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音,英文称为Harmonics。泛音是讲一种音色,在弦乐的演奏技巧上最常用到的人工泛音为Touch fourth。一跃两个八度音程,音脆如笛声,细腻得让人有一种不稳定的平衡感。除了发音体整体振动产生的最低的音是基音,以基音为标准,其余1/2、1/3、1/4等各部分也是同时振动,是泛音。泛音的组合决定了特定的音色,并能使人明确地感到基音的响度。乐器和自然界里所有的音都有泛音。
举个例子,一把琴拉出一个1000Hz的音,此时我们听到的琴音包含了1000Hz的基音,以及一系列由2000Hz、3000Hz、4000Hz、5000Hz……直至10000Hz、11000Hz的泛音共同组成的泛音列。泛音从低向高音区延伸,有些乐器可以延伸到1万Hz以上,甚至超出人耳的可闻音域。当然频率越高的泛音,越为微弱。小提琴的高频泛音是可以延伸到1万Hz以上的,但1万Hz以上的泛音能量已很微弱。
之所以会是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存在“部分振动”的现象,也就是说当振动源(发声源)在整体振动时,同时存在部分振动。 整体振动发出的是基音,而部分振动则发出一系列泛音。
每件乐器有着自己的泛音列特征,而我们的耳朵正是靠这个来区分不同乐器的。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一个SAX,奏出同样的音,比方中央C,这时基音是一样的,都是261.6Hz,那为什么我们一听就知道,这个C是钢琴发出的,那个C音是小提琴的,这个是萨克斯的,那个是小号的?
就是因为每种乐器尽管在演奏同样的基音,但它们整数倍的泛音列,比例是完全不同的。261.6 X 2,261.6 X 3,261.6 X 4那些频率的泛音,各自的比例不同。所以同样的基音,混合了不同特征的泛音,得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音色: 钢琴音色、小提琴音色、小号音色等等。电子琴就是靠模拟不同乐器泛音列的特征,来模拟出很多乐器音色效果的。
对Hi-Fi来讲,难就难在准确地表现出这个泛音列。特别难表现准确的是高频泛音列,比方1万Hz以上的高频,极高频泛音。虽然这些位于高频和极高频的泛音能量十分微弱,但我们的耳朵就是敏感,能识别出这些微弱高频泛音的缺失!所以一款Hi-Fi器材必须要有很宽的频响幅度,特别是优异的高频延伸以及平直的频率响应,才能完整而准确地表现出乐器的泛音,使我们听到更近真实的音色。
“混响”也被叫做“残响”,指的是原始发声源(比如一把小提琴)在停止发声,即声源停止振动之后,在一个空间里,它之前发出的声音会持续一定时间的现象。这个声音持续的长短以及特征,和这个“空间”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混响和乐器所处的空间的关系很大,而“泛音”与乐器所处的空间是毫无任何关系的!
假如不存在这个“空间”,比方你在一望无际的野外拉琴,发出的声音全部向四面八方散播出去了,除了因为地面作用会产生一点点“混响”之外(声波接触到地面后的反射),此时的“混响”是极其微弱的。假如一个人从飞机上跳下来,在空中歌唱,那他的歌声是一丁点混响都没有的。
而假如你在一间房间里拉琴,那混响就非常明显了。你听到的琴声,除了直接从琴弦传到耳朵的所谓“直达声”外,经过四周墙壁和地面反射而来的“反射声”的成分是很大的。在你停止拉琴,琴弦彻底停止振动后,仍会存在混响造成的反射声,直至声波能量被空气和墙壁吸收殆尽为止。
大致来说,在一个空间内,混响的时间长短,和空间大小以及四周墙体的材料,关系密切。有些材料的墙体容易吸收声波能量,这样反射回的声波就少;有些材料的墙体则很少吸收声波,像镜子一样把多数声波能量都弹回来,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多,混响就强,混响时间就长。
声学现象包罗万象,渗透在人类和自然界的每一处、每一刻,或许因为太细微,或许因为太常见,而容易被人们忽略。作为影音爱好者,还是要掌握些基本的声学常识,这样才能更好更高水平的进行欣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