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故事 | 关于Marantz马兰士皇冠上那颗红宝石……
作为马兰士品牌大使的Ken?Ishiwata石渡健先生,到2019年,在马兰士公司已经奋斗了41年。这篇文章,就讲讲在2018年推出的Marantz?KI-Ruby?Signature?40周年签名纪念版套装碟机与功放的小故事。
第三阶段就是光明纪,在石渡健的主导下,马兰士这个品牌又重新得以发扬光大。
在听过了马7后,石渡健马上把这台前级借回到家中,拆开顶盖,自己分析电路,仿制了一台。当然,依靠石渡健多年DIY胆机的经验,他第一次仿制马7,失败了!根本不出声。
后来又经过一通折腾,又是换胆管、又是换电阻,终于整出声来了,但与他在马7上听到的声音完全不一样。
不过虽然失败了,但石渡健学到了一点,就是设计制作一台高品质的HiFi功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978年,石渡健加入了位于荷兰的马兰士欧洲公司。但有一点可能是很多朋友不知道的,就是实际上在1977年,马兰士欧洲公司就已经向石渡健发出了邀请。可石渡健为什么当时没有进入马兰士欧洲公司呢?
因为欧洲公司希望石渡健既负责技术,也负责运营,石渡健就提出了一个薪金要求,马兰士欧洲公司觉得你要的这个价码有点高,两边就没有谈拢。
可到了1978年,马兰士欧洲公司实在是太需要石渡健了,可他们自己又实在不想掏钱,怎么办呢?欧洲人想了一个办法!他们居然说服了马兰士日本公司,由马兰士日本公司来负担石渡健的工资!
不管怎样,由此,石渡健开始了他在马兰士40多年的职业生涯。
从这时起,石渡健也开始进入数字音频领域,在马兰士主导研发了第一台CD机。
我们现在看,谁先谁后没有什么区别。随着CD-63的发布,标志着马兰士正式进入“石渡健时代”。
可实际上,为什么会有CD63签名版,纯粹就是误打误撞。
在63SE的研发过程中,石渡健觉得这台CD机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所以,纯粹是出于他的个人兴趣,石渡健根据他自己对声音的喜好风格,对63SE进行了进一步的摩改。
有一天,石渡健为一名新闻记者作演示的时候,用的就是摩改过的63SE,可他忘了要切回到“原生模式”。记者一听,这个声音比原版的63SE声音要好很多呀,就建议石渡健把这个版本的机器也拿出来销售。
Marantz欧洲公司想了想,觉得这事儿有意思,可以试试,就这样,推出了63签名版。
2028年怎么办?50年的纪念版自然应该叫错黄金纪念版,应该镶嵌个什么呢?Just?kidding.
Finck基于这么几点原因提出了这个方案:一是优质的分立式方案电气性能更好,二是能够更加方便的调声,三是可以把PCM码流升频成DSD码流,获得更好的音质。
马兰士采纳这个方案后,前后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把分立式解码电路搞出来。SA-KI采用的也正是这种分立式解码电路。
这个D类功放,也就是我们在照片中看到的,荷兰Hypex公司制造的、采用Ncore技术的?NC500?D类功放模块。
我觉得,HiF器材的设计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不管是技术还是艺术,站在器材背后的那个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是冷冰冰的,但技术后面的人,是活生生的。
所以我们要了解PM-KI的D类放大,一定要去了解它的设计师。
布鲁诺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位于布鲁塞尔的“国家无线电与电影技术学院”,电气工程专业。也正是在大学阶段,他开始对D类功放产生了兴趣,毕业论文也是这个方向。
布鲁诺当时就吹了一个牛,他和主管说:“你给我1个月,我给你做一个更好的方案。”其实他当时心里一点谱都没有。不过这家伙确实有才,三周后,他就拿出了他的设计方案,比4位工程师花2年做出来的东西还要好很多。主管一看,这小伙子不错,有前途,所以就让他继续研发D类功放。
布鲁诺的家在鲁汶市郊的一幢二层小楼,一楼是他的工作室,就是照片里大家看到的。其实这个房间还有一个玻璃柜,塞满了布鲁诺收藏的电子管。二楼是他的住房,客厅里一个很大的架子,上面放着近千张CD唱片。
后来Jan-Peter回忆说,他当时看到曲线后,心里就一个字:牛!曲线也就看了半分钟,Jan-Peter马上就决定从飞利浦采购UcD功放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