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除苹果的Apple Watch外,小米、Fitbit等穿戴设备企业的出货量均出现下滑。从jawbone的倒闭到fitbit的业务衰退,即便小米的超低性价比也无法阻挡市场占有率的下跌,智能穿戴设备的衰落已成定势。
据悉,7月曾成长为硅谷独角兽的Jawbone宣布停止业务并清算其剩余资产。Jawbon成立于1997年,早期以制作硬件头设和扬声器闻名,后来专注于健身追踪器等可穿戴设备及相关软件产品。公司的最高估值曾达到32亿美元,总融资额达9.3亿美元,是消费级可穿戴设备的领军企业,Jawbone之死可谓是可穿戴设备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Gartner的数据显示,2016年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相较2015年增长18.4%,带来了287亿美元的销售额,其中115亿美元来自智能手表。但由于智能手表的核心价值还并没有发挥出来,健康追踪器缺乏可靠的医疗级别数据,因此发展遇到了障碍。Gartner也调低了2017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的预测数据。
两大类智能穿戴设备特点:
智能穿戴发展到今天,分化出了两种分支,一类是智能手环,另一类就是手环。二者都各有各自的优缺点,实际上无法相互替代,因此才会分成两个分支。
智能手表,因为自带系统,可玩性更强,可以自主安装更多应用。但是带来的问题就是耗电量剧增,导致几乎需要一天或者两天一冲。因此,待机时间短,也就成为了遏制智能手表发展的一大桎枯。
而恰恰在这方面,智能手环儿有它无可比拟的优点。由于手环精简了很多功能,仅仅保留了最基础最核心的功能,即智能计步,久坐提醒,睡眠监测,智能提醒或者再增加一些GPS轨迹记录或者nFC支付等等,再加上出色的电量优化,因此智能手环儿往往可以做到待机15天至30天左右。
与大数据结合仍存潜力:
大数据的价值已被各方所理解,对于大数据的采集就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智能穿戴设备作为当中离人最近、佩戴时间最长的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IDC认为一些智能穿戴设备企业一开始做的时候就希望什么功能都集中于穿戴设备产品中,结果什么功能都做不好,导致体验极为糟糕,是当前智能穿戴设备走衰的因素之一。
然而,其实早在2014年就有人士指出穿戴设备需要与大数据相结合,让穿戴设备成为强大的数据收集器和健康或运动分析利器,才能真正打开穿戴设备的巨大市场空间。
以大健康为例,在收集了大量数据后,用户的数据可以放到已有的数据模型中进行分析,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对同龄、同性别人群的平均风险指数做比较,得出用户个人的健康风险指数,如果用户的身体数据出现较大的异常可以提醒用户做更深入的检查,这正是可穿戴设备大数据应用的重要体现。
据IDC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穿戴设备前三强中仅有第二名的Apple Watch出货量同比增长64.1%,第一名的小米出货量同比下滑3.3%,第三名的Fitbit同比大跌37.7%。分析认为苹果能独善其身保持逆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其品牌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以及Apple Watch不单是一款产品,同时还是其生态的一部分,可以与iPhone等关联设备协同提升体验,业界都日益认识到了智能穿戴设备与大数据结合带来的巨大前景。
细分市场成为走出困局新举措:
虽然可穿戴设备市场整体发展迟缓,但仍朝着日趋成熟的方向前进,并深入不同的细分市场之中,其中老人和儿童市场均将是未来可穿戴设备最重要的细分市场之一。有数据显示,未来15年内,全球将约有20亿孩童步入入学年龄,而全球老年人人口比率也将从2015年的12%,上升到2030年的16%。
考虑到国内二胎生育政策开放等因素,可穿戴设备面向儿童及老人等细分市场存在很大的机会。可穿戴设备不仅能够满足老人及儿童基本亲情沟通需求,也同时满足家长关注儿童安全、子女关注年迈父母健康的需求,细分市场也将是可穿戴设备领域内发力的一大方向。
除此外,运动健身市场仍然是未来可穿戴设备的主战场。受日渐普及的健康观念影响,运动健身需求近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艾瑞调研数据显示,预计未来10年中国健身人群增长率达39%,到2025年中国健身人群将超过5亿,健身产业规模将增长3倍达3万亿,这也为可穿戴设备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相比于前几年的盲目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开始逐渐了解了用户的使用习惯与需求,进而利用大数据分析,将一种健康、高效的生活方式带到用户面前。与此用时,智能穿戴产品的细分市场策略,也将产品中一些冗余的功能删去,让内部功能尽可能被用户所用,消除鸡肋产品。
转载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