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 | 极低失真造就精彩好声:在爱乐音响品味Raidho D-3.1音箱
终于得偿所愿。2015年,我首度在音响展遇见Aavik和Raidho的首席设计师Michael B rresen,那时,我对这两个品牌一无所知。Michael还带来同样是他创立的线材品牌Ansuz,并且告诉我他同时还负责Scansonic HD的开发。我开玩笑问他是不是来自Krypton星,也就是说他简直是超人。
后来Raidho Acoustic音箱的代理权易手,转由爱乐音响经营,去年也在音响展中露脸,负责发声的次旗舰音箱D-4.1威力惊人。当下我心里便想:「早晚我要听到你。」终于,我听见了,不是在熙来攘往的音响展会场,而是在爱乐音响台北门市的试听室。自家开发丝带高音,高频直上50KHz。
这次听的是D-3.1,即便没有D-5.1和D-4.1那样高耸的身型,但依旧称得上高挑窈窕,立于爱乐音响试听室里,与身后的Focal Utopia Scala和Stella比起来,简直纤瘦犹如赵飞燕。D-3.1采5单元3音路设计,高音由一只Raidho自己开发的丝带高音负责,型号是FTT75-30-8,可普遍见于Raidho各款音箱上。这个背框密闭的丝带高音,振膜仅有0.02g,因为质量极轻,这个振膜几乎不会有任何能量积存以及谐振的产生,并且振动速度更快,所能发出的频率响应更高。据原厂数据显示,D-3.1的高频可上达50KHz,几乎可说连超高音都省了。高音的磁力系统则采用强力且永久的钕磁铁,能以准确地控制单元运动。透过原厂的测试图还可见得这个丝带高音的水平扩散性能甚好,离轴位置的响应依旧出色。
钻石、陶瓷、铝振膜,五层三明治振膜
这只丝带高音负责3KHz以上的频率,以下则交给动圈式的中、低音单元负责。100mm的中音单元位于丝带高音上方,这一颗中音负责3KHz到150Hz,份量吃重。至于高音下方则有三只115mm的低音单元,负责150Hz以下的频率。这四只动圈单元最特别之处,就在于钻石镀层。Raidho认为动圈单元的振膜材质一定要够硬,才能减少失真,同时还要有一定的阻尼,声音才会好听。Raidho目前有四大系列音箱,包括X系列、XT系列、C系列以及D系列,前三个系列都是采用三明治结构的陶瓷振膜,X系列是铝振膜为基底,内外以Pio Plasma制程溅镀上陶瓷层;XT系列则是将铝振膜换成钛金属振膜;C系列的振膜也是铝,但是陶瓷材料选用的是硬度更高、制作难度也更高的氧化铝陶瓷,单是内外施加150微米的陶瓷镀层所耗费的时间就足有60个小时。
最高阶的D系列,推出较晚,也是在陶瓷单元技术基础上再延伸的应用。D,意味着Diamond钻石,D系列的动圈单元,表面都加上了钻石镀层。C系列的氧化铝陶瓷材,硬度高达莫氏硬度9,但钻石则是10。您可能会想:9跟10会差很多吗?我也这么怀疑。原厂说,根据他们的测试,D系列振膜的硬度足足比铝陶瓷振膜硬上140倍。在D系列音箱的钻石振膜单元上的钻石镀层,相当于1.5克拉的钻石。不知道有没有男人会送Raidho音箱给心爱的女人当求婚礼?一般求婚戒上的钻石大约0.5克拉,若以此计算,一颗单元的钻石量就是三枚钻戒,一对D-3.1有8颗单元,那就是24枚钻戒。话说回来,想求婚,若非未来的另一半比你还发烧,建议还是别这么做。
