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应邀到《新音响》赖英智主编家欣赏他的多声道系统。本来我以为这只是一次寻常的发烧之旅,但最终却变成一次“振聋发聩”之旅!
近5个小时的聆听、41首演示曲目、多达11页的聆听记录……可以说,在我二十多年的发烧生涯里,即使是百万元级系统也不曾给我有如此强烈的震撼!
赖主编这套系统的核心是什么?——多声道加上蓝光碟片、高格式音频文件。而传统发烧音响系统的核心是什么?——两声道加上CD。
声道数量的多寡和音频格式的差异,是造成两类音响系统音质高低的根本原因。而对音响企业具有深刻启发意义的是:这种多声道系统完全可以用相对低廉的价格,获得甚至超过价格比它贵得多的两声道CD系统更好的声音表现!这就意味着多声道系统可以更贴近普通消费者,拥有更大的消费群体,可以将音响市场这个蛋糕做大!对于音响的从业人员来说,还有比这更吸引的事情吗?
多声道能比两声道能再现更充沛的能量、更丰富完整的信息量,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其营造的现场感是两声道所无法比拟的,这就如同当年的单声道和双声道的差异。而CD已经诞生三十年了,当初在技术不成熟时指定的格式标准16Bit/44.1kHz,在今天已经成为其死穴。
在16Bit/44.1kHz格式的限制下,录音时原有的细节被大量压缩、过滤,从而造成重播效果无法完整再现真实的现场演奏。很明显的一个例子,你播放一张交响乐的CD,你会发现弦乐和铜管乐器的能量会比较突出,好像录音的麦克风只摆在这两组乐器前面,整张CD好像为这两种乐器而设。
而像单簧管、双簧管、长笛这类管乐器的能量偏弱,大鼓、定音鼓、大提琴等低频能量丰富的乐器却显得单薄、干瘪,与真实现场相差甚远。以前我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惑,怎么CD与现场差别这么大?是录音师的水平不行吗?还是他所处的位置与我们听到的不一样?……经过这次体验,我才发现罪魁祸首原来是CD!
很多丰富的信息,例如各种细节、谐波、堂音原本在录音时都是存在的,但在转换成CD时这些东西都给滤去了!想来这几十年我们的发烧友真的听少了很多东西!可以说,这种以蓝光、高格式文件为基础的多声道系统对音乐的表现力,已经和传统的以CD为基础的两声道系统不是一个数量级了,两相比较,你再去听CD两声道系统,可能是再也听不回去了,不禁产生“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慨叹。
在了解了多声道系统的优势之后,我想告诉行业内的同仁:在你的销售体系中引入多声道系统,也许是你们重新强大的黄金机会!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多声道系统的效果更直接,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视听享受,从而赢得比发烧音响大得多的市场空间。这种效果震撼性以及比CD更好的音质,可以说即使非发烧友也能轻易感受得到,从而大大增加了产品的吸引力,完全改变了以往发烧音响市场那种孤芳自赏、受众面极窄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这种多声道系统不需要像两声道系统那样有较大的投资才能好效果,从而降低了进入门槛,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
在当今的市场,一面是发烧音响与大众距离越来越远,一方面是大众对音乐的需求越来越强,从iPhone、MP3、耳机的销量以及iTune的强大都可以看到这点,所以大众并不是不需要好的音乐,只是现在发烧音响的经营模式和产品结构不适合他们的要求罢了。
如果有一套多声道系统,在音频方面花费三、四万元,但音质却可以和近十万的两声道CD系统相媲美,而且绝大部分消费者都可以直接给它打动的,这类产品的消费群体数量和销售数量无疑会比传统的发烧两声道系统大得多,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也是不言而喻的。
一套标准的多声道系统的音频部分是由蓝光播放机(带硬盘播放器)、多声道解码器及放大器、5.1或7.2甚至更多的音箱组成。你也许会问,这不是和以前的AV系统差不多吗?由于篇幅和时间的关系,我不欲展开讨论,这里对发烧音响经营者我只想强调几点:
1、这里的多声道功放和音箱并非传统的平价“AV产品”,而是你们手中“发烧级”的产品。发烧音响经营者与传统AV产品竞争的优势在哪里?就是你们手中的发烧品牌音箱!
音箱是系统的喉舌,对音质的影响最大,你们能与普通AV产品区分开来最大的王牌就是你们的音箱,只不过你们原来是一对一对来卖的,而现在是5.1或7.1这样去卖!
至于功放和节目源部分,虽然欧美也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但其高昂的价格限制了它的适用人群,主流产品仍应以日制高端产品为主,实际上这部分产品的音质已经相当好,对绝大部分消费者已经足够。
2、改变以往多声道系统只能播大片,欣赏纯音乐一定要用两声道系统的观念。可以说光播大片,并不能完全展现多声道系统的优势和魅力。好的多声道系统除可播放电影之外,更多的是可以用来播放古典、流行、爵士、摇滚等多种类型音乐,结合视频播放设备,就可以给用户带来深刻的、全方位的视听享受,这点是传统以CD为基础的两声道系统所无法企望的!
3、CD的式微对发烧音响经营者的影响是致命的,只有及早改变才能适应潮流的发展而不至于被淘汰。
记得在1998年笔者曾发布《悠着点,国产音响》一文,提醒业界注意AV家庭影院产品巨大的生命力。但当时的从业者基本醉心于传统的两声道产品的销售,能听得进去的估计寥寥无几,很快国产发烧音响在日制套装AV产品和以专卖店形式销售的国产套装AV产品的双重打击下溃不成军。但愿我这次不会一语成谶吧?
作为发烧音响经营者,在流媒体及多声道到来和CD式微之际,面对多声道系统这样一块新大陆,是要好好想想自己该怎么做了。为验证多声道神奇的魅力,请立即用你手中的发烧音箱组成一套多声道系统,然后再播放一张蓝光的古典音乐现场演奏吧。衷心希望你是一个先知者,而不是一条最终被吃掉的慢鱼!
注:梵音是十分资深的Hi-Fi发烧友与自由撰稿人,同时也是“影音新生活”的专栏作者,具有非常丰富的玩机经验和发烧心得。二十多年来,他曾为众多国内影音、音响媒体撰稿,其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和新颖的观点,深受广大读者与发烧友的欢迎。
转载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