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器材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有人讲音响行业的最大误区在于纯技术化的道路。(但是轻视技术、轻视知识、轻视知识分子的观念在中国却是根深蒂固的。甚至有些上过大学,自己也算知识分子的人也持有这种观念)。不过我感觉中国似乎没有人走纯技术化的道路,除非他不食人间烟火。中国目前由于市场秩序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够、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假冒伪劣……一时多少"豪杰"。如果说有什么误区,这就是最大的误区。
再来看音响器材的风格,音响器材的风格也是设计者和制造者的一种追求。例如金噪子追求"精确与完善",而Musical Fidelity的方针是“用最低成本制造出拥有丰富音乐感和杰出表现力的音响器材”。
一、速度要快
一个音响厂家追求什么,主要是他自己的一种理念和实践,它是由许多因素形成的。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从放大器角度讲,有一个转换速率问题,它标志着放大器跟踪、追随瞬变信号的能力。也可以说转换速度是放大器在信号放大过程中将电压信号转换为电流信号的速度。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不言而喻要求放大器有很高的转换速度。有人认为,转换速度愈高,声音可能更清晰。国外的许多名牌放大器,如Krell等十分重视转换速度问题。影响转换速度有许多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功率放大器的电源系统,而最根本的因素是电容器。
放大器电路中具有若干电容器,容量从几千到几万微法(电容器的品牌及质量常常成为厂家的买点和发烧友的追求)。电容器阻隔直流,是一个储能元件。电容器充电放电都是需要时间的。充放电时间长,就要影响转换速度。电容器充放电的快慢是它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此外在器材评论中许多作者也常常提到速度问题。除了前面提到的放大器转换速度问题,归纳一下还包括:
(1)速度快慢可以客观度量吗?还是一种主观感觉?
(2)这种速度快慢与演奏快慢的关系?
(3)电子管放大器是不是速度慢?
(4)线材纯度由5N到6N能否提高传送速度?
(5)音箱的速度与什么有关?
(6)声音在传播中有什么速度、时间问题?
认真、仔细想一下,要回答这些问题,特别是准确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有朋友提到,你撰写的文章为什么很少提到主观音质评价问题。我觉得主观音质评价值得研究、讨论、反思、统一的问题很多。音质评价的术语、名词甚多。诸如明亮度、清晰度、丰满度、柔和度、圆润度、融合度、力度、真实度、平衡感、定位感、临场感、空间感、深度感、亲切感、响度、厚度,还有声音发破、发硬、发炸、发沙、发燥、发闷、发浑、发散、发暗、发干、发直、发泄、发黏、发纯以及声音宽厚、纤细、扎实、狭窄、金属声、有水分、明亮、尖刺、虚飘、谐和、轰鸣、透明、清彻、优美、混浊、畅快、欢快、平滑、单薄、孱弱、贫泛、平淡、动听、粗糙、呆板、柔润、生动、残缺、细腻、华丽……
你看有那么多名词,我们认同这些名词吗?我们能用语言和文字确切地描述这些术语吗?我们主观的音质感觉能用这些概念表达吗?同样一个"动听"、"柔润"的评语我们能有一致的理解吗?这些主观评价与音响器材的客观测试指标又有什么关系?我们的听音主观评价会不会受环境、在场人等影响?你能不能、愿意不愿意、敢不敢、方便不方便说出听音的感受?在听音时有没有心理暗示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多大?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惑还可以继续举下去。
我近来一直在思索、推敲、考虑、研究这些问题,查询资料,翻看文献。看来这些问题彻底解决,不仅会延以时日,还要有一批人参与。有一位邹静之先生写到:“诗也好,音乐也好,最终的解释大概都是建立在误读、误听上的,不可能有最终的解释……”从这个意义讲,音质评价取得一致恐怕也是不可能的。附带有一个发现,一组流行于80年代、带有一些挑别意味、—些否定意味的音质评价术语如发干、发涩、发炸、发纯、发硬、发沙、发暗、发直、发散、发闷、发噪、发破、发黏,这13个名词现在很少用了。这是否意味着这十几年来音响器材的进步呢。
在常用的音质评价术语中,却少见速度的表达。在一些器材评论中时有所见“各频段的反应速度比较快”、“加强低频的速度感”、“速度不快不慢恰到好处”、“音头的速度快,毫无拖沓”、“放大器显示较强的驱动力、动态凌厉、速度极快”“速度感可说是中上水准”、“起落快速”……从这些评语中似乎有一个速度问题,但其真实含意却还是费解。
二、演奏速度的感染