为什么要镀钻石?因为钻石硬度高,镀上钻石后的振膜,其谐振频率可以拉到极高,几乎测量不出来。这样一来,单元振膜本身的染色和失真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为什么Raidho在陶瓷振膜之后,还要更上层楼地采用钻石振膜的缘故。
钻石、石墨各半的配方,打造理想振膜
可是,钻石振膜到底是什么?天然钻石非常稀少,是以整颗结晶体的型态存在,音箱厂再怎么神通广大,也难把那固态的钻石结晶搞成单元或振膜的镀层。Raidho在自家官网上提出了简单明了的科普说明,他们解释,其实这个钻石就是碳分子以一种至为强固的结构存在。说得白话一点,我们日常使用的铅笔笔芯很柔软,那个以石墨为主要原料的笔芯其主要成分就是碳,钻石也是碳,明明都是碳,为何软硬差这么多?这在于石墨的分子结构与钻石的分组结构不一样,石墨分子中的碳原子以层状排列,每个碳原子与周围的三个碳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称为SP2的六边形片状结构;另一方面,层与层之间的吸引力很小,共价键(cavalent bond)很少,因此造就了石墨柔软的特性。反观钻石,其分子的碳原子都与其他四个碳原子相结合,构成称为SP3的紧密而坚固的立体架构,所以质地很硬。
工业制造的钻石乃是透过高压或高速的状态,迫使碳原子形成SP3的紧密结构。Raidho便是如此,他们利用特殊的机器,使碳离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游移,藉此在既有的陶瓷单元上加上一层10微米厚度的钻石层。不过,Raidho并不是打上完全的SP3结构的钻石层,而是SP3结构、SP2结构的分子各占50%。换句话说,这是半钻石、半石墨的镀层。这又是为什么呢?
根据原厂的研究和实验,SP2、SP3各半是最好的比例。他们大可以提高SP3的占比,可是一旦SP3的比例提高,整个镀层的厚度就要减少,这么一来,会影响振膜的硬度,而提升振膜硬度才是Raidho一直想要透过镀层来达到的目标。举例来说,一旦将SP3的比例提高到60%,整个镀层厚度就要减少80%,这样一来就仅剩下2微米的厚度,对于提升硬度的效果就降低了。所以,Raidho研究后采用SP3、SP2各占50%的比例,达到最佳的平衡。也因为有这50%的石墨层,所以D系列的振膜看起来表面黑黑的。
经过这样钻石镀层后的单元,其振膜本身的峰值谐振已经超过20KHz,别忘了,这是中、低音单元,他们最高不过负责3KHz以下的频率响应。而且,原厂更指出,这个峰值谐振顶多3dB而已,可见得这个钻石振膜单元本身的阻尼特性有多优异。Raidho非常骄傲地指出:「藉由这个钻石振膜,我们完全摒除了仅存的材料音染,就是那源于材料内部振动带来的失真。」此话当真?我认为此言不虚,理由容后再述。
特殊磁铁结构避免声波反弹
