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琴弦,悦动心弦:赏析Hába弦乐四重奏
Hába四重奏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中的四位年轻演奏家,Sha Katsouris(叶莎,小提琴)、Hovhannes Mokatsian(小提琴)、Peter Zelienka(中提琴)和Arnold Ilg(大提琴)组成的弦乐四重奏团,同时该组合也有着独一无二,自1946年成立以来,已横跨大半个世纪的漫长而传奇的历史。
应广州爱乐的邀请,“影音新生活”编辑和几位同事一同前往天河区文化馆欣赏了这场出色的音乐赏析会。据悉,此次Hába弦乐四重奏乐团在中国共有六场演奏会,先前已在深圳音乐厅举行了音乐会,接下来他们还将陆续亮相上海之春音乐节和北京现代音乐节。这次在广州的活动由天河区文化馆牵线,是以非正式的音乐赏析会形式出现,旨在传播优秀的古典音乐文化。
音乐赏析会于下午三点正式开始。很多人认为,音乐会的时间似乎一定都是在晚上七点到九点的黄金时段。其实不然,有很多大师的音乐会是选择在下午举行的,比如国际著名钢琴家李云迪先生2013年的欧洲巡演中,也有一场独奏会是下午两点。
首先演奏的是莫扎特的G大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的第一、二、三乐章。这首作品是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中比较著名的一首,莫扎特本人的作品也带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总能给人一种“一听就知道是莫扎特”的感觉。第一乐章是急速的快板,G大调。主部主题的发展与这一时期大部分作品相比,在调性上更为开放。在强调了主和弦后,加入了升4、5级的变音,使作品的调性听起来并不十分明确,但短暂的移开之后,又回到了G大调上。第二乐章小步舞曲,继承了海顿的音乐风格,乐曲生动充满诙谐,富有生气。节奏有非常明显的灵动感,让人不禁联想到纤细优雅的芭蕾女郎翩翩起舞,赏心悦耳。第三乐章是如歌的行板,莫扎特的旋律风格尽览无遗,气质轻灵闪耀,清新宜人,仿佛静谧的山间仙境,潺潺的流水伴着清脆的鸟鸣,盎然的生机沁人心脾。
第二首演奏的作品是被尊为“弦乐四重奏之父”的海顿的作品,C大调弦乐四重奏“皇帝”的第一、二乐章。海顿是公认的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之父,并且是钢琴协奏曲和钢琴三重奏的开创者。C大调弦乐四重奏“皇帝”是弦乐四重奏历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第一乐章取自奏鸣曲方式,海顿将奏鸣曲式从原来的简单的“两步式”改进成为一种精巧灵活的风格,到中段时似乎出现了匈牙利舞曲风格的旋律,似乎与整个作品风格有异,但却没有丝毫违和感,反而让人觉得轻松愉悦。第二乐章采用变奏的方式,凸显了主题之后,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在相同的主题下,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音质特色。变奏的这一段,从开始的舒心愉悦的感觉,到最后结尾处悠扬婉转的韵律似乎透着惆怅,仿佛依依惜别的不舍和愁绪。
第三首乐曲是皮亚佐拉的芭蕾探戈,它脱离了单纯古典的领域,讲探戈舞曲和古典弦乐四重奏结合在一起,演绎出与众不同的弦乐四重奏风格。这首曲子让人联想到钢琴家马克西姆演奏的作品《琴键上的探戈》,激昂的旋律,华丽的舞姿,热情的舞步,宏大的乐队。但相对于钢琴作品而言,弦乐四重奏少了几分华丽铺张,多了几许精致典雅。就像一个是京城的豪门大宅,一个是苏州的精致园林。
第四首作品是舒曼的作品,A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41,第四乐章。舒曼在大多数人的了解中,舒曼一直是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也以极致浪漫风格存世,以钢琴作品见长的,但其实在弦乐四重奏方面,他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为在舒曼出现之前,二十多年都没有出现新的弦乐四重奏作品,直到舒曼的出现,而后延续到后来的继承者,舒曼的作品也继承了贝多芬的部分风格。
在预定的曲目结束后,因为主办方的热情力邀,Hába最后加演了一曲广东民乐《旱天雷》。《旱天雷》是广东民乐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最早见于1921年丘鹤俦所编《弦歌必读》,原是由广东音乐作曲家及扬琴演奏家严公尚(严老烈)根据《三宝佛》的第二段《三汲浪》改编而成的扬琴曲,后又成为广东音乐乐曲。现有多种演奏形式。作为传统民乐,用西方四重奏的方式演奏出来,却也带着与众不同的韵味。这一首中乐西奏,让人仿佛看到了民国时期的老广州,西关小姐和东山少爷的浪漫邂逅,鬓发斑白的老者在珠江边吟唱着传承百年的曲调,韵味十足,风情万种。
本次的音乐赏析会,虽然是以文化交流为主题,但也让人欣赏了一场国际级的高水准演出,令人回味悠长,心神俱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