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13年的一个夜里,仿佛我的灵魂被出卖给了魔鬼” 塔尔蒂尼:c小调奏鸣曲《魔鬼的颤音》
艺术创作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艺术灵感的产生不可强力而致,它经常在艺术家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光临,如果不能在这一刻捕捉住灵感的闪光,它又会杳然而去。古今中外关于艺术家梦中获得灵感的轶话很多,梦中成诗、梦中作画、梦中得曲的故事不胜枚举,小提琴音乐史上的名曲《魔鬼的颤音》就有这样一段轶事。
小提琴奏鸣曲《魔鬼的颤音》是18世纪意大利小提琴家塔尔蒂尼的传世之作,关于这首乐曲的产生,作者有详尽的叙述,他是这样说的:“这是在1713年的一个夜里,仿佛我的灵魂被出卖给了魔鬼。这魔鬼对我的每一个愿望都未卜先知。一次,我想把我的小提琴给他,看他能不能演奏点有趣的东西。当我听到如此美妙、如此巧夺天工简直是人类幻想的大胆的驰骋的奏鸣曲时,我是多么惊异不止啊!我几乎屏着呼吸沉醉于这美妙的音乐之中。突然我的梦醒了,我立即抱着小提琴,竭力把我梦中听到的哪怕是几个音记住也好,但全都是枉然。”
塔尔蒂尼当然不可能把他睡梦中听到的音乐记录下来,他却能捕捉住那一瞬间的灵感,把客观的表象和主观意象结合的产物用音符表现出来。于是,产生了《魔鬼的颤音》。塔尔蒂尼说:“我在这魔力的影响下创作的特点是我写得最好的作品,我把它叫做《魔鬼的颤音》。”塔尔蒂尼是幸运的,假如他当时不能牢牢抓住那几个有意义的音型,那么这首名曲将永远不会产生。中国古代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人从梦中醒来,向妻子诉说他在梦中吃什么样的酒席,看什么样的大戏,他的妻子嘲笑说那你再接着做梦吧,酒席和大戏都还没散呢。而梦是不可能接着做的。塔尔蒂尼在事后说:“如果我完全忘记了那一夜所经历的奇迹,以致终于在我的创作中失去这奇异和伟大的作品,那我将砸碎自己的乐器,永远与音乐决裂。”
塔尔蒂尼讲述了一个浪漫色彩的音乐故事,而塔尔蒂尼本人的音乐生活也同样具有传奇色彩。塔尔蒂尼1692年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名门贵族家庭,父母希望他成为神职人员,由圣菲利波教堂的神父负责他的教育。塔尔蒂尼生性豪猛、性格冲动,不是个当修士的材料,父母又转送他学法律。在帕都瓦大学学法律期间,他把时间主要用来钻研小提琴演奏技术,结果学业荒疏。这且不算,他还热衷于剑术,多次与人决斗,拔剑相向。他的父亲由不得他这样胡闹,便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塔尔蒂尼仍不思悔改,凭着自己一手好提琴,靠教琴为生,过起了独立生活。不料教琴又出了乱子,他的学生里有一位是当地极有权势的红衣主教的侄女,塔尔蒂尼与她厮混久了,双双坠入情网,以至私订终身。由于他们俩的婚姻没有得到女方保护人红衣主教的同意而触怒了主教大人,夫妇二人遭到驱逐。塔尔蒂尼怕担上拐带人口的罪名,就隐姓埋名,藏在阿西西的一所修道院里避祸,恰好作曲家博埃莫也寄居在这所修道院,塔尔蒂尼得以跟他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在修道院的日子里,他还潜心于小提琴演奏技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713年塔尔蒂尼写《魔鬼的颤音》时正在修道院里隐居,那时,他除了刻苦钻研音乐别无出路,昼思夜想之下,做了那样的梦也在情理之中。
小提琴奏鸣曲《魔鬼的颤音》分为四个乐章,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慢、快、慢、快”的布局结构。第一个慢乐章是西西里舞曲风格的抒情曲,曲调亲切柔和,富于田园气息,第二乐章是有力的快板,节奏性强,富于激情,紧接着是慢板,这就是作者称之为“魔鬼的颤音”的乐章。小提琴发挥双音技巧,一条弦奏出持续的长颤音,另一条弦奏出分解和弦构成的主题,音乐很是华丽。
《魔鬼的颤音》是历代小提琴演奏者修习的曲目,到本世纪有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加了华彩乐段,乐曲更加流光溢彩,引人入胜。
《魔鬼的颤音》虽已流传了近三个世纪,却并不代表塔尔蒂尼的最高成就。当年塔尔蒂尼因写了这首乐曲而名噪一时,那位权倾一方的主教大人也原谅了他,塔尔蒂尼开始了职业音乐家生涯。当他应邀到威尼斯演出时,听了威尼斯学派的维拉契尼的演奏,自叹弗如,从此更加刻苦钻研,终于又有了新的突破。
塔尔蒂尼一生共写有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等多达300部,此外还有许多关于小提琴演奏技巧的专著,还有六部关于乐音问题的专著。他在《弓法的艺术》里创造的50种不同弓法的变奏,是专用练习曲的首创,他对双音的音准问题有科学的研究,还对小提琴弓子加以改进,使之更加有利于演奏高技巧的音乐。
塔尔蒂尼在音乐史上的另一贡献是创建帕都瓦小提琴学校,培养出一批名演奏家,成为全欧洲著名的小提琴教学中心,形成了小提琴音乐史上的帕都瓦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