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提起黑胶唱片“LP”,头脑中往往闪现出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
提起黑胶唱片(LP),头脑中往往闪现出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伴随着“咿咿呀呀”富于韵律的甜润歌声,画面从欧洲洛可可式客厅舞会变换到民国大上海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再到躺在摇椅中聆听着黑胶唱片入睡的老者。必须承认,黑胶唱片是一个时代的标记,愉悦着几代人(包括当代人),寄托着几代人的情感起伏。在数字技术的冲击下,黑胶显得举步维艰,但它难以替代的独特音声味道始终让人留恋不已。让我们坐上时光机,简要回溯一下黑胶唱片的发展历史吧。
何为黑胶唱片?
黑胶唱片又称LP(long play),它利用唱盘的转动,让唱针能够拾到模拟的电流信号。黑胶唱片是真正的模拟信号源,在刻制的过程中,通过电磁转换来实现。我们用高倍数的放大镜,可以看到黑胶纹路是无数个凹凸不平的小坑,当唱头在这个轨迹上拾音,就是实现磁电变换的过程。黑胶完全遵从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所以黑胶的声音是最接近原声的,且几乎没有损耗。
黑胶唱片大致分为普通唱片(78转单声道)和密纹唱片(45转双声道或33 1/3转双声道),其中78转单声道这类型的唱片由于唱针粗糙,严重划伤唱片,现已很少用。唱片也有重量之分,一般有80g、100g、120g、180g、200g等几种,唱片越重,声音越稳重。
RCA Victor唱片
1930年,RCA Victor出产了第一批用作商业用途的黑胶唱片。它们的直径为12英寸,能够有每分钟33转的回放。当时更常用的唱片材料是虫胶,但用乙烯基(黑胶唱片主要材料)做出来的唱片有更好的音质。不过,黑胶唱片在那时候还不是很普及,因为能播放黑胶唱片的设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太昂贵了,尤其是在大萧条时代。
哥伦比亚唱片
在二战期间,虫胶变得稀有,唱片公司开始大量用塑料胶片生产唱片。最常见的产品是12英寸唱片,每一面能放6分钟,每分钟78转。这些只能短时间播放的唱片被海运到部队里去,为士兵们提供流行音乐。战后,哥伦比亚唱片继续在播放设备上进行研究和开发,在1948 年,他们发行了每分钟33 1/3转的12英寸的LP(Long Play)。
细碟(EP)
作为对哥伦比亚进军黑胶唱片市场的回应,RCA Victor推出了一种新的短时间播放格式,7英寸的细碟(EP)。这些袖珍的唱片每分钟能4转,它们是长单曲的最佳载体。但由于适用面窄,很快就在市场上消失了。至于LP,则成为了专辑唱片的标准格式,因为它们每一面能够放30分钟的音乐。
技术革新
1957 年,立体声录音开始应用在LP上。1968年,传统的单声道录音淡出市场(单声道录音只依靠一条声道在扩音器里储存声音)。在20世纪70年代,唱片工业发行四声道录制的黑胶唱片,尝试与当时流行的四声道和八轨磁带竞争。四声道录制利用了四条声道去记录、并把声音向听众周围的四个角落回放。尽管四声道的黑胶能提供更好的听觉享受,但这些唱片并没有享受到商业上的成功,因为唱片有三种不同的格式,并且只能在各自的唱片机上播放。
外观革新
1980年代后期,黑胶唱片的颜色已不再局限于黑色,可以是白色、橙色、透明、萤光色,甚至可以把歌手的样貌印制在唱片里,不过成本比较高。
唱片封套也越来越讲究,几乎媲美艺术作品。如果你喜爱艺术,你可以把家里黑胶唱片中最美的封套装裱起来,挂在听音室最合适的位置上,瞬间就能增添听音室的艺术气息。
黑胶唱片的衰落
20世纪80年代,CD唱片大行其道,大幅度地降低了黑胶的受欢迎程度。相比起CD唱片,黑胶唱片使用起来没那么方便,而且也很容易受损,设备受到一点震动,就可能会引起跳针,从而损害到黑胶唱片表面精细的螺旋槽。商业社会的买卖规律、CD唱片惊人的利润和消费者的快接受性、可负担性等等都促使黑胶唱片走向衰落。
黑胶唱片的春天
纵然如此,黑胶爱好者依然痴迷于它,独特的模拟味、音乐味,是发烧友的挚爱。黑胶唱片逃过一劫。
在中国,从1994年开始,黑胶市场慢慢复苏。而当下,在这个音乐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浮躁的快餐文化时,黑胶唱片厚重而典雅的音乐质感,让人如穿越时空一般体味到一种独特的优雅。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收藏黑胶唱片已渐成时尚,香港、台湾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发烧友也常常到中国淘唱片。一些十几年的珍本,常常有市无价。
在欧洲,以英国为例,根据英国唱片业协会统计,在2013年唱片业不景气的情况下,黑胶唱片销售逆势上扬,达到几十年来的最高水平,且主要购买力来自30岁以上的人群,令人惊叹。在美国,黑胶唱片的发行量逐年上升,2013的销售额更是比2012年暴增37%。随着欧美“北极猴”、“杀手乐队”这样的独立摇滚乐队出现后,一大批年轻粉丝也逐渐成为黑胶唱片的拥趸。
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由于新唱片的音乐源太少,加上厂商侧重生产重量较重的高档唱片,黑胶唱片价格偏高。在市场上,200g唱片的售价一般是250块钱,如果是经典版本的黑胶,一般为500块钱或者更高。上述因素使得黑胶市场更加雪上加霜。如果厂商能多生产一些廉价的优秀唱片和唱机,哪怕质量相对较次些,让大量对黑胶感兴趣的朋友尝尝黑胶的味道,进而爱上黑胶,促进市场的普及,这才是黑胶唱片的春天。
转载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