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数码碟是飞利浦替 CD(Compact Disc)译出来的中文名,有人叫它做激光碟,因为这片直径只有 12cm(4188; 吋)的银碟所贮藏之讯息,不可能不是数码化,激光名称之来由,是 CD 体系以低电压激光管用光学形式拾取在旋转中的银碟上之讯号,但,巧合的是激光碟亦为飞利浦另一发明 Laser Disc(LD)的英文名称,后者是 31cm(12 吋)直径,有音响有画面的电视碟,所以,激光碟既可是 CD,亦可是 LD 的译名。为了避免混淆,我们就把 CD 称为激光数码唱碟,而 LD 呢,应该是激光影视碟较简明了。
激光和数码两种技术合一,是二十世纪末尖端科技的越级成就。为甚么越级?那是飞利浦发明出来的构思及概念,暂时还未能在实践方面做足一百分。不过,目前好的 CD 已非常非常的好,对大部份发烧友和一般家庭,CD 体系无疑已是优点多于缺点了。
作为一种贮藏音响的软件,CD 当然比 1948 问世的33转长寿碟(LP)具有更接近理想的条件。
本文是一个连载,藉有限篇幅,以最简单,希望大家都容易看得懂的语法,向各位读者由头开始解释激光和数码两种尖端科技的梗概。
人类已进入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宰的时代,短期内,音响行、电器业的推销技术,势必要相当的电子科技常识为根基。香港一些先进的电器代理商,早已把实用电子科技常识有系统地强迫推销队按时学习,在销货方面反映出来的成绩有目共睹。至于安在家中欣赏电视节目的消费者们,平时多认识点有关新时代新科技的常识,对生活享受情趣均有一定的催激作用。千祈咪落伍!
人类听觉系统是?100%?数码式
CD 碟和数码录音,不是鸡和鸡蛋。肯定是没有数码录音就根本不可能有 CD 碟。
数码(Digital)是一项利用脉冲讯息来纪录数据的技术。数码录音是将音响通过转换方式变成一连串脉冲然后纪录在磁带上的先进技术。因此,又称为(脉冲编码调制)(PCM)录音。本来,数码这名词应指由 0 至 9 的十个数目字。要简单地有个数码概念,就应先知道由 0 至 9 的十进制数目均可用 0 或 1 的二进制数码代替之。用 0 与 1 的配搭,逢二进一,就可以表达无穷讯息。例如 1 = 1,10 = 2,11 = 3,100 = 4……我们看到,由 1 至 4 的「数码」表达方式,已由 1 数字增至 3 数位。由此可知,0 与 1 配搭的数字愈多,数码的表现能力就愈大。为甚么要用 0 与 1?因为,0 与 1 可以用个最基本的电掣一开一关来代表。「关」就是 0,「开」就是 1。
数码录音磁带上,就是贮存了无数亿万次从音响翻译过来的「开」与「关」(0 或 1),就是这样简单。
话说,音乐与音响都是属于持续(Continue)性的模拟式(Analogue 或译「模拟」)讯号。把音乐分解成 0 或 1 的断续数码(或脉冲)讯号,在重播时又必须还原为模拟式,究竟会不会影响 HiFi 传真度呢?
把音乐变为数码的第一人,不是历史上记载的日本「天龙」或英国「BBC」,而是香港名歌星徐小凤。她把王昭君的一段唱成:「43420,024,43420……(白)得闲打电话嚟啦。 」
当然在听者脑子里无法还原为本来的歌词。但,以 80 年代尖端科技,0 与 1 的断续脉冲,通过一连串精密处理,却可以给重组为持续性的声波。
不过,在继续往下讲之前,我想各位先接受一件事:人脑处理由耳膜接收到的仿真声波之程序,倒是百份百数码式!人脑听觉翻译操作,是包括一个 A – D 部份(模拟至数码转换)和一个 D – A 部份(数码至模拟转换)。人脑做得到的工作,计算机应份做得到,而且更好。只是 80 年代的计算机能做到几许?
照片与印刷品之比
仿真和数码的分别,举个实例,好比一张菲林拍出来的照片和从照片翻出来给印在报纸刊物上的网片之分别。凡从事印刷行业或对印刷技术有知识的人,都马上弄清楚这比较的定义。从菲林冲出来的照相,理论上亦有微粒,其实也是数码式。但单凭肉眼已看不出微粒之存在,肉眼对照相的直觉判断,它已是持续的模拟形象。印刷品由于技术限制,暂无可能重现照相同样精细的微粒。制片时必需「落网」,把照相的形象分化成肉眼可见的「粗粒」(即微粒),印刷愈是精美的刊物,采用「网片」的微粒愈是精细,肉眼所见,这些愈是精细的微粒便愈是与原照片接近了。今日尖端科技,已能印出微粒精细程度与原照相「几乎」没有分别的「网版」。
但,无论如何网版图片在学名上还是被称为「半色」(Half Tone)。而照相呢,学名就叫「全色」(Full Tone)。我们不妨暂时在心中记着这个比较,把仿真式纪录音波的技术叫作「全色」音响,因为它是持续的完整的纪录。而把数码式纪录音波的技术叫作「半色」,它属于半是「0」半是「1」断续的「不」完整的纪录。
是否数码录音所记下来的东西只得一半(另一半是 0)?答案:Yes & No。印刷出来的网片只能保持原照片的一半传真度的说法,也是一样不尽不实。
(原文刊于1987年9月号《Hi Fi Review》,作者雷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