除了振膜有学问,单元背后的磁力系统也有特异之处。一般单元背后的磁铁都是一整块环状磁铁套在单元后方,让音圈在环形中央作动,可是Raidho的设计不一样。他们采用磁力强大又能达到理论上永久磁力的钕磁铁,但是磁铁却是一条一条,环形地铺排在单元后方,如果不说是单元,恐怕还有人以为是个厚片的齿轮之类机械结构。为什么这样设计?当初访问Michael时,他告诉我,因为单元发声时同时会有背波,这个向后发声的声波若遇到传统那状似甜甜圈的大型磁铁,将会反射回来,一旦反弹的声波触及到单元振膜,就会产生不该有的振动,进而影响声音的清晰度。若把磁铁改成这样,单元背后的气流更为通畅,声波反弹情形也会减至最少,进而提升声音的清晰度。印象中,Focal也曾有过类似设计,但是Focal的磁铁设计得更像花朵,虽然形状不同,但是目的相近,都是为了降低背波干扰才有的设计。或许你说:何必如此?其他音箱厂也没这样做啊!但这就是Hi End精神,不是?若我发现了一个劣化声音的因素,只要能够解决问题,那怕成本再高也在所不惜。单讲这单元,我们就能理解Raidho音箱为什么要卖这么贵,尤其是D系列音箱。贵,有原因的。
非平行箱体设计消驻波,前帐板倾斜角度调相位
Raidho音箱的箱体都是窄窄瘦瘦的,前帐板设计的窄,一方面可以减少视觉上的冲击,放在试听空间里,感觉音箱好大一个,这是一种视觉设计的考虑。另一个声学方面的考虑则是减少声波绕射,这样,声音就更干净、定位更准确。前帐板设计带有倾斜角度,并不是各单元列于一个平面上。丝带高音正面朝前,中音单元上方略向前靠,低音单元则是下方往前靠,形成一个内凹的倾斜面,藉此修正各频率声音的相位,听感上会有更精准的聚焦效果。音箱两侧以弧形方式往后渐收,形成水滴状,藉由非平行面的设计,消减箱内的驻波。
低音反射孔位于箱体背后,一共有3个,分布于高中低三处,为什么这样安排,因为原厂并未明说,是以不甚清楚,当留意的是开口处还有两片弧形架桥,看起来不仅是装饰之用,应有空气力学的道理。当知,当音响音量开大时,从音箱的低音反射孔喷出的气流十分可观,如何妥善对待这些气流,避免产生气流噪音,是一个重要的功课。不过,Raidho的设计,也不是千篇一律,在其他款音箱上还有不同的开口设计,例如D-3.1的反射孔跟D-2.1的长一样,但D-4.1的反射孔就不一样了。您日后见到Raidho音箱,不妨留意。
Aavik U-150是自家旗舰合并扩大机的平价版
爱乐音响这次搭配YBA Passion CDT450转盘,数字输入给Aavik U-150合并扩大机。这部扩大机大致上向旗舰合并扩大机U-300看齐,内部架构约略相当,同样是300W功率输出,但是设计略微精简,用料没有那样讲究,机箱设计上也做了简化,把成本降低之后,也直接反映在售价上。U-150可以选购纯合并扩大机版本,也可加购DAC模块和唱头放大模块。Michael对于器材设计有其坚持,在U-150上都能看得到。例如,他认为RCA的声音比XLR好听,因此,他的器材主要是RCA端子;又,他认为数字同轴最好采用BNC,因为BNC才有标准75欧姆的端子,所以他设计的DAC上的数字同轴端子也是采用BNC端子。这个人做音箱,几乎可说是不计成本,只求理想的实现;做扩大机,则不考虑市场的想法,只相信自己所相信的。
我在爱乐的试听室一边跟小蔡店长聊天,一边拍照。爱乐把音箱拉得很开,目测间距至少三米;Raidho音箱瘦瘦高高的,左右音箱拉那么开,我看着觉得有点不踏实。「Raidho原厂建议至少拉开2.9米以上,我把它拉到3.1米。」这样中央的音像不会虚掉吗?我心里这么怀疑。此外,小蔡也把音箱以相当的角度做了toe-in内倾,「原厂的建议是音箱正对聆听者的肩膀,我们也试过角度小一点,甚至正面朝前不做toe-in,相形之下,声音就显得平淡无趣,照原厂这么摆,声音就精彩了。」既然都有解释,就让D-3.1自己用声音来证明吧!
