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说到,Hi Fi房装修最宜制造出不对称的反射/吸音平衡面。例如两幅相对的墙壁,若用同样方式去处理,就绝对没有用“即兴"方式去处理来得自然。比方说,右方有一排玻璃窗的话,你为它加上厚窗帘是件好事。注意厚窗帘也不是一种吸低音的材料(见上期表),但它可以缓冲两面墙壁之间声波反射(回响)的次数。由此类推,在左方墙壁不与排窗相对的位置挂上一张厚毯,又进一步对音波的幅射图形有较多控制。
左、右声道沿着走的两堵墙,绝不宜各自采用完全不同的物料去处理。例如左方用木,右方是砖墙加批荡或墙纸就不对,宁愿两面都用木或纸。纸的问题较简单,但我就肯定不会完全用吸音墙纸。后者的作用,与Sonex或吸音天花板一样,要用得有文化有学问。我认为,最宜用吸音纸或Sonex的地方,是聆听位置背面即面向扬声器那幅墙。Sonex的好处,是可以加多减少来试声,墙纸铺上了便不能拆,只好用别的物质再铺上去掩盖了它的吸音效应。又若左右两幅墙都铺木,那木板与砖之间必须有坚实的一方尺木框,框内可填玻璃棉之类的塞物,木框必须钉牢在砖墙上,但做好之后这两幅墙若有谐震就大镬矣。若无谐震,却提供温暖中音及具有酌量吸驻波低音之效,木墙上又可交替地挂上带反射之饰物,例如面积细于3平方尺之3分玻璃镜框。始终,最安全的左右墙处理方式是手扫漆或普通墙纸,然后随机应变挂上厚毯缓冲物料。
天花板可造带吸低音特性之批荡,不宜造隔声板或吸音纸,除非有部分突出横梁有太多反射。
扬声器背面,即听者面对的墙,影响回放音响台举足轻重。用双面扬声器的人,尤其必须注意这幅墙。双面扬声器(DIPOLE)是全靠背墙反射来调校音响台深度宽度的,这项常识连初哥也应该明白,而眼见资深发烧师傅竟然为Dipole的背墙满铺吸音墙纸,真系一百岁唔死都有新闻!
有箱的喇叭需要有一幅有温和吸音作用的背墙,吸音程度视扬声器特性而定。因此,每一种扬声器都有它的“最佳背墙"吸音系数,视个人口味及听众音乐种类而酌调。比方说JBL扬声器是要背墙吸音较多的喇叭。个人对用Sonex衬JBL背墙有神奇经验,老江用的4355背墙,叫我及牙擦苏听音,由他动手逐块Sonex加减,经大半小时听小提琴音色,我们铁定了右喇叭左边背后要比左喇叭背后多用一块Sonex,效果屡试不爽。]
音乐耳与非音乐耳
驻波既由墙壁/墙壁、天花/地板之间的平行面构成,三角形的厅(像太古城)便只余天花/地板的驻波了。这种厅,只要在三角形的九十度角处酌用tube trap,便可彻底改善天/地驻波。楼底8尺高的驻波频率是70和140Hz。
老曾家有三角厅,而该九十度角处是内层铺厚玻璃棉的Walk-in Hi Fi柜。他是无心插柳地在此制造了一个“天然"驻波捕杀器。他的一对B&W Matrix 802左右距离6尺(!)左至右音场却有12尺(以前用700仔,左至右音场只有6尺)。
听觉能力影响个人的音乐感受最大,因此,后生仔比中年老年人听多很多。可惜,他们听到的往往不是音乐而是噪音。50岁以上的人,对10KHz以上音波的损失率通常是35dB以上,对3K至8K的损失率亦达25dB average,所以别期望我“老鬼"听到120人大乐队大合奏时10KHz以上的泛音。但,受音乐熏陶的耳朵却是越老越灵光,音乐迷多听了全世界的音乐厅、歌剧院之后,音乐平衡度自然在内耳(大脑)中建立,很容易辨出“没有"超高,或太多超高的回放,虽然对噪音、嘶声没有那末敏感。
“音乐耳"能告诉你听不到的东西,例如Telarc的“画展"尾声少了些甚么。菲利普C. Davis的火鸟木管、铜管又比Telarc的多了些甚么,“非音乐耳"较难分得出回放失真从哪一瓣来。
左右耳听觉相差3dB为等闲事,发烧友可以用习惯的姿势在不知不觉间补救。但相差3dB以上的发烧耳就要小心摆乌龙。
年纪愈大,听觉/距离耗损率亦愈大。所以,中、老年人听Hi Fi或音乐会最好坐近点,一般40岁跟60岁的人的响度敏感可相差高达10dB。
人耳对音乐音色之认识,有赖现场真实演奏之经常训练及认识。听“活"演奏多的人,对各种乐器音色之确认也更有把握。听觉灵敏的人,可能也是位“Hi Fi聋子"。
音乐家及演奏家对音色确认,有时反不如一位录音师及监制人(只要识音乐)。因为,音乐家,尤其是乐队的乐手,所听到的管弦乐音色及平衡度跟听众在音乐厅最佳位置上听到的不同。管乐手在演奏时耳神经被压,所听到的管弦乐音色及平衡度都不可靠。弦乐手总被自己的乐器声响盖过了其他,敲击乐手听到绝对相位完全相反的乐队,中高频的比例关系亦差。大概,乐队中只有大提琴手能听到最接近指挥的音乐平衡度。但,那仍是贴身音乐。指挥位置,比我们所听到的音乐起码差30dB平均值!
(原文刊于1991年1月号《Hi Fi Review》,作者雷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