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暗中期望,只要河水清亮,他别想把鱼儿钓上“ 舒伯特:《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
舒伯特的室内乐作品在他的作品总目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和《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最为著名。《A大调钢琴五重奏》写于1819年,当时的舒伯特22岁。这部五重奏共分五个乐章,其中第四乐章采用了他自己两年前的歌曲《鳟鱼》的旋律,歌曲原本就很受欢迎,用在五重奏里,使这部室内乐更易于推广。事实上,人们在欣赏《A大调钢琴五重奏》时,最喜欢听的就是“鳟鱼”乐章。
舒伯特把自己的歌曲旋律写进器乐曲里的例子并不少见,他的另外一部成功的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就是这样写成的。也许是因为这类作品艺术价值都很高,所以批评界从未对这种做法有过任何微词。这种情况若发生在今天我们的文艺界,很可能要招致种种恶评,“自我复制”、“自我抄袭”、“如法炮制”,会把一个人描写成缺乏想象力的平庸之辈。
歌曲《鳟鱼》写于1817年,这时的舒伯特脱离了家庭,在维也纳过着清贫却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与维也纳的一群年轻的诗人、画家、音乐家结交,经常在一起讨论艺术问题。谁有了新作品,都拿出来在这个文艺小团体里讨论。当时的维也纳是欧洲音乐活动最集中的城市,人们提起维也纳这座城市,总是说这里充满了音乐,街头到处都是雕塑和喷泉,整座城市像是个典雅的公园。这样的描写固然不错,但另一方面却被忽视了,当时的维也纳,同时也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心,这是欧洲最顽固的封建堡垒。拿破仑战争平息以后,整个欧洲进入封建复辟时期,在维也纳,思想统治最为严厉,警察密探四处活动,发现有自由思想倾向的言论就镇压下去。舒伯特和他的朋友们经常性的聚会就被怀疑是秘密活动而暗中受到监视,后来人们从维也纳警察局的档案里还发现了有关记录。
舒伯特的歌曲《鳟鱼》的原诗作者是德国诗人、音乐家、政治家舒巴特。舒巴特生于1739年,死于1791年,他是一位顽强的自由诗人,曾因“自由思想”罪被关押10年,舒伯特有好几首歌曲的歌词取材于舒巴特的诗。《鳟鱼》原诗的大意如下:明亮的小河里,有一条小鳟鱼,快活地游来游去,我站在河岸静静地望着,在清清的河水里,它游得多欢畅。有一个渔夫拿着钓竿,也站在岸旁,冷酷地看着河水,想把鱼儿钓上。我暗中期望,只要河水清亮,他别想把鱼儿钓上。没想到那个贼,竟把河水弄浑,我还来不及想,他已提起钓竿,把鳟鱼钓上。我满怀着激动的心情,看鳟鱼受欺骗。
舒巴特这首诗表现出对自由的赞美和对专制的忿激,这正符合舒伯特的思想感情,于是,就给这首诗谱了曲。舒伯特的这首《鳟鱼》和他的其他歌曲一样,写成之后也是无人问津,还是由于著名歌唱家福格尔的演唱才为人所知。福格尔在当时的音乐界很有影响,他对舒伯特的音乐非常欣赏,也该算是独具慧眼了。福格尔是舒伯特歌曲的积极推行者,1819年,两个人一起旅行演出,在奥地利走了很多地方。这次巡回演出很成功,在旅途中舒伯特的歌曲被福格尔在各种场合演出并介绍,舒伯特的名曲《圣母颂》就是这样风行开的。
夏天,他们来到福格尔的家乡施泰尔。福格尔在社会上很有声望,回到家乡,更受欢迎。在这里他们流连了两个月之久,度过了一段愉快时光。在这里舒伯特结识了一位业余大提琴手,他请舒伯特根据歌曲《鳟鱼》的曲调,写一部室内乐,舒伯特欣然允命。他在当地就开始动笔,回到维也纳以后完成全曲,写成一部由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组成的五重奏。这与传统的钢琴加弦乐四重奏的组合不同,音乐共分五个乐章,其中第四乐章就是“鳟鱼”乐章。
舒伯特的眼镜和手稿
《鳟鱼五重奏》全曲活泼热情,贯穿着愉快的情绪。做客施泰尔期间,舒伯特经常徘徊于山野林木之间。阿尔卑斯山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消夏的好去处,舒伯特在这里心情显然不错,反映到他的音乐里,就是《鳟鱼五重奏》里洋溢着青春活力和自由快乐的开朗精神面貌。
《鳟鱼五重奏》五个乐章的结构使作品规模较大,五个乐章布置成快慢间隔搭配的格局,旋律优美、节奏活泼,通奏下来大约需要40分钟,很像是一组嬉游曲性质的套曲。五重奏的第一乐章是活泼的快板,音乐明快清澈,乐思优美浪漫。第二乐章是行板,轻柔宁静,中提琴略带鼻音的音色唱出抒情旋律。第三乐章是急板的谐谑曲,精神饱满,感情开朗。第四乐章小行板,是“鳟鱼”主题变奏,音乐主题由弦乐器组奏出,钢琴以流畅明快的分解和弦做衬奏,清纯的音效非常形象地描绘出林间小溪清凉透澈地流动着,使乐曲自由活泼的主题更加明朗。整个五重奏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个乐章。第五乐章适度的快板,是充满活力的终曲。
《鳟鱼五重奏》是舒伯特早期的成功之作,这个时期,他虽然在社会上四处碰壁,但是精神上是快乐的。他与艺术家朋友们共同探讨艺术问题,创作上也是自由的。他从来没有固定收入,没有受雇于人,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创作题材。他的600首歌曲中大部分取材于启蒙运动和德国林苑派诗人的诗,这也是他逐渐形成自己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