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高尚,奋进的激情蕴含在理性的严谨中” 维瓦尔弟:《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维瓦尔弟是协奏曲这一器乐形式的一代宗师,虽然,比他年长二十岁的意大利作曲家托莱利是协奏曲的奠基人,但就作品数量讲,维瓦尔弟的六百部协奏曲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协奏曲的早期创建者,这个数字在历史上再也没有人接近过。在他的六百部协奏曲里有近五百部是为小提琴写的,所以维瓦尔弟在小提琴音乐方面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他写于1725年的以春、夏、秋、冬为标题的四部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是至今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
维瓦尔弟作品的命运与大多数古典作曲家一样,作曲家本人在世时声誉震天,当他一过世,很快便被人们遗忘,他的作品也跟着销声匿迹。维瓦尔弟1743年客死他乡后,他的大量作品很快便退出欧洲各地的音乐舞台,好像人们需要的只是维瓦尔弟这个人,而不是他的音乐,人一不在,作品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维瓦尔弟死后,他的作品不再是演出曲目,只有与他同时代略晚的音乐家和后世音乐研究者还不时摆弄他的乐谱。直到两个世纪以后,20世纪50年代,他的音乐才被人们重新发现,并且流行起来。在其后的半个世纪里,维瓦尔弟的音乐被频繁演奏,有一个时期几乎形成一种时尚,各大唱片公司纷纷推出他的音乐,演奏家们也乐于通过演奏维瓦尔弟来展示自己把握巴罗克古典音乐的能力。所以,在《企鹅激光唱片指南》里,维瓦尔弟占了整整23个页码,仅《四季》的版本目录就长达四五页。尽管如此,这些唱片涉及的曲目不能算多,与维瓦尔弟作品总数相比甚至少得可怜。这也与大众对维瓦尔弟的了解相当,绝大多数音乐爱好者提起维瓦尔弟就只知道《四季》,对他的管乐协奏曲和声乐作品几乎一无所知,就像好多人一见着小提琴就说“来个《梁祝》吧”一样。但在中国大量的初学过小提琴的人群里,更熟悉的却是维瓦尔弟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这首曲子烂熟于心,因为这首曲子是业余音乐水平小提琴三级曲目,学过小提琴的人几乎没人没拉过。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典型的巴罗克音乐风格,它之所以没有随着维瓦尔弟的绝大多数作品烟消云散,是因为提琴教师们把这首曲子用作教学曲目。由于在小提琴技巧上属于初级甚至是蒙训水平,所以,学过一点提琴很快就能接触到此曲。在演奏技术上《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不会给学生带来多少困难,它素朴简练,没有多余的修饰;句法严整,堂堂正正,不会产生分句的困惑;节奏强劲清晰,富于动力感,很好掌握;旋律清新简洁,通过最初的试奏就可以找到歌唱的感觉。所以,很多人对这首乐曲并不重视,以为没有什么难度,可以轻易通过。然而正是这种对音乐内容视而不见的态度,使他们很难接近音乐内涵,音乐本身所要传达的感情内容无法从他们的手指下流出。有些学生后来走上了专业道路,靠着天分和勤奋,演奏技巧达以很高的水平,但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很难再有突破,究其原因,大都出于自幼就没有重视过深入表现音乐内涵,造成这一遗憾的原因大都来自于教师。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的小提琴学生在世界各种比赛中获奖的人数凑在一起够组建几个乐团的了,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去了欧美国家,寻求更好的音乐教育和发展机会,少数人甚至是在世界著名小提琴教授门下深造,然而,至今尚未出现出类拔萃者,更不用说成为演奏名家了。一位著名的小提琴教授对此现象痛心疾首,他认为在我们的音乐教育里最缺乏的是必要的文化修养。一个时期的音乐作品里必然蕴含着那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特质,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不幸却常被忽视。
巴罗克音乐充满活力,宏伟壮丽,表现17世纪到18世纪上半叶欧洲社会勇于探究知识、勇于塑造新世界的精神。巴罗克艺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西方史学家称这时的艺术是“先知的号角”,巴罗克音乐则是这个号角最直接的声音了。维瓦尔弟所处的时代属巴罗克晚期,这个时期器乐表现形式发展迅速,上升到与声乐同等重要的地位,小提琴音乐的发展尤为迅猛,协奏曲的演奏定型很大程度上完成在维瓦尔弟的小提琴协奏曲上,《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维瓦尔弟数百部小提琴协奏曲里极少的几部现在仍在演奏的曲目之一。这首协奏曲完全可以视为巴罗克协奏曲的代表作,巴罗克音乐的一切特点它都具备。它以强劲的节奏激发人的热情,不断强调的重音产生崇高悲怆的美感,严整的调性原则使人感到这音乐来自一个理性的时代,它的旋律、节奏、和声、对位等一切表现手段的综合运用使音乐里有一种埋藏得很深的力量,这种力量引发人的感情,使人的某种内心状态形成可以宣泄的激情。《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规模不大,三个乐章加起来不过十分钟左右,但是在演奏或欣赏过程中可挖掘的东西很多,尤其应当留意的是它反映的时代精神。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特质可以概括为雄浑、高尚,奋进的激情蕴含在理性的严谨中。观察巴罗克时期的其他艺术品和文学、戏剧作品,可以更深地认识这个时期的文化精神。伦勃朗的油画《解剖课》、卡拉瓦乔的油画《以马忤斯的晚餐》、贝尼尼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神座、鲁本斯的油画《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弥尔顿的《失乐园》、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莎士比亚的《奥赛罗》,等等,这些人类艺术的珍品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维瓦尔弟的音乐厕身其间,是这个文化背景下的精神的升华。
维瓦尔弟是音乐史上最多产的作曲家之一,与之相匹的还有帕莱斯特里那、海顿、莫扎特。各种音乐史和音乐传记里记载维瓦尔弟的作品数目都不一致,这是因为维瓦尔弟生前出版的作品很少,绝大多数作品只是为某次演出或某次活动所写,用过一两次就算了,手稿随之散佚,大多数由一些贵族、教堂收藏,也有一些留在音乐学院和市立档案图书部门,致使考订、甄别和统计有一定困难。任何有关维瓦尔弟作品的数量都不十分可靠,只能作为一个参考。现在已知他有约六百部协奏曲存世,歌剧近五十部,另外有大量的器乐曲、弥撒曲、经文歌、世俗康塔塔,总量约在千部以上。
维瓦尔弟曾自夸海口,说自己写音乐的速度比抄谱员抄得还快。其实,这不是什么奇迹,因为那时已开始使用通奏低音,作曲者只需在旋律下方写上一些代表和弦音的数字就行了。这样的手稿到了记谱员手里抄写的速度当然快不起来。
与文艺复兴以来的许多音乐家一样,维瓦尔弟也是一位教士,但身为教士,他写的音乐却是世俗的,而且还违反教规,与一位美貌的女高音演员同居,被罗马教廷褫夺教职。维瓦尔弟是个活泼快乐的人,生活中会使一些狡黠的小把戏。他生前把大量钱财享用一空,死后葬在贫民墓地,真是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