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和其它音像娱乐载体一样,必须走过单声道-双声道立体声-多声道环绕声的几个阶段。阶段之间其实没有明显的鸿沟,也不是一夜之间就统统转移到另一个阶段。它们是逐步过渡过来的,而互相有着依存的必然关系。简单来说,不管什么声音格式,都是在单声道基本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双声道立体声当然是有2条单声道构成,而多声道环绕声则由多条单声道构成,而其中几条声道构成了几个立体声对。
说这些只是纯技术性的,对于广大广播电视的受众才不去管这些呢,我能聆听到什么效果?是不是一种格式的声音比另一种声音格式的感受更好,或者对有画面的载体来说声音和画面更加协调,感染力更强?这明显是要超前消费者的,如果只是跟在消费者后面的话,永远也不可能出现优秀于现状的新形式。因此,主动的推广是必须的,如果以小众呀、不接地气呀什么的来阻碍新娱乐形式的推行,那么消费者永远只能停留在原点上。
我记得当年为了推广数字电视,动用了行政力量,由主管广播电视的行政管理机构制定出各省市强制执行的数字电视普及进度,限时淘汰模拟电视,即使消费者已有的模拟电视用的好好地,但是从电视广播网络那里就停止了大部分模拟信号的播送。同时,采取了厂家出一点、广电机构出一点、消费者出一点的政策,迅速覆盖了几乎全国。那么,环绕声是怎么办呢?
泽口先生为了广播实现环绕声,在NHK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利用NHK的广播网络,带着做好的节目走遍全国。按照这个计划,首先必须搞清楚具体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例如大家最关心的像:“环绕声节目怎样才能吸引听众?”、“对于习惯于立体声的听众来说,环绕声是否能接受?”、“环绕声的制作资源在将来如何开发?”等等。
图1:广播剧《舒拿之旅》的原作封面
总而言之,就是如何给声音业务方面的同事、制作班子,包括上司,提出建立一套不仅仅立体声,而是还能支持环绕声制作设施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经常和大范围举行环绕声体验演示和研讨会。为此,泽口先生与日本的一些设备技术公司,例如杜比公司的伏木先生等合作,设置了一套设备和完整的演示节目源,并且开始了泽口先生的《环绕声走遍全国之行》。
图2:《舒拿之旅》故事的主人公出自苏格兰北部舒拿岛上的古城堡
这是一个从NHK广播中心开始,从福冈南部到大阪中部,从仙台北部到遥远的札幌,能去的地方都去的环绕声演示活动。大阪技术班子的今城先生,和广播剧主任保科先生,都十分赞同我的想法。他们表示:“这提供了有趣的可能性”。由于他们的热情支持,1987年的广播剧《舒拿之旅》(见图1、2),和1988年大阪《夏季甲子园高中棒球锦标赛现场转播》(见图3、4)进行了全国范围的环绕声广播。那时候进行的仅仅是广播电台的环绕声节目演示和普及工作。
图3:甲子园高中棒球锦标赛球场正门
其实,大规模演示和普及工作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必须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环绕声后期制作基地。泽口先生参与了后期制作棚为适应环绕声节目而进行设施安装的全过程,这个设施的目标是成为环绕声制作的大本营,这也是泽口先生早期积累节目制作经验的地方。前几篇详细介绍了泽口先生拥有了从电影学习来的环绕声制作指导思想,可是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他在现实的电视台环境中,又是如何实现他的理想呢?让我们来看看泽口先生如何建立为制作实践所必需的环绕声混录设施所做的努力,以及第一次节目制作时一些回忆。
图4:甲子园高中棒球锦标赛现场卫星俯瞰
在1985年,泽口先生提交了一份关于建立支持环绕声制作的混录棚提案。他的想法是,当时极有挑战意义的高清视频环绕声实验性制作,和90年代开始的模拟高清电视实验性广播,以及,如果接着进行数字广播的话,也能够对各种各样的节目,既可以采用2声道立体声方式,也可以采用环绕声声场的表现方式。
图5:1988年泽口先生在大阪进行环绕声演示时操作设备
广播媒体有特别的优越性,就是可以提供比电影种类更多的节目形式,如体育运动、现场音乐会、从古典到流行的各种音乐、包括歌舞伎在内的传统艺术、文献片和剧情片。而调频广播电台的声音广播,也包括了广播剧、音乐及其它各种节目。泽口先生至今一直保留了一份1988年《放送技术》杂志编辑部新春座谈会讨论报告的副本(见图6),我们可以看到他用荧光颜色笔把讨论重点都划上了记号。
图6:1988年编辑部座谈会上的讨论文字
对此,泽口先生说,他是在相信有了“我们认真的论证和真正长期的工作”这样感觉,才迫使他自己划下了这些重点线。事实上,如果观察由许多前辈走过的立体声制作发展历史就会很清楚,大约要经过十来年的试验和失败,才能掌握一门新制作的门道。在泽口先生提交提案的两年之后,大约在1987年春天,第一个环绕声后期制作棚落成了。但是,当时只准备了安装空间,而中间扬声器一直拖延到确认了某些实验结果后才安装完成(见图7)。
图7:当年泽口先生在NHK广播中心CD-809号录音棚进行安装设置
从泽口先生当年的笔记,可以看出,当年日本开展环绕声广播也是有很多疑问和困难有待解决和克服,这些对我们开展环绕声也是很有启发的。我相信大师不是天生的,“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待续)
程一中于深圳
2015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