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沉思的情调,幻想性的抒情” 舒伯特:b小调《第八交响曲》
舒伯特一生共创作艺术歌曲600余首,他的歌曲艺术在欧洲音乐史上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端。因此,有些人称舒伯特为“歌曲之王”,但这是很不确切的。舒伯特生年苦短,还没有进入人生最成熟的阶段就夭亡了。但是,他的音乐创作遍及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从数量上说,他的器乐作品远超过他的声乐作品。与贝多芬相比,舒伯特交响乐的数量甚至超出一部,达到十部之多(其中一部遗失)。而19世纪除他之外的任何一位音乐家的交响乐都没有超过“九”这个数字。舒伯特写出第八交响曲的时候只有25岁,在这个年龄上贝多芬还没有写出一部交响曲。
舒伯特写《第八交响曲》是在1822年,奥地利格拉茨城的爱乐协会赠予舒伯特名誉会员称号,他便把这首b小调交响曲赠给对方作为回报。这部作品的手稿交出以后便没有下文,爱乐协会的演出记录上并没有这部作品的演出记载。
1865年,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筹办维也纳古典作品演奏会,乐队指挥赫尔贝克从舒伯特生前好友那里打听到舒伯特的兄弟家里藏有一部交响乐草稿,立即去找,这才发现了湮没多年的《第八交响曲》。这年的12月,维也纳爱乐之友协会首演舒伯特《第八交响曲》,这时离舒伯特去世已隔了37年。
《第八交响曲》的遗稿只有两个乐章,而交响曲通常是四个乐章。根据发现遗稿时另外一些残稿,人们认为这是一部尚未完成的作品,于是,便把它叫做《未完成交响曲》。1928年,为纪念舒伯特逝世100周年,有人竟提出要征集《未完成交响曲》的续稿,这件狗尾续貂之事也真的有人响应,并收到一些乐谱,最后经委员会审定,这些稿件都离原作相去甚远,这件煞风景的事情这才算是放下了。
由于人们认为这是一部未竟之作,便引起种种假设和猜想,甚至“考证”出一些浪漫缠绵又伤感的故事,以此为题材还产生过小说和电影,舒伯特在那里的形象是贫困潦倒,得不到社会承认,苦恋失败,贫病交加,最后怀抱着没写完的交响乐手稿死去。事实并非如此,舒伯特的这部交响曲写于1822年,六年以后他因病去世,在这六年多时间里,他完全有时间完成这部作品。
不管传记作家们的臆测和杜撰,听听音乐家们对《未完成交响曲》的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交响曲。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这样说:“这部乐曲在形式上似乎未完成,但它绝非未完成。这两个乐章都很充实,那优美的旋律使每一个人的灵魂都被无限的爱所拥抱,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它用充满了温暖和亲切的爱的语言向我们低语,如此具有大众的魅力的交响曲,我从未听过。”勃拉姆斯这一番话可谓是一语中的,打消了人们继续在“未完成”这个并不存在的谜阵里兜圈子的种种猜想。《未完成交响曲》是世界上许多著名乐团的保留曲目,指挥过这部交响曲的指挥家们都有这样的同感,即舒伯特在这两个乐章里已经表达出了他所要说的一切。
舒伯特作为欧洲19世纪浪漫乐派的开拓者,不仅用他的几百首歌曲塑造出如诗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大量器乐作品和交响乐也在一同开创维也纳古典乐派之后的新空间,《未完成交响曲》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抒情性是舒伯特赋予交响乐的新品质,也是浪漫主义交响曲最重要的特点,在《未完成交响曲》里舒伯特已经完全为浪漫乐派做出了示范。
《未完成交响曲》只设两个乐章,两个乐章之间没有十分明确的对比,整部作品的基本情调是忧郁伤感的,这是作品一开头的引子就定下的格调。音乐的主题就像是直接从歌曲里走出来一样,使用的手法完全是歌曲式的而不是传统的交响乐结构原则,两个主题并不冲突,而是相互对比,音乐的展开也不借助于交响乐的基本手法,而是独特的歌曲手法,由曲调和伴奏音型构成。由于这样的特点,传统交响曲里特有的戏剧性冲突便无法登场,而音乐则是在沉思幻想和阴郁的抒情中进行。
《未完成交响曲》的音乐具有忧郁沉思的情调,幻想性的抒情也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并渴求从人的困难和悲伤中求得解脱。舒伯特在交响曲里以表现个人感受为抒情性基础,着重于感情的倾诉,这是浪漫乐派最根本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