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煲耳机的意义”从零开始玩耳机之概念篇
一直以来,发烧友都对煲新耳机的问题争论不休:究竟新耳机买回来要煲吗?怎么样煲才有效果?要用什么方法煲、煲的时间要多久……而实际上,网络上已经有不少发烧友针对煲机方面分享和讨论了自己的经验,甚至已经有商家推出了煲机的教学文章。
这次,“影音新生活”将为一众新烧和老烧简略说明一下有关煲耳机的概念,前者可以拉阔视野增长知识,后者可以温故知新取长补短。
耳机要煲吗?
对于一对新买回来的耳机来说,声音质量其实尚未达到本身的理想表现,基于新耳机的单元组件、震膜、线材等仍处于全新阶段中,未经热身下音色、音质表现等仍会存在很多问题的,一般反映出来的听感特点是“太紧、粗糙、冷硬、毛刺或齿音严重等等”,在这样不稳定的状态下,质量可能比之一百、几十元的对手好不到那里去。
所以其实任何新耳机买回来后,都必须要经过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就是“煲耳机”了。
煲耳机的理由
煲耳机的概念其实有如酿酒一样,新酒与旧酒在于醇和程度,等级的分别,正正是由于发酵健全,酿制时间的长短,要把耳机变成陈年佳酿,就要将耳机慢慢给酿制,有经验的玩家们也很清楚知道,任何的电子零件、音响器材或配件等,都需要经过一段磨合期,给予器材连续工作一定的时间,这样一来器材的各部份才会配合畅顺、状态稳定和最佳化,整体效能才至慢慢走进成熟期的阶段。
而耳机本身亦不例外,其基本概念就如其他器材雷同,都是给它一段长时间的热身,以有异于正常使用的方式,给耳机工作一段长时间,来把耳机的各部份元件,加速地带进稳定状态和慢慢修正其音质上的各项缺点。
煲耳机所需的时间与改善
理论上耳机煲机的所需时间,是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因为各款耳机都有所不同,我们要视乎耳机的设计、单元的特性、震膜的大小、材质,线材的用料和传导性能,也都对煲耳机所需的时间流程存在直接的关系和影响。
而动圈和动铁单元因为在声学结构、发声原理和单元直径上都有所不同,所以需要的煲机时间亦有所偏差,一般认知下动圈耳机需要较长的时间热身,而“煲耳机”的时间一般为百多到数百小时之间,经过了一段这么长的运作时间,单元的性能该已渐进入稳定的状态,耳机整体上也步入了熟成阶段。
而在这个收成期的开始,原则上耳机的音色会表达得更加鲜明,其他的缺点或多或少也会得到修正和改善的,举例如:齿音、毛刺感会减轻或消退、冷硬的声音会变得较宽松、收得太紧的低频会变得较有力度和弹性、粗糙的人声线条变得顺滑、声场宽广幅度的提升、乐器解析能力等等,亦会修成正果。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耳机在经煲机过后所得出的改善未必定会成正比,因为那还得看看耳机本身单元的质量,笔者便曾遇见过这样的一类耳机了,新耳机回来不论你用何种方法,煲了三至五百小时,最后得出的改变是,声音改善不大,而器材也就是加速老化而已。所以一加一未必是等于二的,没有绝对的保证。
煲耳机是否有最佳标准?
网上所题及煲耳机的教学或分享方法有很多,有最普遍的,有较具详细的指引或技术性的方法,也有的是器材针对性的,举凡种种相关方法,最终目的也是把耳机磨练出最理想的状态来。但问题正出在此处,何为最理想的状态?何为最佳的音质表现?最终又是用何等标准来判定之?
想来其实答案相当简单,耳机是自己用自己听的,那最终当然是以自己的听感为依归吧。想说的是除非是烧友一名,对耳机有着发烧级的要求和自家拥有一套独门煲耳机的相关方案,否则对于一般用家来说,还是不要自找麻烦了,别硬要钻进牛角尖里去,采取较为普遍的方法,便可得出显著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结语:相信大家经过上文的介绍,已经对煲耳机有了一个清晰的理解。“影音新生活”将会在《实践篇》中,为大家带来详细的煲机方法与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