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与浪漫乐派完美结合"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向与贝多芬、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并列,被称作“四大小提琴协奏曲”。音乐爱好者的这种说法虽有失浅俗,但这几首协奏曲的确堪称小提琴音乐的经典文献。门德尔松在当时的乐坛上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但是,一个半世纪过去之后,他的名字却因这首小提琴协奏曲而广为人知。任何一位小提琴演奏家都把这首协奏曲列入自己的演奏曲目,在行销于世的CD唱片中可以找到这首协奏曲的60余种不同版本。
门德尔松的这首协奏曲常被有才能的小演奏者用来证明自己的音乐表现天赋,这些孩子通常只有八九岁,最多不超过十二岁。在这样的年龄上演奏门德尔松,会被认为是天才少年。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曾经被错误地当作门德尔松13岁时的作品介绍给公众,这个粗心的错误无情地击碎了许多人的音乐梦,因为在那样的年龄上圆满地演奏这首曲子尚且不易,更不要说写出这样名垂史册的经典之作。门德尔松9岁开始公开演出,12岁开始写歌剧,很多介绍他的文章称他是音乐神童,这很容易导致对门德尔松的错误理解和评价。门德尔松的音乐天赋固然很好,但是他的音乐成就主要得益于良好的教育。他的母亲音乐修养很高,是他的第一位钢琴教师,稍后他又入钢琴家柏尔格和音乐理论家策尔特门下学习,这是两位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门德尔松的祖父是一位哲学家,颇有声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里有关于他的词条,在他的影响下小门德尔松的学业全面而精进,并养成了严谨审慎的学风,这对他的音乐风格影响很大。由于他出身于名门望族,有机会结交当时最负盛名的思想家、艺术家:他结交过大诗人海涅;他曾在西方唯心主义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家里客居,与老黑格尔谈论哲学问题;他多次住在大诗人歌德家里,为比他年长60岁的歌德讲解音乐;他又是著名钢琴家胡梅尔的学生,胡梅尔把自己从莫扎特、萨列瑞那里学到的东西传授给他;作曲家韦柏也是门德尔松家的常客。在如此文化氛围里熏染出来的门德尔松养成了冷静缜密的思辨能力,全面正规的教育促成他善于研究发掘古典音乐家的音乐遗产。沉睡了近百年的古典音乐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就是经他的提倡才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其伟大价值的,这对后世音乐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门德尔松26岁就主持德国最著名的格万音乐厅,30多岁时创建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并亲自担任院长。这些艺术经历使门德尔松的音乐创作有浓厚的学者风度,他不同于莫扎特、舒伯特、罗西尼等天才音乐家,创作起来有如神佑天助,门德尔松的音乐保持着古典音乐式的均衡,感情表达妥帖得体,又不失时代的浪漫气息。有人说门德尔松家庭环境优越,生活道路顺利,故而音乐风格华丽恬美,缺乏震撼力,这有失公允。试想贝多芬之前的古典音乐家,有哪一位是以“震撼”开路的呢?门德尔松固然不像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那样饱尝人世艰辛,但是,他对音乐的严谨态度使他创作的过程同样艰苦。这一点从《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写作过程就可以看出,这首曲子从开始创意到最终完成,前后历时近七年,而作品的价值,可以用20世纪最负盛名的小提琴大师海菲兹的话说:“如果门德尔松的音乐从世界上消失,则其他一切音乐将会终结。”
门德尔松12岁时为歌德讲解贝多芬的音乐
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与许多世界名曲一样,背后也有一位演奏家。门德尔松16岁时便结识了比他小一岁的费迪南·戴维,戴维虽然只有15岁,已经是一位有声望的小提琴演奏家了,两个人在音乐上的见解颇为一致,这使二人结成了多年的深厚友谊。1835年门德尔松被任命为莱比锡格万音乐厅总监,他聘请戴维充任乐队长。他创建了莱比锡音乐学院以后,又推荐戴维担任小提琴系主任。在以后的音乐活动中,两个人融洽合作,《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过程可谓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门德尔松最初产生写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的念头是在1838年7月,在给费迪南·戴维的信里他写道:“我想写一首小提琴协奏曲给你今冬演出用。有一首e小调的旋律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开始部分老是使我不得安宁。”门德尔松刚刚为这首协奏曲打腹稿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音乐同道戴维。在他看来,戴维既有音乐天赋,又抱负不凡,勤奋好学,幸运的是戴维一直在顺利地前行,在艺术上没有误入过歧途,这是成就一个演奏家难得的条件。
但是这首协奏曲并没有在这年冬天写出来,直到第二年夏天,戴维也没有看到一个音符。也许是期待伟大作品问世,也许是技痒难熬,戴维写信给门德尔松,催问协奏曲的进展。门德尔松回信说要想写出光辉灿烂的作品谈何容易,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人怎么写得出来呢”?
后来当戴维终于拿到部分已写出的总谱时,他立即断定这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他甚至用这部尚未见全形的草稿与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相提并论,他言之凿凿地说在此之前只有一首真正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现在有两首了。
戴维的称誉是对门德尔松的鼓励,也促使这位本来就属学者型的作曲家更加严谨地写这首协奏曲,他陆续把写成的新段落交给戴维看,戴维也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意见。门德尔松很重视戴维的意见,他对初稿反复修改润色,用去大量时间,这使作品问世的日期大大向后推移。幸运的是门德尔松和戴维都具有学者气度,审美趣向又志同道合,所以没有发生过争执,尽管写作、讨论、修改拖了长达六年半之久,但是双方都没有失去耐心,更没有发生柴科夫斯基与鲁宾斯坦、勃拉姆斯与约阿纪姆、柏辽兹与哈贝奈克那样的龃龉。
1844年12月,《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总谱终于送到出版社,而在此之后门德尔松又做出新的改动。有些音乐传记作家谈到门德尔松便说他环境优越、一生顺利,据此便断定门德尔松创作上也轻松自如未入深壑,他们显然忽略了门德尔松一些主要作品的创作过程。
1845年3月《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在格万音乐厅上演,戴维担任独奏,门德尔松因病没能指挥首演。这首协奏曲与许多世界名曲久经磨难被埋没又被发现的命运不同,它一经公演立即赢得声誉,而且历经一个半世纪长盛不衰。只有在纳粹德国时期,希特勒曾丧心病狂下令禁演此曲,但是,德国人太喜欢这首曲子了,他们把门德尔松的名字拿掉,继续上演,纳粹当局也只好听之任之。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倾注了门德尔松的全部感情,处处洋溢着惊人的才华,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乐派完美结合的最高典范,并影响着门德尔松身后一个多世纪继往开来的音乐家。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个性十分显著。门德尔松十分尊崇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大师开创的古典音乐传统,但又不为古典音乐的形式所束缚,他汲取的是古典音乐的精神,即崇高、尊严、自由。门德尔松又是19世纪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他在《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里充满了热情的幻想,加以温柔浪漫的抒情。门德尔松与其他浪漫派音乐家奔放的激情不同,他善于用匀称均衡的形式来控制感情的流露,从这方面看,人们又说他是保守的学院派。但是门德尔松的音乐里绝没有学院派的典雅安逸,相反,他喜欢用简朴的民间风俗旋律表现大自然主题和超诣的幻想主题。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上演之后两年,年仅38岁的门德尔松去世,死因据说是他姐姐芳妮病逝给他带来太大的悲伤。芳妮是门德尔松家族的又一位音乐天才,卓越的钢琴家。门德尔松的48首钢琴曲无词歌里,有一些其实就出自芳妮之手,不过现在已分辨不出是哪几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