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轻快活泼,情绪舒畅愉快”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德国当代小提琴家安妮-索菲亚·穆特在她出版的唱片封面题词中说:“尽管在贝多芬的作品里几乎找不出多少小提琴作品,但贝多芬仍然是最伟大的小提琴文献作曲家。在小提琴协奏曲里,贝多芬为演奏家提供了更多的韵味因素,在这里,他创造了全新的小提琴语言。因此,贝多芬创作了小提琴史上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
穆特是一位小提琴神童(在小提琴名家行列里,几乎找不出一位不是神童的),她12岁开始与大乐团合作演出,13岁与卡拉扬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不知演奏过多少次此曲,并数次录制唱片,她总能在演奏中领悟出蕴涵在音乐里的新的东西,前面的一段话是一位演奏家集几十年艺术经验的肺腑之言,也确实道出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小提琴音乐史上的地位。
贝多芬一生为小提琴写的音乐的确不多,协奏曲仅此一部,但这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却是所有同类音乐中最伟大的。在贝多芬之前的一百多年里,不乏小提琴协奏曲名作,维瓦尔蒂、巴赫、海顿、莫扎特等作曲家的小提琴协奏曲都堪称不朽之作,在贝多芬之后的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布鲁赫、柴科夫斯基、圣桑、拉罗等人更是取法于上,继往开来,再加上维奥蒂、维厄当、帕格尼尼、维尼亚夫斯基这些广开风气的小提琴大师的协奏曲,这个领域真可谓是琳琅满目。音乐评论家们在赞美某位作曲家的协奏曲时,总爱说这样一句话:“可以与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并列”,或是“可与贝多芬的协奏曲媲美”,但是,贝多芬就是贝多芬,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无出其右的。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贝多芬为维也纳名噪一时的小提琴家克莱门特写的。克莱门特儿时表现出惊人的音乐才能,九岁时就开始公演,22岁就是维也纳剧院的首席小提琴和乐队指挥。他才艺颇佳,名震一方,经常在音乐会上搞一些炫技的小花样,用稀奇古怪的演奏方式博观众一笑,这种杂技性表演通常被认为是很庸俗的,但克莱门特没有让这些逗听众开心的小把戏影响自己的演奏风格,他的演奏风格是优美温柔、精细雅致,这些特点影响到贝多芬的创作,在《D大调协奏曲》里,他为克莱门特写了大量发挥演奏者特性的乐段。
贝多芬的《D大调协奏曲》完成于1806年12月,但该曲是从何时开始写的,没有确切的材料,只知道他为写这部协奏曲之前先写了两部小型作品,用以把握独奏小提琴和乐队的处理,这就是《G大调浪漫曲》和《F大调浪漫曲》,这两首浪漫曲写于1802年,后来都成了小提琴名曲,尤其是F大调,温婉华美,充满柔情,许多演奏家录制过唱片。
贝多芬作曲不是一位快手,因为他有反复修改草稿的习惯,不到最后一刻不定稿。《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手稿上,贝多芬留下足够的空白,供小提琴部分的修改,修改的过程似乎是艰涩的,因为留下的四行空白都写满了。据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说,这部协奏曲的总谱直到演出前两天才改定,已经没有时间再整理抄谱,所以,克莱门特上台演出时用的谱子是手稿,上面涂改得一塌糊涂。
1806年12月23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举行首演,由于准备仓促,演出算不上成功。除了几位肤浅的评论家发表了一点评论之外,没有其他反响,当时的评价是“某些不生动的乐句在无休止的重复中容易使人厌倦”。此后的几十年里,几乎无人再问津这部协奏曲,只演出了五六次。直到38年之后,门德尔松在莱比锡指挥演出,担任独奏的是只有13岁的约阿纪姆,由于约阿纪姆和门德尔松对这部协奏曲的艺术魅力的挖掘和表现,使它大放光彩,演出获得轰动性成功,从此以后,《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世界舞台上长盛不衰,所有的演奏家都要通过这首协奏曲考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约阿纪姆对作品所作的风格处理是完美的,准确地表现了贝多芬的艺术内涵。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很长时间里被人称作“交响协奏曲”,这是因为贝多芬更注重乐队整体的交响效果,没有留给独奏小提琴很多炫耀技术的机会,这也使这部协奏曲早期不容易受到演奏家重视。后来约阿纪姆在华彩“留白”处写了精彩的华彩乐段,这个情况才彻底改变。现在,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写的华彩乐段有三个权威版本,除约阿纪姆外,还有克莱斯勒和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两位小提琴大师的版本。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采用传统的三乐章形式。第一乐章是从容的快板,音乐的开始是四声轻柔的定音鼓,据传这个音响是贝多芬深夜作曲时,从邻居的敲门声里获得的灵感,后来贝多芬又把这几声敲击声用到《第五交响曲》里,这就是著名的命运之神叩门声。这个定音鼓的节奏,在第一乐章里反复出现了70余次。这个乐章的音乐弥漫着安详的气氛,而不时隐现的定音鼓在暗示着,这是一个崇尚力量与勇气的人在歌唱。慢乐章是抒情诗一般的变奏曲,曲调流畅,淳朴自然。第三乐章照例写成回旋曲,基本主题轻快活泼,情绪舒畅愉快。这个乐章里的第二个插部极尽柔情浪漫,快乐与幸福感完全洋溢在表情上,旋律优美动听易上口,最值得熟记于心反复吟咏。这个乐章的最后留给独奏小提琴一大段华彩,这段光辉灿烂的华彩把音乐推向尾声的高潮,音乐在辉煌壮丽的气氛中结束,这个结尾体现出贝多芬对力量之美的崇尚。
贝多芬写《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这一年过得比较顺利,他在匈牙利的布伦斯维克伯爵的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在这里与伯爵的妹妹泰莱莎相爱,并且订婚。贝多芬死后,人们在他的密件里发现了“致不朽的恋人”的三封情书,没有写出姓名,经研究,这位泰莱莎是“不朽的恋人”的主要候选人。爱情上暂时成功,幸福笼罩着贝多芬,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D大调协奏曲》感情丰富、性格开朗、旋律优美、洋溢着幸福欢乐的情绪。几年以后,这个婚约被解除。贝多芬一生中写的唯一一部歌剧《菲岱里奥》里的女主角原型就是来自泰莱莎,那时,贝多芬正值创作力旺盛的三十多岁,在他的后半生里,再也没有写过歌剧和小提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正式出版时贝多芬把它题献给青年时期的好朋友布洛伊宁,后来,他又把这部协奏曲几乎完全不动地改编成《D大调钢琴协奏曲》,并题献给布洛伊宁离异的妻子朱丽叶。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听到两部《D大调协奏曲》,一部小提琴的,一部钢琴的。
充满青春活力的《D大调协奏曲》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有人把它移植到别的乐器上,近年有俄罗斯音乐家用单簧管演奏这部协奏曲,充分利用单簧管尖音区、亮音区、闷音区的音色变化,又发挥了单簧管颤音的特殊音效,把这首协奏曲表现得也很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