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伤感而又高贵典雅的内心世界” 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
圆舞曲是一种世俗舞曲,18世纪在民间已有,19世纪初在欧洲各大城市流行起来。
圆舞曲最初从民间进入音乐家的创作,由音乐家对其加以艺术的再造,是从舒伯特开始的。从那以后,圆舞曲经过音乐家的“驯化”过程,逐渐形成一种音乐形式,并开始被采纳到大型规整严肃的音乐中。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里的第二乐章就用了交响圆舞曲的形式。
在肖邦的创作中,圆舞曲成为一种钢琴独奏曲,圆舞曲本身节奏具有的轻盈、欢快、热情的特点,被肖邦加以诗化的改造,成为一种纯音乐化的乐曲,而不是用来伴舞的实用性音乐。您现在听到的就是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
肖邦一生陆续写了14首圆舞曲,由于各个时期生活情况的不同,这些圆舞曲的情感内容也各有差异:有肖邦用来向他的恋人玛丽亚·沃津斯卡娅做最后告别的《降A大调“告别”圆舞曲》,写得浪漫抒情,充满离情别绪;也有短小精练、活泼流畅的《降D大调“一分钟”圆舞曲》,又称《小狗圆舞曲》,有人从乔治·桑的文章里得知这首圆舞曲描写的是乔治·桑的小狗嬉戏玩耍抓自己的尾巴尖的动态,这是肖邦生活中较为美满的一段时期的作品,音乐轻松雅致,又有几分诙谐;《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则华丽热情,被编成芭蕾音乐,19世纪末俄罗斯著名芭蕾演员芭芙洛娃曾表演过;表现肖邦抑郁忧伤情调的则有《升c小调圆舞曲》。
《升c小调圆舞曲》写于1846年,肖邦与乔治·桑的关系就是在这一年彻底破裂,又过了三年,肖邦因疾去世。其实早在几年以前,肖邦与乔治·桑之间的裂痕已经出现,两个人在性格上和思想上的差异太大,肖邦举止文雅潇洒,待人接物很得体,实则内心是孤僻矜持,不肯轻易与人接近;而乔治·桑却是吸烟、喝酒、着男装、蹬长靴的女丈夫,非常喜欢社交活动。肖邦除了对祖国的独立革命运动有很高的热情以外,对社会改革持保守态度;而乔治·桑则极力鼓吹女权运动和社会改革,她是《改革》报社的专栏撰稿人。肖邦不喜欢乔治·桑的社会活动,他虽然在音乐上不遵从任何既成的条律,其他则希望一切都保持原样,包括乔治·桑。除此之外,很多难以处理的生活琐事上的冲突又时常诱发暗藏的矛盾,所以,到了1846年,两个人的决裂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肖邦的精神悲剧是暗中增长的,客居法国给他带来怀乡病,早年恋爱的失败和与乔治·桑共同生活的破裂使他孤独,父亲的去世使他痛苦,自身的病痛使他忧郁。而这一切,他都不与人言说,只有在音乐里他才畅叙幽情,他越孤独,他的音乐就越真诚越热情,他的音乐蕴含的诗意也就越浓郁。
乔治·桑的客厅,壁炉上方是乔治·桑的画像。
《升c小调圆舞曲》是一首浮想联翩、意境悠远的钢琴诗篇。音乐并不长,是带有回旋曲特点的三部曲式,乐曲的每一段都结束在一个富于诗意的重复句上,委曲流动,清奇超诣。音乐流露出去国怀乡的离愁别绪,又有思念故人的孤寂忧伤。肖邦别具心裁地对音乐加以诗化处理,是他被称作“钢琴诗人”的主要根据,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正是这类作品的典型。当然,利用音乐来营造朦胧的意境,描写宁静的月夜,主要还是在肖邦的夜曲里。这种艺术手法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诗歌、绘画、音乐里被广泛采用。
19世纪中期圆舞曲在欧洲盛行,是城市生活中的文化风尚,但是,肖邦的圆舞曲却与众不同。与他同时代的兰纳和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煞费苦心创作推行的是供跳舞实用的圆舞曲,而肖邦的圆舞曲已脱离实用性圆舞曲的特点,从舞场和娱乐场所走进了典雅的沙龙、客厅。肖邦的圆舞曲中也有一些华丽辉煌的,但那只是借圆舞曲的形式,用以表达他忧郁伤感而又高贵典雅的内心世界。舒曼曾形象地形容肖邦的圆舞曲,他说:“如果用这样的圆舞曲去跳舞,舞伴就必须一半以上是伯爵夫人了。”这首钢琴演奏的升c小调圆舞曲在这方面尤为突出,音乐写得委婉流动,意境清新,在肖邦的圆舞曲里是一首为人们熟悉并广为流传的抒情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