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进博会现场,我们采访到了旭化成电子科技(Asahi Kasei Microdevices,简称AKM)市场开拓部高级经理姚俭伟先生。作为音频芯片与声学解决方案的重要供应商,旭化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布局音频领域,如今在日本、上海和深圳都设有声学与汽车实验室。

面对人工智能、沉浸式音效以及智能车载娱乐系统的快速发展,旭化成正通过算力与声学算法,重新定义车内听觉体验的上限。

算力提升,是车载音质进步的关键
姚俭伟认为,运算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声音品质的重要因素。算力越高,算法就能越复杂,调校也能更精细。“如果算力没有限制,我们就可以堆叠更多算法,对系统做非常细致的优化。”

如今,连十几万元的车型都能配置二三十个扬声器系统,原因就在于单位算力成本的降低,让复杂声场的计算变得可行。他进一步提到,人工智能算力的提升正在加速声音算法的落地,例如智能选频、音源分离、空间渲染等。“人工智能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动调节音色,也能依据不同车型的扬声器布局去自适应匹配,这会是未来的重要趋势。”

让车内音效更接近影院
谈到如何把车内声音做到接近电影院的水准,姚俭伟首先指出了车内环境的先天劣势。“汽车空间不对称、声学反射多、喇叭尺寸受限,整体声学环境远不如家庭影院。”

因此,旭化成提出了“硬件、软件与调音服务”相结合的整套方案。硬件上采用高性能处理芯片与高指标的模拟芯片;软件上通过算法补偿扬声器特性缺陷,利用麦克风阵列与声学定位技术减少反射干扰;最后由专业调音师团队结合实际车辆环境进行最终调校。“这样下来,我们能在有限空间内,重建接近厅房或影院的听感体验。”

打造车载音响的差异化优势
随着汽车厂商不断强化前装音响性能,旭化成希望通过“芯片、算法与调音”的整合能力拉开差距。“我们不只是一个芯片供应商,而是希望在系统层面创造更多附加价值。”姚俭伟说,“我们在消费类音响领域积累的经验,包括调音能力、金耳朵团队的训练成果,都可以移植到车载领域。”他提到,旭化成正将家庭音响的调音经验转化为车规级实现方案,让车载娱乐系统拥有更细腻、更具空间感的声音表现。

自研实验室与声学合作同步推进
旭化成目前在日本、上海、深圳均设有声学实验室与汽车实验室,用于算法开发、车内声场研究和前瞻性音频技术探索。除了自研团队外,旭化成也与多家国内外声学与车厂研发团队合作,包括部分一级供应商和整车厂,形成联合开发机制。“这样可以加速算法的实际落地,也能更快验证不同平台的兼容性。”

车载娱乐的核心,是智能与声学的平衡
在谈到车载娱乐系统的核心时,姚俭伟认为,未来车内系统应同时兼顾智能化体验与声学还原。人工智能可以让车内声音具备自适应能力,比如识别驾驶模式、乘员数量、环境噪音,动态优化声场。不过,他也指出车规要求的严格性带来一定瓶颈。“汽车芯片必须满足十五年以上的寿命和安全标准,这让人工智能功能的导入节奏会比消费类产品慢一些。”因此,旭化成会区分消费类与车规类产品,但仍希望让两者在技术上互通,推动算法、信号处理与高保真芯片在不同领域共享成果。


结语:从芯片到听感的系统化升级
从音频芯片制造商到声学解决方案提供者,旭化成正在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与声学工程,重塑车内听觉体验的边界。未来,这些技术不仅服务于高端车型,也会逐步普及到更广泛的市场。无论是日常通勤、长途驾驶,还是沉浸式音乐播放场景,车内音响都将不再只是“辅助娱乐”,而是成为一个真正的移动声学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