邱吉尔的文采让他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演讲风采,更是战时激励人心的利器,《最黑暗的时刻》无可避免要重现邱吉尔慷慨陈词的雄辩神采,不管是:“您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回答就是胜利!不计任何代价的胜利......,胜利路途可能漫长又艰辛,但没有胜利就无可存活!”或者是:“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战斗于海滩、战斗在着陆的地面、战斗于田野及街道、战斗在山丘;我们将永不投降!”时隔七十年再次听闻,依旧让人热血沸腾,这种话术,以及不畏对岸老虎的战斗意志,毋宁是台湾总统和行政院长最需要参考的范本。
饰演邱吉尔的盖瑞.欧曼已先因本片拿下了金球奖影帝,很多人推崇他靠特殊化妆演出的增肥模样,却忽略了他在揣摩邱吉尔因为肥胖及年迈,以致讲话时会出现的浊音与气虚,那才是一位演员敬业与专业的极致。虽然邱吉尔本人带有大英帝国遗绪的那种老牌殖民主义者的心态,《最黑暗的时刻》只聚焦那一个月的时光,只让观众看见他艰困的剪影,这就是电影能够做到的歷史重建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