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截自 media.wired.com
有数十年经验的资深乐迷或许会记得,在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大家相信激光唱片(CD)是最出色而方便的音乐载体,很多人对古旧、笨重、打理麻烦又占据大量空间的黑胶唱片弃如敝屣:唱片店作特价销售也往往无人问津,有时甚至在大厦垃圾房也会见到一堆遭丢弃的黑胶。
当时大概没有人想过,黑胶会有复苏的一天。 去年6月,大型国际购物网站Amazon宣布开办黑胶唱片会,向缴付月费的会员每月供应一张黑胶唱片,可见市场相信,黑胶复兴并不会是短暂的热潮。 而约一年前,美国唱片业协会(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通常简称为RIAA)公布,在2020年上半年,黑胶的营业额自1986年以来首次超越了CD的,达2.32亿美元,占了实体音乐媒体销售额的62%。
当然,单看这项比较多少有误导成分,因为造成这项超越的主因,是CD销售下降多于是黑胶的复兴;此外,现在音乐市场真正的主流是非实体的网上串流平台,在上述时期占了整个音乐市场营业额的85%,达48亿美元。 不过,黑胶的受欢迎程度方兴未艾,却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360 Research Reports有关全球黑胶销售的研究,估计营业额在2021至2026年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5%,到2026年将达4.8亿美元(笔者按:由于上述两机构所用的计算基础和方法不同,两组数字不能互相配合参照)。
究竟黑胶为什么会复苏?可以有很多不同解释。 或许最显而易见,也难于否定的一点,是从音响「发烧友」角度,时至今天,用数码(digital)器材和音乐载体播放出来的音效,原来仍不及模拟(analogue)器材和黑胶唱片。 这个情况有违CD起飞时期大家的想象,令不少高端音响发烧友一直坚守或重新投入黑胶的世界。
不过,单纯是上述的音响角度,又或是所谓怀旧热潮,并不足以全面解释黑胶复苏的原因──受欢迎的不单是讲究音效的所谓「发烧」唱片或昔日的旧唱片,很多不见得「发烧」的新唱片同样会推出黑胶版本,也为市场受落。 因此我们应该思考一下,作为聆听音乐的媒介,黑胶或模拟模式跟数码模式究竟有什么不同。
相片截自 www.wallpaperflare.com
谈「拥有」,并不是执着于物欲,而是怎样建立自己的品味和欣赏标准。 过去我们要买唱片,大多数人都有经济条件的局限,需要作出取舍,选择自己喜欢的来买,可能花上大量时间摸索、试听、思考和搜购,从而建立自己的品味,这个过程中带来的趣味,并不亚于聆听音乐本身。 到了今天,由于在流平台上选听什么都没有额外的经济代价……
回想CD刚推出时,标榜的除了音效以外,更重要的是聆听和储存时方便:可以不停播放接近八十分钟的音乐;可以使用汽车上和随身的器材播放;碟上的数码档案可以百分百复制母带的档案,而且永不会磨损(这并非事实,倒是后话,生产商当年确曾如此标榜);可以遥控;播放时可以暂停(pause)、重复(repeat)和随机播放(random)…… 到了档案下载和流平台的年代,各种方便更进一步。
「方便」是数码音乐媒介的优点,但也是缺点,因为我们会在很多种状态下聆听音乐:在驾车或搭公共交通工具解闷;在工作、做运动、功课、家务时播放作为背景;用来伴舞或增添派对或宴会的气氛…… 这些是音乐的「功能性用途」。 很明显,以电子仪器播放数码版本正好迎合这些功能。
不过,有些时候,我们想细心和专心地聆听音乐:让情绪受感染,随着旋律起伏;想细味歌词的微言大义;期望仔细领略歌手演唱、乐手弹奏的高超技巧…… 在音乐作这种「欣赏性用途」时,我们其实并不需要那麽「方便」,乐意先清洁一下黑胶唱片,然后倒一杯茶或酒,坐在沙发上,手持唱片封套读一下歌词,每隔约二十分钟站起来翻一次唱片。 我们需要的,是享受一段人性化的生活过程,而毕竟那些什么暂停、重复、随机功能,又或干净无损的声音,其实并不那么人性。
进入了串流平台的时代,实体音乐产品与非实体的音乐电脑档案之间的差异,又形成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消费者订购了某个串流平台,就仿似拥有了全世界的音乐,甚么都可以选听;但同时又甚么都不拥有,一旦中止订购,就甚么都再听不到。 谈「拥有」,并不是执着于物欲,而是怎样建立自己的品味和欣赏标准。 过去我们要买唱片,大多数人都有经济条件的局限,需要作出取舍,选择自己喜欢的来买,可能花上大量时间摸索、试听、思考和搜购,从而建立自己的品味,这个过程中带来的趣味,并不亚于聆听音乐本身。
到了今天,由于在串流平台上选听甚么都没有额外的经济代价(代价只是时间),大多数听众不会主动仔细认真思考聆听选择,可能根据「前串流时期」已建立的口味,更有可能是影音媒体和社交媒体在日夜播放的歌曲,又或串流平台根据算法(algorithm)作的推荐或不知谁人编排的歌单。 但这些消费者失去的,却是从摸索和培养品味而来的趣味。 这大概是实体音乐产品仍有捧场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然,黑胶唱片在市场日后不可能压倒非实体的数码主流,但却代表著音乐世界中仍有著重人性化和认真品味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