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自然条件的影响。“夕阳无限好”引起一种感触,惆怅,“只是近黄昏”。而聆听音乐更会受到乐曲本身和乐曲演奏的感染。乐曲本身是有节奏的,不同的节奏就有不同的感受。音乐在作曲时设定了节奏,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数字概念,比如贝多芬 “第29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持续的慢板”,同样一个乐章,最慢的演奏(埃申巴赫和莱尔)时间超过24min,而最快的演奏(尤金娜)仅用了 13min30s,两者差距是显著的。
我在这里不想研究乐曲节奏的快慢,更无能力去探讨演奏速度的差异。无非是想提供一个事实。在我们用音响器材聆听音乐时,我们感受到的速度其疾如风、其徐如林,惊雷奋振、紫电光飞,而在用音响器材聆听音乐时,我们感受到的是器材反映的快慢,还是作曲本身节奏的体现?抑或演奏速度的不同?特别是演奏速度的差异,其数量级远大于器材本身的速度反映。我们有什么办法将三者分开?话又说回来,听音响器材欣赏音乐有时只是寻找一种感情,快慢疾徐原属心底波涛,不必求之毫末。认真追逐起来,就像警察突然问你一年前某月某日某时某分你正在干什么一样。
三、音箱的瞬态
我们在用音响器材聆听音乐时,音乐如行云流水般的演奏着,它的速度、节奏都溶入音乐之中,快慢是不容易察觉的。钢琴演奏,泉水叮咚,大珠小珠落玉盘。如果拖泥带水、含混不清就有可能是音箱问题。常常听到“这音箱的瞬态不好”的说法,不巧的是这句话本身就有些含混不清。说起音箱瞬态,有一个上升、有一个下降;有一个起始,有一个终止;我们希望音箱的瞬态,上升要快,下降亦要快;起始要快,终止亦要快。即所谓令行禁止。说的科学一点就是前沿瞬态特性要好,后沿瞬态特性亦要好。
偏偏对于扬声器、音箱来说,有一个难以克服的矛盾。前沿瞬态特性好,后沿瞬态特性就不容易好。而后沿瞬态特性好,前沿瞬态特性则不容易搞好。一种矛盾、两难的处境。纸盆类扬声器由于内阻尼比较大,后沿瞬态特性比较好,前沿瞬态特性差;而金属振膜的扬声器由于内阻尼比较小而弹性模量高,爆发力强,前沿瞬态特性好,相反后沿瞬态特性却差。所以我们说扬声器设计中充斥着种种矛盾。几年前有人指责扬声器分析设计到处矛盾、顾此失彼,只有他的理论能一举解决这些难题,不过当时实践证明只是巴山捞月。
对于扬声器来说,有一些定量表示瞬态特性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利用一个被方波调制的正弦信号(猝发声),输入扬声器后观察其输出波形的变化,如下图(瞬态特性)所示。
瞬态特性
前沿波形第一波的高度称为前沿特性,衰减波形第一波后的一个波(第二波)的高度称为后沿特性。连续改变猝发声的频率,可以测出猝发声频率与前沿特性及后沿特性的关系,如下图(前沿特性与后沿特性)所示。由这一特性曲线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哪个频率的瞬态特性好,哪个频率的瞬态特性不好。在整个频段内前沿特性与稳态频率特性相差2dB以内,后沿特性降低10dB以上,可以认为是理想的。
前沿特性与后沿特性
近年研究出的一种新的测量方法,称为累积频谱法,即加给扬声器一个非常短的脉冲信号,将它的输出波形用计算机作傅里叶分析,累积频谱法着眼于频谱随时间的变化。至于这种累积频谱的计算方法和测量方法,非专业人员可以不去管它,我们只观察分析它的结果。下图(累积频谱)是一个后沿累积频谱,这种累积频谱,在某一频率用与时间轴平行的平面切割后的截面(图中右方最前面的斜截面是在20 kHz处切割的),表示当扬声器输入该频率的连续正弦波后,突然将信号切断时扬声器输出的正弦波振幅衰减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在信号突然切断时,扬声器的输出声波不会突然消失,或长或短拖一段时间。同样的道理,突然加一个信号,扬声器的输出声波不会突然产生,也要有一个增长过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一个频率的消失约在0.3ms~1ms左右,是人耳可以察觉的。
累积频谱
写了这么多,要说明什么呢?放大器和扬声器是有速度问题的,在设计制造中需要考虑并解决。但其速度之数量级,非"其疾如风,其徐如林"这种词汇能描述。我们在听音时感受到的速度快慢,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对于一般发烧友不能苛求,但对写文章的人来说,多下点功夫,有益于读者,也有益于自己。
编者按:王以真老师是中国扬声器领域的资深专家。作为中国声学学会理事、天津市声学学会理事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同时也是“影音新生活”全媒体平台的专家委员,王以真老师长期从事扬声器工艺、设计、研究和咨询工作。合译出版《扬声器系统》上、下册,编著出版《怎样选用扬声器》、《实用扬声器技术手册》、《实用扩声技术》等。王老师拥有丰厚的扬声器等领域的知识,被广泛邀请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同时,作为业内资深撰稿人,他以专业且富有深度的文章,更是启发指导业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