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小提琴艺术的新鲜生命” 帕格尼尼:随想曲第十三号《魔鬼的笑声》
恩格斯在他的哲学名著《自然辩证法》中论及劳动的手创造人类时,把油画大师拉斐尔、雕塑家托尔瓦德森和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的手列举出来,当作人类双手技艺完美的典范。与帕格尼尼同时代的恩格斯是否听过他的演奏已不得而知,但帕格尼尼那出神入化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在当时的欧洲是路人皆知的。
如果仅仅把帕格尼尼当作一位小提琴技巧大师,那就大大地低估了他对音乐的贡献。帕格尼尼不仅是演奏家,也是一位作曲家,他的神奇的演奏技巧和他所创作的音乐,在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与他同时代或晚于他的音乐家,在他的影响下加入浪漫主义运动行列,对传统音乐加以革新,使浪漫主义音乐生机勃发,绚丽多姿。
帕格尼尼少年时期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同时,就学过作曲。后来,他的小提琴技艺日益精湛,在演奏技巧上做了许多创新,使小提琴的艺术表现力大大地丰富。为了系统完整地整理、展示演奏技法,他仿照前辈大师洛卡台里所作《24首随想曲》的模式,也写了《24首随想曲》。
《24首随想曲》写于1801年至1805年,作品完成后,帕格尼尼带着这些作品和另外一些提琴曲走遍意大利。在所有他演出过的地方,人们惊叹他精湛的演奏技巧,捉摸不透他是怎么在四条弦上奏出那些闻所未闻的复杂旋律。《24首随想曲》乐谱被人们抄录,四处传播。当谱子送到巴黎时,巴黎音乐学院的名家大师们研究过乐谱之后宣布:这些曲子不过是理想主义的梦想,在演奏中根本不可能实现。法国小提琴学派的创始人维奥蒂和罗德的学生拉封,亲自到意大利看了帕格尼尼的演出,才相信这是事实,并叹服他技巧的先进。后来,法国比利时学派率先吸收了帕格尼尼的技法,在欧洲小提琴流派中独领风骚。
1649年制造的阿马蒂小提琴
有关帕格尼尼出神入化的小提琴演奏技巧的传说很多,其中最为“经典”的故事,是说他演出中为了炫耀技巧,故意弄断一两根琴弦,仍然能把曲子完整地拉下来,不受丝毫影响。对小提琴和帕格尼尼的提琴音乐稍有常识的人,当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这样的传说也并非毫无根据,帕格尼尼的确曾在两条弦甚至一条弦上演奏过完整的曲子。那是在他担任宫廷乐师时,为拿破仑的妹妹巴乔基公爵夫人演奏的《爱的情景》。当时,他只用了两根琴弦,最高音的E弦代表女性,最低音的G弦代表男性,两条弦交替使用,音乐刚柔兼济,表现男欢女爱的情景。这样的演奏也许很适合卖弄技巧,但是音乐的艺术价值似乎并不十分明显,所以,曲子没流传下来。后来为了庆贺拿破仑的生日,他又写了只用一条弦演奏的《拿破仑奏鸣曲》,当然也只有他一个人能拉。前面提到的传说,可能就是基于这些事实杜撰的。
帕格尼尼在当时的乐坛可谓是遗世独立,整个欧洲的演奏家无出其右。他对小提琴技术钻研之深完全超出了音乐同行们的想象,在演出中风头出尽,因此,也招来了不少恶意的猜测和诋毁。
帕格尼尼生就一副恶魔般的嘴脸,他面孔狰狞,侧面轮廓陡峭,鹰钩鼻占据了面部主要位置,扁嘴,长而尖的下巴甩向前方,面部多毛,长发及肩,簇拥着一双深陷闪烁的眼睛,脸色惨白。他演奏时情绪激越,如醉如痴,攻击他的人恶意中伤他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演奏中有魔鬼附上身来暗中助佑。帕格尼尼对小提琴上的四条弦做了大胆的改革,他用大提琴弦充当G弦,并对空弦定音做了改动,以适应自己开创的新指法演奏双音,这也招来恶意中伤:有谣言说他的琴弦是用他死去的情妇的肠子做的,他奏出的泛音是他情妇的鬼魂附在琴弦上发出的凄号。还有人说,帕格尼尼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他的演奏不是他的琴发出的声音,而是魔鬼发出的声音。后来,“魔鬼的笑声”竟成了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中第13首的标题。