五大强项:透明、实体、细节、速度、动态
我放下柴可夫斯基的第六号交响曲,是杨颂斯指挥奥斯陆爱乐的版本,Raidho D-3.1展现了惊人的表现力,让我在重温这张名盘时感动不已。先是被音响效果给感动。我发现Raidho D-3.1的透明度非常高,这里我用「非常」来形容,不是仅仅当作一个程度副词来表示,而是描述那个状态真的非比寻常。在我的经验里,D-3.1的透视感、透明度,几乎是静电音箱才有的水平。其次,它的音像形体不仅轮廓清楚,而且密度很高,实体感十足,可以明确「看见」一个发声体在那里,一点模棱两可都没有。再者,它的细节信息丰富,音乐演奏当中的诸般细部动态,那怕是再微小的讯息,也彷佛尽在手中。并且,它的速度很快,不管音乐如何返转幻变,似乎D-3.1都能实时反应,全无延迟拖宕。这连带让它的声音特别干净、纯粹,没有那种因为拖迟的尾巴造成的额外染色。最后,它的动态幅度很大,别看D-3.1的单元尺寸不大,中音单元只有100mm,低音单元也不过115mm,但是能够发出的音压却是不小,不但微弱讯息能够呈现,庞大音压的震撼也能推送,在爱乐音响台北门市的试听室这10多坪的空间里,Raidho D-3.1并不显得不足,反倒因为它的失真低,Aavik U-150的驱动力充沛,当我转大音量享受声音的洗礼时,却不感到丝毫刺激难耐。
堪比静电音箱的透视感和细致度
这「悲怆」的第一乐章开头以低音管和低音大提琴的深沈轻吟开始。我实在很难描述那个清晰透明的听感,我只能告诉你,这是我听过最干净澄澈的经验,没有任何遮蔽,即便那声音是轻声的、是低沈的,我也听得清楚看得见。弦乐拉奏的质感真是好,那光泽实在漂亮,是丝质软半球高音难以表达的,或许金属凸盆高音可以,但是却没有D-3.1这个丝带高音的轻松和飘逸。尤其在第二乐章特别能够展现这等优势,那个细致感和清晰度,以及整个舞台的透视感,真是达到静电音箱的水平。当弦乐以颤音演奏时,D-3.1那灵敏的表现,轻松地勾勒出活生的动作。我当下就在笔记本上写下「活生」、「画面」,还把活生两字给圈起来。
当木管独奏时,可以听见十分明确的定位,几乎可以指出「就在那里」。这份Chandos的录音效果出色,配上D-3.1的描绘力,让我真有如临现场的快感。第三乐章可以充分说出D-3.1的反应速度,不仅细节重现需要音箱的速度,音乐快速的流转需要音箱的速度,动态的急遽变化,更是考验音箱的速度。听那弦乐的骚动、那颤音、那拨弦,在一阵低回酝酿之后,蓄积了多少迸发的能量,随着乐团的fff强奏,定音鼓一敲,那是听第三乐章最高的享受。
极低失真,造就了绝无仅有的Raidho之声
即便听管弦乐曲这样过瘾,Raidho D-3.1最让我着迷的是播放钢琴音乐。听波哥雷利奇弹穆索斯基的展览会之画,真让我惊叹。它放起钢琴,琴音密度极高,颗粒的扎实程度非比寻常,晶莹剔透光泽迷人。当波哥雷利奇用力奏下时,琴音的冲击力道毫无差迟地瞬时绽放。低音和弦不仅深沈而且有重量,「牛车」一段不但听见沉重,还听见了阴郁。高音的光泽好,得一面有光,一面还有泽,就像光线照在冰霜上,返照出光,又带有水气,氲氲氤氤,迷人就迷人在这里。
一旁的小蔡见我连听两首都是古典音乐,他问我:「你觉得Raidho D-3.1放起古典音乐怎么样?」听他这么问,我觉得有点古怪,有什么不好吗?「有的人觉得Raidho音箱比较不适合放古典音乐,我们也这么觉得。」我不作声,再听了一会儿,转头跟小蔡说:「我懂你的意思。」一般人听古典音乐,会期待听见某种「韵味」,但往往我们所期待的这样的韵味,却是一种失真。或可能是箱音,或可能是单元反应不够快,或可能是振膜本身的谐振带来染色,或可能是整个音箱强化了某方面的音色。
绝伦精彩的音色层次
