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动降噪无线耳机是否值得购买?凭借精准的音质、饱满的低频、清晰的中频与超长续航,它的表现已接近高端有线耳机。
DALI 的声誉主要建立在音箱领域,而非耳机 —— 这使得这款售价 1750 美元的 IO-12 成为该丹麦品牌一次颇具看点的尝试。依托数十年声学工程积淀,DALI 宣称 IO-12 借鉴了其高端音箱的驱动单元技术与调音理念。
在这个价位,人们的期待值极高,竞争也同样激烈。IO-12 需与行业内多款顶级产品正面抗衡,包括Focal Bathys MG(1499 美元)、Bang & Olufsen Beoplay H100(2200 美元)以及 T+A Solitaire T(1700 美元)—— 它们均在超高端无线耳机市场争夺主导地位。
因此,问题很简单:DALI 的音箱技术基因,能否打造出 “花钱能买到的最佳无线耳机”?
技术与参数:DALI IO-12 高端无线耳机的内在设计
DALI IO-12 的核心是一对定制 50mm 纸纤维振膜动圈单元,这一设计明显延续了 DALI 在音箱领域的技术根基。为单元提供动力的是该品牌专利的软磁复合材料(SMC)磁体,其设计目的是减少失真,即便在高音量下也能保持音质清晰。这并非营销噱头 ——SMC 技术最初应用于 DALI EPICON 系列音箱(该系列音箱起售价超过 8000 美元 / 对),因此这一技术宣称背后有着扎实的研发支撑。
作为无线耳机,DALI IO-12 内置数模转换器(DAC)与放大器,通过 USB-C 连接时支持 24bit/96kHz 播放 —— 对于仍重视高解析有线音质的用户而言,这一功能十分贴心。
不过,无线支持方面的表现则喜忧参半。它支持 aptX Adaptive 编解码器(稳定且高效),但缺少 LDAC 或 aptX Lossless—— 在这个价位,这样的缺失显得有些遗憾。对于一款 1750 美元的旗舰耳机来说,这些功能的缺席尤为显眼,尤其是Focal、T+A 等竞品均已覆盖这些编解码器。IO-12 的工程底蕴毋庸置疑,但在编解码器支持上,它本可以更大胆一些,而非如此保守。

设计与舒适度
本次评测我们收到的是 DALI IO-12 的摩卡灰版本,其质感与名字一样精致 —— 低调、优雅,透着内敛的奢华。另一款巧克力黑色版本风格相似,可见 DALI 深谙 “无需浮夸装饰与噱头,也能打造精致感” 的设计之道。
但戴上耳机后,这种 “内敛” 便不复存在 ——IO-12 的尺寸相当大。不是 “在地铁上几乎不引人注意” 的那种大,而是 “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会觉得‘这耳机真够专业’” 的那种大。这种超大设计或许是为了容纳内部的 50mm 大尺寸单元,但相比大多数主动降噪无线耳机,它确实显得更 “突出”。
不过,DALI 在舒适度上扳回一局。尽管尺寸较大,IO-12 仅重 370 克,且其宽敞的皮质耳罩堪称同类产品中最舒适的设计之一。你可以连续佩戴数小时,而不会有常见的夹头疲劳感 —— 它们是为长时间聆听设计的,而非短途通勤。
对于一款 1750 美元的耳机而言,橡胶材质的头梁是个略显奇怪的选择。它或许比皮质更耐变色、耐磨损,但在众多高端材质中,总让人觉得有些 “格格不入”。不过,高品质塑料与真皮材质仍赋予了耳机扎实的奢华质感 —— 而且即便使用数百小时后,真皮的香气依旧迷人。
配件方面,DALI 秉持简洁实用原则:附带两根不同长度的 3.5mm 音频线、一根 USB-C 转 USB-A 线缆,所有配件均收纳在一个 “大而不厚” 的半硬质收纳盒中。它虽不算极致便携,但能轻松放进大多数包袋 —— 对于这样一款专业耳机而言,已是不小的便利。

