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Focal 和 Naim 宣布合并。那时很多人心里打了个问号:这两个来自法国 Saint-etienne 和英国 Salisbury 的品牌,真能在工程层面产生化学反应吗?这十年里,两边都出了不少新品,但大多数还是单打独斗,要么是 Focal,要么是 Naim。唯一的例外,是当年第一次尝试跨界的 Mu-so 系列。但今天这款主动式落地喇叭Focal Diva Utopia,才真正让人看到了合作的深度。
Hi-Fi圈子里的主动式落地喇叭
主动式落地喇叭(Active Floorstanding Speaker)一直是Hi-End市场的“难题”。很多品牌都尝试过,但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原因在于,它既要兼顾音箱本身的声学设计,还要整合功放、电源、DSP等复杂电子架构,这对厂商的整体能力要求极高。而多数玩家习惯了“前后级功放 + 被动音箱”的传统搭配,对主动式往往抱有偏见,认为缺少可玩性。
外观与单元设计
Diva Utopia 依旧挂着 Focal 的徽标,不过这回徽标会发光,暗示里面同样有着 Naim 的基因。它是一款 Active Speaker(主动式音箱),无需额外功放和解码器,直接替代一整套系统。
单元配置上,依旧延续 Utopia 系列的标志性铍(Beryllium)高音。这次首次采用 M-shape profile 振膜,提升刚性。下方是一只 6.5 英寸复合中音单元,和高音共用障板。低频部分则布置得更特别——左右两侧各有一对 6.5 英寸反向低音单元,底部还加了端口辅助。这样的结构其实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一代 Utopia Diva,被动款就是首个在侧面加单元的型号。
电子架构:Naim 的脊柱
Diva Utopia 背后那条“spine(脊柱)”集成了全部电子电路,核心放大部分源自 Naim New Classic 系列,高音和中音各 75W,低音单元每对 140W,供电依旧维持 Naim 一贯的大电流、大功率储备。数码处理由 SHARC DSP + Burr Brown DAC 完成,首次支持 64-bit DSP 运算,高、中、低频各自独立解码。
两只音箱之间通过 UWB 超宽带无线协议 通讯,既保证了带宽,又保证了稳定性。外部接口包括 HDMI eARC、光纤、RCA 模拟输入,同时整合进升级版 Naim/Focal App,支持 Tidal、Qobuz、Spotify、AirPlay、Chromecast 等串流平台。这套完整的电子架构,让 Diva Utopia 成为一台真正意义上的 Hi-End Active Speaker。
发布会试听体验
我第一次听 Diva Utopia,是在 上海的新品发布会。展厅空间不算小,调校也比较克制,整体偏向真实还原。试听曲目包括赵聪与马久越的《春江花月夜》,王菲的《天空》,以及 Billie Eilish 的《No Time To Die》。
赵聪 & 马久越《春江花月夜》:琵琶与电子融合的空间感非常清晰,细节层次分明,低频收放干净,没有一丝拖泥带水。王菲《天空》:人声位置精准,声线通透自然,舞台感与空气感被很好地还原出来,延展感也很舒展。Billie Eilish《No Time To Die》:低频下潜扎实,弦乐铺陈时能听到厚度与能量感,Billie 细腻的嗓音在背景中依然突出,带来一种影院级的临场氛围。
这几首曲子让人感受到 Diva Utopia 在古典、流行、人声和电影音乐之间都能保持一致的平衡性和控制力。
无线与系统整合
Diva 不仅仅是一个音箱,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支持高解析度的无线传输,左右声道之间通过 UWB(Ultra-Wideband)连接,可保证 24bit/96kHz 的带宽与稳定性;如果需要更高采样率,比如 192kHz,则可通过有线方式连接。
换句话说,它既保留了主动音箱的简洁便利,又兼顾了发烧友对高规格的追求。日常使用也很方便,只需 两条电源线 + 网络连接,即可进入工作状态。在我看来,它特别适合两种使用场景,高端家庭影院或豪宅影音室:省掉成堆的器材,直接摆上两只 Diva,就能撑起整个系统。日常听音环境:不需要调一堆器材,只需点开 App,音乐随时播放。
多数主动落地喇叭失败在于没有解决“电子与声学的平衡”。Diva 选择了另一条路:把喇叭、功放、DSP 融合为一个完整系统,而不是妥协后的组合。Focal Diva Utopia 是两家品牌十多年磨合后交出的真正合作作品。
结语
如果你是传统的影院玩家,可能会觉得没有独立前级、功放、解码有点“不发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Diva Utopia 其实是一种新思路:只要给它插电、联网,就能获得一套完整的 音视频高保真系统,而且失真率控制得极低。
十年前很多人怀疑 Focal 和 Naim 的合并没有意义,但如今的 Diva Utopia 给出了答案:等待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