然而,在Raidho D-3.1上,这些构成韵味的元素都没有了。没有箱音,就没有箱体振动和驻波带来的染色;独一无二的钻石单元,让单元发声准确而失真极低。反之,拿掉这些干扰的因素,我在「古堡」一段里,听见了丰富的音色变化,那些阴影闪动都历历在目。在「侏儒」一段,那下降半音阶带来的阴沈感特别明显。类似的经验也在「地下墓穴」一曲听得见,那连续的沉重和声,氛围诡异而凝重,高度的强弱对比,展现了,当音箱的动态表现好的时候,这曲子是何等风貌。到了「与死者搭讪」一段,那个颤音演奏,精彩极了。再到最后两轨,「鸡脚上的小屋」再展现了D-3.1的动态和力量,「基辅大门」更在力道之上散发辉煌气象。力量、速度、动态、音色、质感,如果这些处理不好,钢琴就不会好听,我几乎听完整首展览会之画,我跟小蔡说:这应该是我听过这张CD最精彩的一次经验。我要的,我要求的,我认为钢琴重播最重要的元素,Raidho D-3.1都有,而且做得极好。
不只这样,我再告诉小蔡,在听悲怆交响曲的时候,或许有的音箱可以发出更丰厚的低音,厚实饱满的音浪,听起来会很过瘾;但是,这样一来就会损失透明度。Raidho D-3.1的确没有那样丰厚饱满,但是它清澄透明的无与伦比。这是它的强项。原厂在音响展很少播放古典乐,我认为那是因为主事者比较少听古典音乐,不然,必定会发现他们家音箱在播放古典音乐时那无可取代的优势。没有音箱能够全面,但如果能在优势处表现得杰出,那就是独一无二。
低频兼有质与量,无须为小尺寸低音担心
我也只带了这两张古典音乐CD,对我而言,动态宽广的管弦乐和钢琴独奏能够播得好,基本上什么都没问题。拿一张两把低音大提琴的专辑来测试它的低音表现,由Michel Donato和Guilaume Bouchard两位低音大提琴手录制的「Happy Blue」专辑,只有两把低音大提琴,却好听极了。在Raidho D-3.1上,那三颗「不太起眼」的115mm低音单元,配上那瘦瘦高高的身型,实在想不到可以发出这样深沈的低音。我一点不觉得延伸有问题,我觉得非常好,好在精准,好在干净,好在那高水平的低音域解析。可以感受到低音大提琴庞大的琴身,但是一点不夸张,看见的是一个恰如其实的形体,厚度不缺,力量不缺,反倒是当乐手拨动琴弦时,琴弦由紧而松弛的音色变化和声韵摹写,那真是清楚得无比。乐手演奏时随着音乐的韵律呼吸,气息清楚可辨,而且有真实感,不是只听到「有呼吸声」,而是可以感受到「有人」。低频的量与质均优,Raidho D-3.1真是不能小看。
平顺的响应,让音色表现更精准
小蔡跟我说Raidho在国外展览时最爱放吉他,得,我也有带。放上Bernard Renaudin和Olivier Cahours的「Douo」专辑,那真是精彩。精彩在哪里,动态大,鼓声扎实利落,吉他奔放而写实。不过两句话,却道尽了这张CD的精彩,也说明了这个系统重播的精彩。难怪原厂喜欢放吉他,原来它放起吉他这么好听,密度极高,琴声收的紧,琴韵就更鲜明活生,音色的完整度高,就像我前面描述钢琴音色一样,吉他演奏也是有音色的。并且演奏的每个动作都清楚,画面透明而干净,一望清明。印象中,这张CD偶会听到一个中频略高的频段有些隆起,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是录音的问题,除了在Sennheiser HD800S上我听见了较为平顺的响应外,几乎在音箱系统上试听和多数耳机上,都听得到这个隆起。这次,在D-3.1上,我又听见了平顺的响应。我琢磨了许久,想起这个听感很贴近试听HD800S的经验,我只能推测,这个隆起,或许来自一些共振峰值,只是不知道是来自箱体还是单元本身。不过,这问题,在Raidho D-3.1上似乎不构成麻烦,频率响应平直,音色高度准确,摒除了频响的突起,更能欣赏演奏时的音色变化。
空间开阔,人声凝聚
