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音乐时所感知的定位感是怎么来的?
这是跟声学理论中的领先效应(Precedence Effect)有关。 有关这样的研究,最早在1948年有Lothar Cremer发表的相关论文「Law of the First Wavefront」,1949年有Hans Wallach发表的「Precedence Effect」,同年还有Helmut Haas发表的相同内容论文,称为Haas Effect,其中以Haas Effect哈斯效应最为人知。
什么是领先效应?简单的说,我们对于发声体的定位,通常来自该发声体第一时间进入耳朵的直接音,随后而至的反射音并不会改变发声体的定位,只是会影响定位的清晰程度而已。 所以,当我们在布置聆听空间时,为了获得最佳的定位感,都需要降低反射音的量,尤其是第一反射音。
哈斯效应(Haas Effect)对音响迷聆听音乐的影响是什么?
德国声学家Helmut Haas于1949年发表著名的Haas Effect,其实验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以两个喇叭播放连续语音,其中一个喇叭播放的语音频号有经过时间延迟,另一个则是原音,两个喇叭连接两部独立的扩大机,可单独调整喇叭音量,并将两个喇叭的音量调到一致。 此时受测的听众坐在两个喇叭中间位置,进行聆听测试。结果发现人耳对于左右两个喇叭播放语音的时间差距在千分之5~30秒以内时,有经过时间延迟那个喇叭的音量即使加大10dB,人耳也无法感受到两个喇叭的声音有时间先后的差异。 如果两个喇叭时间差在千分之40~50秒时,不必增加音量,人耳就可以明显觉得有回音现象。
从以上实验发现,人耳对于时间差距在千分之5~30秒范围内的反射音,大脑会自动把这二个音融合在一起,感觉上只会增加原来声音的响度与改善音色。 然而,当反射音与直接音的时间差距超过千分之50秒,人耳感觉就是听到明显的回音。 这样的现象被广泛应用在录音工程中,让录音师可以迭音,增加声音的厚度。所以,当我们在聆听音乐时,如果有反射音,只要是低于千分之30秒的时间,这些反射音可以增加声音的丰富性。 不过,如果反射音延迟太长,不仅影响定位感,也会影响音色,甚至还会造成回音的感觉。
常听人家说DE(Live End Dead End)这是什么意思?
LEDE是录音室中鉴听室经常使用的声学处理,所谓Live End就是扩散声波的一端,而Dead End就是吸收声波的一端。 在鉴听室中,为了要降低空间内反射音对声音清晰度的影响,通常会在鉴听喇叭的后面、鉴听喇叭的左右二侧做吸音处理(这个区域就等于是一个ㄇ字型)。 而在录音师聆听座位后方做声波扩散处理,这样可以听到最清晰的声音,避免录音师或混音师被误导。
家里的聆听空间也可以依照LEDE的方式来做吗?
可以,不过要主要整体声音表现会不会变得太死,不够活泼。还有,录音室中的监听喇叭通常都是主动式大喇叭,能力很强,所以吸音并不会对声音的能力产生太大衰减。而家里所用的喇叭通常比较小,又是被动式,需要外接放大器来驱动,所以还必须考虑到喇叭所发出的声波能量会不会被吸收得太多。
有些喇叭必须靠角摆,有些喇叭则是适合拉离背来听,面对这种不同的运用方式,空间的处理是否必须也跟着有变化呢?
其实,一般家庭使用的喇叭怎么摆有时候并不是依循説明书的指示,而是老婆的指示。老婆如果説要摆在墙角位置,或靠墙壁摆放,老公哪敢说不?喇叭无论是离开墙壁拜访,或靠着墙壁摆放,或塞在墙角里,聆听空间的处理原则并不会改变。离墙、靠墙、墙角摆法最大的差别就是低频与中低频量感会有显着的不同,想要吸收波长那么长的低频并不是贴几片吸音棉就能有效,所以也就随遇而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