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毒品”,你敢碰吗?
“对于音乐发烧友来讲,音乐是毒药”,这是褒义的比喻。朋友们可知,在奇妙的声音世界里,的确是有如毒品般的声频存在。该恐怖?该好奇?该躲避?它们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影音新生活”与大家一起一探究竟。
“音频毒品”,英文名称I-Doser,主要通过控制情绪的α波、使人处于清醒和梦幻之间的θ波以及令人紧张和兴奋的β波等各种频率传播,可以使人进入幻觉状态。音频毒品引起的情绪改变或与听者的背景经历有关。此种“毒品”,主要在韩国互联网上迅速扩散。在我国某些网站论坛上也已经出现了这种“音频毒品”的下载链接,并迅速被传播。
专家指出,当听者在安静、私密的空间中闭眼专注某一事情时,人的脑波和清醒时本就不同,当声音经由耳朵传递到听觉中枢时,也会激发起人们不同的情绪体验。至于有的人听到的是噪音,有的人听到的是乐音,可能因为听者生活背景、经历不同,声音所能激发的体验也不同。
该“毒品”的原理是,刺激脑电波中可以使内心平静的α波长(4-18Hz)以及有紧张、兴奋效果的β波长(14-30Hz)等,从而引发心理变化。韩国某网站曾推出73种I-Doser MP3文件,并细分为消除不安情绪、消除抑郁情绪、类似毒品、镇静剂、和促进性欲等十大类别。
类似毒品的类别共有28个文件,点击相应文件,就传出可以使人出现类似吸毒幻觉的10~45分钟频率。在国外,这不叫音频毒品而叫“药”,它通过像噪音的一种音频改变人的脑电波,有抗抑郁、抗焦虑、失眠、减肥等方面的治疗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类似可卡因、大麻、冰等一些毒品效果的音频,它们不能在市面上流通但也没有具体法律制约。
“音频毒品”是否有效?医学专家认为“单方面从外部受到特定刺激时脑电波会改变的主张完全没有医学根据。”“完全是安慰剂(placebo)效应。”“越是容易轻信别人的话而且敏感的人,越容易自我催眠。”……也有专家反驳“药效持续的时间只是毒品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因此没有中毒的危险”这一说法,认为“这根本没有经过科学验证。”
心理专家表示,网络上流传的这种“音频毒品”更多的是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人们没有必要特意去体验。即使一些人听过之后会产生所谓的“某种奇特感觉”,也仅仅是一种心理暗示作用。
不管专家如何评判,现实中的确有“音乐疗法”这一说法,其原理和“音频毒品”大同小异,基于听觉习惯、听音环境、个人经历等的不同,一些声波对人是有些作用的。已感受到者自会相信,没感受到者自然会怀疑。具体到个人,不要上纲上线,听自己喜欢的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