换听有人声的。Eiv?r Pálsdóttir的现场演唱会录音「Eiv?r Live」,开头第一曲「Mín Mó?ir」动态宽广,空间开阔,空气感十足。开头的鼓声饱满有力,扎实深沈,电子低频铺陈出迷离的气氛。Raidho D-3.1表现低频真的是问题,别再怀疑那三个115mm的低音单元了。重要的是那个鼓声,扎扎实实,有力,有劲。Eiv?r的声音凝聚,咬字、换气、吐气的细节丰富,即使开大音量,听起来也不吵不噪。这曲子里的空间感十分出色,拉开三米一的D-3.1,还是有很扎实饱满的音像,即便toe-in角度这么大,音场也不至于窄浅。这个空间和人声的确实出色。第二轨「Where Are the Angles」空心吉他的琴韵飘扬,一些轮指下带来的丰富音色,以及琴身共鸣带来的和鸣声响,D-3.1都能精彩诠释。歌声的厚度适切,称得上浓纤合度,感觉若再厚一点,Eiv?r就老了,吉他也就没有那样灵动活生了,若再薄一些,实体感就没那么出色了。唱到激动之处,那个声音的张力吐出来,力量出来但是声音听起来却是轻松的。一般来讲,小单元、小箱体的音箱最怕紧绷,这样的音箱总是缺少大单元大音箱的宽松感,可是,我连听两轨Eiv?r的歌曲,却毫无紧张感。如果听到第四轨「Sum Sólja Og B?ur」,更能证陈我的结论,情绪的张力,在歌声和简单的配器下,也有宽幅动态。我还多听了第五轨「Natureboy」这首爵士老歌,在Eiv?r唱来,真是感人至深。这算什么评论?当你被音乐感动的时候,还要多说什么吗?我用什么系统?用300W的D类扩大机,推丝带高音配小口径单元的音箱,竟然有这么感人的人声,唉,音响真没有什么单一答案。
除掉了流行音乐录音里的「勾芡味」
如果听起更火爆的音乐,Raidho D-3.1更是得心应手,我放下Metallica的同名专辑,只听得鼓声扎实有力,饱满雄壮,吉他清晰而且立体,更惊人的是层次。我再说一次,层次。这段话我也跟小蔡分享了,Raidho音箱确实放起流行、摇滚和金属乐有其过人之处,哪里呢?一般来讲,这些音乐的录音常常因为混音的关系,容易「芶」在一起,听不太出层次感,但是音像庞大,节奏鲜明,听起来就很过瘾了。Raidho D-3.1把层次找回来了,不是没有层次,是别人没放出来。可以听到清楚的旋律线条,主奏、伴奏、节奏,一个一个都清楚。听第一轨「Enter Sandman」的时候,我就记下了这个心得,听到第四轨「The Unforgiven」,我又写了一次。在The Unforgiven里,透过混音器的效果,空间感更开阔,在导奏时那个广袤深邃的空间,这还真得把音箱拉这么开才行。金属乐若声音厚度不够,或者力量不够,速度跟不上,听起来就不对味。如果是听的音乐以流行、摇滚、金属这类居多者,Aavik搭配Raidho音箱真是一等一的上选组合。精彩!
选择一条不一样的路,是勇气和品味的展现
曾听过经济学者这样说:世人的行为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例如你每天出门回家的路,通常都是走同一条路,原因就在于这样可以避免走不同的路带来的风险,也减少了探索新路所带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您同意吗?
很多人买音响,只考虑成名已久、知名度高的品牌,因为买这些「有定评」的品牌「比较不会出错」,比较能受到来访亲友的肯定,日后若要出售,也更容易脱手。这就是「走同一条路回家」的心态。这没有什么不好,这样的行为风险及成本低,这完全是合乎经济学原理的理性消费行为。不过,您难道从来没想过离经叛道一次吗?
买Raidho这种音箱,或买Aavik这样的扩大机,就是选择一条不一样的路,一条别人不走的,我没走过的路。这需要勇气。对于买得起的消费者来讲,除了声音的品味以外,考验的就是有没有选择不同的路的勇气。我问小蔡,爱乐代理一年,Raidho卖出去了没有?小蔡说有,卖了几对,但是D-3.1仍待字闺中。看来,有勇气的人还是有。
我没这个口袋,自然没这个福气。Raidho D-3.1,等着愿意且勇于尝试的人来品味。
器材规格
- 型式:3音路5单元低音反射式落地音箱
- 单元:丝带高音x1、钻石中音x1、 钻石低音x3
- 分频点:150Hz、3kHz
- 频率响应:30Hz~50kHz
- 阻抗:大于5欧姆
- 效率:90dB
- 建议扩大机功率:>50W
- 尺寸:200 x 1235 x 500 mm(WxHxD)
- 重量:53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