常有人把《魔鬼的笑声》与意大利作曲家塔尔蒂尼的小提琴奏鸣曲《魔鬼的颤音》混淆,这实属错戴张冠。塔尔蒂尼《魔鬼的颤音》写于1714年,比《魔鬼的笑声》早了近100年。它是一部四乐章的小提琴奏鸣曲,第四乐章大量使用颤音。相传塔尔蒂尼在梦中与魔鬼论乐,魔鬼用他的提琴奏出美妙绝伦的音乐,塔尔蒂尼醒后试奏梦中的音乐,已不可能,就据此写了《魔鬼的颤音》。19世纪,有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芭蕾舞剧《魔鬼的提琴》,1849年在巴黎上演。
帕格尼尼的随想曲是无伴奏小提琴独奏,24首都很短小精悍。其中第13首《魔鬼的笑声》是一首短小的三段体,全曲不算弱起小节和反复部分,只有38小节,演奏下来大约只需要两分钟。乐曲一开始,就以一连串巧妙组合的三度双音做半音下行,曲调柔美。小提琴三度双音产生的音效尤为动人,按照标题去形象地理解,这好比是一串来自苍穹的神奇的笑声。乐曲的第二段,在低音区上的跳跃引发出一串分解八度的半音下滑。分解八度的空洞感使这次的笑声有了“魔鬼”的感觉,它变得冷峻甚至阴森,这次不像来自天堂,更像是来自地狱。接着,在高音区上的旋律仍是柔和的,却在向下跳跃,然后加大力度做反向发展,伴奏音与旋律音交织成绚丽神奇的乐句,魑魅魍魉的笑声变得放肆而得意。最后是第一段的反复,音乐又回到诱惑性的柔和的笑声中,神秘而恬美。
帕格尼尼虽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行为却很放纵,加上他形同鬼魅的外貌,演奏时狂热忘我,他手指下流出的音乐浪漫而又辉煌,是人们闻所未闻,令人目眩的技巧更是令人难以置信,这也难怪中伤者说他鬼魂附体。《24首随想曲》是帕格尼尼生前肯于公开发表的少数作品之一。这些作品的出版,可以看作是他对小提琴古典乐派的挑战,他热情奔放的演奏更是向世人展示他赋予小提琴艺术的新鲜生命。
19世纪上半叶是欧洲音乐思潮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脱胎换骨的时期。帕格尼尼的小提琴艺术热情奔放而富于诗意,浪漫而富于幻想,具有非凡的气势。他不仅自创了小提琴新学派,也为浪漫主义音乐开了一代风气之先,他用自己的小提琴使整个欧洲乐坛受到震撼。李斯特在16岁时听了帕格尼尼的演奏后深受感动,立志要成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后来,李斯特的钢琴也果如帕格尼尼那样出神入化。演奏艺术的发展带动浪漫主义音乐向前推动,在这方面作曲家柏辽兹具有突出贡献。柏辽兹也同样深受帕格尼尼的影响,并为帕格尼尼写过一部中提琴协奏曲。此外,勃拉姆斯、舒曼、肖邦等都从帕格尼尼那里获得启示,这些作曲家几乎包罗了19世纪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和其他作品,在其后被改编成许多乐曲。其中最著名的有拉赫玛尼诺夫为钢琴与乐队写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和勃拉姆斯为钢琴写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这两部作品都取材于《24首随想曲》第24首的音乐主题。舒曼曾根据《24首随想曲》写了《音乐会练习曲12首》,李斯特写有《帕格尼尼超级练习曲》和《钟声幻想曲》。直到20世纪,还不断有人把帕格尼尼的音乐改编成各种器乐曲。《24首随想曲》现在是专业小提琴学生的必修课。
帕格尼尼生前在欧洲各国享誉甚高,他每到一地,都会掀起一次“帕格尼尼热”。但是,他的祖国意大利却对他冷若冰霜,这是因为他是一位自由主义者。帕格尼尼时代的意大利处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帕格尼尼拥护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同情烧炭党,反对教权统治。他生前曾受到罗马教廷的监视和迫害,死后他的遗体竟不准运回家乡安葬。教会派人散布谣言,说帕格尼尼是恶魔缠身的人,所以,不得葬在教会的墓地,一代大师,竟死无葬身之地。
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当年强加在帕格尼尼头上的各种毁谤和中伤都已烟消云散,他那些散佚失落的作品陆续被整理发现,仍然光彩辉映乐坛,帕格尼尼在音乐史上的贡献也已经被重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