实用性:操控、连接与日常表现
对于主动降噪无线耳机而言,实用性与音质同样重要。
DALI IO-12 的主动降噪效果非常出色,尽管仍未达到苹果 AirPods Max 的水准(后者仍是该领域的标杆)。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被动降噪能力 —— 堪称我体验过的最佳水准之一。
通透模式的表现也很扎实。尽管我始终不太习惯通过通透模式听到自己的声音,但朋友和家人的声音听起来接近真实效果,这才是关键。
续航表现同样亮眼。DALI 宣称开启主动降噪与蓝牙时续航可达 35 小时,而实测中我达到了接近 40 小时的续航。许多竞品满电后甚至难以达到 30 小时续航,这无疑是 IO-12 的一大优势。
大多数高端主动降噪耳机依赖配套 APP 调节音质预设与设置,但 IO-12 完全省去了这一步 —— 我很欣赏这种设计。一款耳机本就该 “开箱即用”,无需用户费力调试 APP 就能呈现出色音质,简单、高效且省心。
不过,IO-12 的简洁设计也带来了一个缺点:内置均衡器(EQ)选项极为有限。你只需按下右耳罩上的按钮,即可在 Hi-Fi 模式与 Bass(低音)模式之间切换。我尝试了 Bass 模式,五分钟后便发现低频过于厚重,因此后续评测全程使用 Hi-Fi 模式。
这款耳机没有触控操控,说实话,这反而是种解脱。在 2025 年,我们为物理按键点赞,听起来或许有些奇怪,但它们的表现确实可靠:按下右耳罩中央可播放 / 暂停,双击左耳罩或右耳罩可切歌,上下按压可调节音量 —— 简单、直观,毫无操作烦恼。
耳罩两侧还设有小型按键,分别用于切换降噪模式、开关机,以及在两种音质预设间切换。这些按键均不支持自定义,但说实话,即便有自定义选项,人们真的会频繁更改默认功能吗?实际使用中,所有操作都符合直觉,上手无难度。
试听体验
我先直接给出结论:DALI IO-12 是我听过的技术表现最出色的主动降噪无线耳机。单论工程水准与精准度,它们几乎没有对手。
但需要说明的是,技术实力并不等同于 “好听”。下面我将详细拆解它们的音质表现,从低频开始。
低频
无论是否开启 Bass 模式,IO-12 的低频都有明显的增益。但这种增益足够克制,使得它在无线耳机中仍偏向中性频响 —— 低、中、高频保持平衡,没有任何频段为了抢镜而牺牲其他部分,也没有 “突兀的频率破坏整体听感” 的情况。
不过,中低频的表现比超低频更突出,这偶尔会让低频线条的完整质感无法充分展现。例如在Hans Zimmer与James Newton Howard合作的《Why So Serious?》中,3 分 26 秒处 20Hz 的超低频轰鸣就略显模糊。如果你追求更紧致、更可控的低频,劲浪 Focal Bathys MG 的低频响应会更均匀。
但从优点来看,中低频的增益为音乐增添了活力与冲击力。曲目播放时的低频 “捶打感” 令人满足,让聆听体验充满动感,而非冰冷的 “技术化”。尤其是 R&B 与嘻哈音乐,在 IO-12 上的表现尤为出色,即便是熟悉的曲目,也能呈现出更刺激、更具沉浸感的效果。
中频
DALI IO-12 的频响曲线可描述为 “轻微 V 型”。中频在混音中略微靠后,但从未被淹没或掩盖。你的耳朵自然会被深沉的低频与明亮的高频吸引,但中频仍能提供足够的 “支撑感”,确保整体听感不飘。
男声的质感与清晰度极佳,大多数乐器也是如此 —— 从未显得单薄或缺乏活力。例如在Billy Sharp的《Rose Tint》中,他的人声既有足够的穿透力,又能与复杂的吉他演奏相得益彰。
中高频部分,IO-12 保持中性,女声清晰且富有存在感,同时不会刺耳或引发听觉疲劳。总体而言,中频表现顺滑、自然,且始终 “不突兀”—— 这种平衡能让长时间聆听变得轻松无负担。
高频
IO-12 的高频表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 它避开了大多数无线耳机常见的 “颗粒感”,清晰、精准,为音乐增添了恰到好处的明亮度,同时绝不刺耳。
即便在频率范围的最顶端,也没有明显的衰减。我常用 L’Impératrice 的《La lune》测试高频延伸能力,这首歌完美展现了 IO-12 的实力 —— 三角铁的敲击声被还原得清晰而流畅。
在我看来,高频的量感恰到好处,相信大多数听众都会认同。不过,对高频敏感的用户或许会更偏爱 B&O Beoplay H100,尤其是对中高频区域敏感的人群。
结像与声场
DALI 为 IO-12 配备了性能极佳的驱动单元,这一点在结像与声场表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封闭式设计,这款耳机实现了罕见的平衡:声场开阔,同时又不牺牲精准的结像。乐器与人声始终清晰可辨、定位准确,从不浑浊或模糊。我猜测这种精准度部分源于 2kHz 频段的轻微衰减 —— 这一特质与 HiFiMAN 部分开放式机型相似。最终呈现的聆听体验,既宽广、沉浸,又精准。

有线试听
值得一提的是,IO-12 可通过 USB-C 或 3.5mm 接口实现完全被动使用 —— 这一点使其优于劲浪 Focal Bathys 等竞品(后者即便插线也需开机)。将 IO-12 连接至飞傲 FiiO K17 解码器 / 功放后,我能从纸纤维振膜单元中听到更多细节,这很可能得益于有线连接带来的更高比特率。
但凡事皆有取舍:被动模式下数字信号处理(DSP)会关闭,频响曲线会发生轻微变化,且并非全是正面改变。我注意到中高频出现了一个在无线模式下不存在的小峰值,低频也变得略薄。尽管仍可聆听,但有线模式未能完全保留 IO-12 在无线模式下的 tonal balance。
总结
DALI IO-12 证明,主动降噪无线耳机完全能媲美有线耳机的音质。1750 美元的售价使其成为不折不扣的高端之选,但回报也十分丰厚:精准且富有感染力的音质、出色的结像、宽广自然的声场,所有这些都包裹在舒适奢华的设计之中。
尽管缺少高端编解码器支持与有限的 EQ 选项是其短板,但超长续航、易用性与出色的被动降噪,仍使其成为一套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对于愿意投入的用户而言,IO-12 能提供 “接近高端有线耳机” 的无线聆听体验,同时无需牺牲便利性与多功能性。
优点
- 作为主动降噪无线耳机,频响曲线平衡
 - 一流的技术表现,无论是细节还原还是声场表现
 - 采用简洁的物理按键,无触控操控
 - 重量轻,适合长时间聆听,舒适度高
 
缺点
- 不支持 LDAC 或 aptX Lossless 编解码器
 - 价格高
 
作者: James Fiorucc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