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克.伦纳(Telarc的录音师)在录音界致力研究立体声录音之咪高峰摆位对音色之影响问题。伦纳是50年代录音鬼才Mercury的罗拔范恩的忠实信徙。范恩采用一只咪高峰录单声道录音,后来又采用三只咪高峰录立体声,所得的声带至今仍被认为尖端技术之不朽作。早期RCA芝加哥/莱纳录音,路易士.礼顿也是用三枝咪。
伦纳在未用数码录音之前,尝试采用直刻方式匹配三枝咪去录管弦乐。第一张克里夫兰/马舍尔的直刻古典乐唱片,就是伦纳的作品。可惜此碟左右声道不平衡,放唱时要用平衡掣预调。
伦纳获悉Soundstream数码录音机的频率响应能达到18KHz之后,就毅然决定用Soundstream配合三咪技术法灌发烧级碟。第一批Telarc LP就是Soundstream频应止于18KHz的制作。
结果,是与监制罗拔.活士合作为数码录音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人们都以为凡用Soundstream机器录出来的数码录音就必定正斗,事实并非如此的,好多用同样机器录出来的录音都渣得可以。
▲Jack Renner(积克.伦纳)
三咪录音查实复古
积克.伦纳推行的三咪式立体声录音,80年代的Hi Fi人以为是新潮,其实技术上新的只是数码录音,咪高峰摆位方法却是可以追溯到30年代立体声唱片构思人布尔赖所写下的「交差式」咪高峰拾音。布林赖只用一对咪去录立体声,50年代的罗拔范恩将交差式化为三点式(左、中、右三枝咪),中间声道拾音可以在混音时提供更明朗化的中间音响。据说,范恩当时还准备为「即将开发」的三声道立体声打好根基。范恩的三点式,直接传落在伦纳手上发扬光大。另一方面,Decca的威健信却以三点式拾音为主,而辅之以其他助音咪高峰。威健信的T式拾音,基本上是60年代开始世界上所有大公司在群众口味要求之下一致推行的多咪式多频道立体声/四声道录音的标准规格。
随着数码技术之发展,各大公司的录音技师们又愈来愈觉悟更简单的三点式甚至交差式拾音,原来一样可以臻达多咪式的「显微镜」突出效果。而且,少用一点咪高峰,相位错误所引起的失真亦较少。
这个转变,是返朴归真,以退为进。于是Telarc的伦纳就被群众视为「先知」了。
▲Telarc于70/80年代使用之soundstream数码录音系统(须外接VTR磁带录音机)
录音摆咪技术,在30年代开发时,最有头脑的专家们都知道,咪高峰数量用得愈少,所引起互调、相位失真比率也愈少。但是,40年代的Hi Fi玩家,特别喜欢听到唱片上有而音乐厅无的微丝细眼内容,例如三角铁(钉钉),铜钹(查查),在那时的唱片里必定要特别加强。钉钉听来似救火车的钟,查查像有50寸直径。这也难怪,因为78转碟的嘶声比上述一切声响更劲,人们甚少机会从唱机的Horn上听到那些音响。初期33转碟,遂有搏命扩大这部份频率的媚俗行径。发展下去,就更要做到「脱离真实」的Hi Fi了;咪愈多,混声频道愈多愈Hi Fi!
上文说到Telarc唱片积克.伦纳的返朴归真,回复至30年代纯美的构想,不错能提供音乐厅的音效,但当然有美中不足。例如,他的最早期录音「画展巡礼」,世界舆论一致公认为时代杰出成就。但,尾声大高潮的钟声及其他高音敲击乐,在音乐厅听得清清楚楚,Telarc唱片却付诸阙如了。
宝丽金、EMI等大公司,早已注意到伦纳所采用3咪式主拾音的好处,DG在重新装修好的芝加哥管弦乐厅录阿巴度指挥的幻想交响曲,用三枝主咪,一对副咪(一般叫spot mike)。为了取得更温暖音色丰富残响,工程人员更特别用木板将本来很浅的音乐台加深25尺。这幻想交响曲是DG目录上最接近RCA/莱纳/芝加哥的超级成就,美中不足是大鼓欠punch。(编号410895-2)。
多咪式录音的缺点,数码技术能够把它们毫无保留地暴露。电声学家已在这方面找到相当满意的答案,模拟式时代的咪高峰已不能再沿用于数字。多咪式数码录音是与三点式并进,前者的深入民间优点是暂时未能取代的。不过,宝丽金、EMI他们事实上已愈用愈少咪。Archiv(宝丽金)在伦敦灌录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Bilson独奏,英国巴洛克独奏者乐团,嘉甸拿指挥),别开生面,采用三点式摆咪,独奏乐器的摆位却是在乐队的中心。这特别效果是可以清楚听得到的。
在大型浪漫派作品方面,DG甚至试过采用一对(不是三枝)咪高峰去录现场歌剧演奏。事前还不期望有好成绩,但碍于舞台经理坚持不准咪高峰影响观众视觉,只得尝试采用一对体积微细的Capsule,那是82年在罗省「陶乐珊陈德纳」音乐厅盛大公演的Falstaff。录音发表之后,乐评家一致公认那是捕捉了一百分音乐厅效果的杰作。在一级器材上,我们可以听到了台上演员和台下「池」里乐队的高低位置。
这次无心插柳,使DG录音队大为兴奋。希望短期内能做到用最少咪捕捉到一切。
(原文刊于1988年6月号《Hi Fi Review》,作者雷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