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 | “以蜂鸟为灵感” Avantgarde喇叭花Colibri蜂鸟系列C2+C18号角系统

我第一次接触Avantgarde是在早年听DUO系列,那种极高效率、超强瞬态动态的感觉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但坦白说,那种超大号角系统在城市居家空间里并不实用,体积太大、摆位要求也高,让人又爱又怕。
直到我遇到Colibri“蜂鸟系列”——一对看起来像是“桌面级”的小喇叭,体积只有一般落地喇叭的一半,重量轻得夸张,但搭配C18超低音组成2.1系统后,竟然能重现Avantgarde一贯的速度与能量,而且不吃空间、不吃搭配,这是我过去完全没想象到的组合方式。

蜂鸟灵感下的系统设计:灵巧,也真的快
Colibri 这个系列的命名源自南美一种只有2公克的紫耳蜂鸟(Colibri delphinae),每秒振翅80次,能悬停、倒飞,象征着极致的轻量与速度。

Colibri C2 的中高音单体采用 1.5 吋振膜,运动质量仅 2.2g,配上直径 350mm 的圆形号角,再用上自家 Ultra Light(UL)极轻量化设计,等于是将“快速反应”做到极致。低音部分使用 6.5 吋单体、运动质量仅 12.5g,同样搭配了 1800?cm? 的低音号角叶片结构,输出比传统10吋低音更快,线条感更强。
其实早在去年的上海某个音响展上就听过它的表现了,但是直到今年在北京的展会上,笔者仔细听了一下,可能是展房的原因,在这里试听Colibri的C18和C2,特别有感觉。

分频逻辑打破传统:低频不靠大单体也能稳
传统三音路喇叭,一般是300Hz以下交由大口径低音负责,中音再负责300Hz~5kHz,高音做高频补偿。但Colibri C2直接舍弃60Hz以下的频段,主机只负责65Hz以上的内容,将真正的深低频任务交给C18来处理。
这让C2不再需要用上大体积单体,从而可以选择质量更轻、响应更快的设计,搭配强磁系统(低音为23,500 Gauss磁通量),保持速度与解析能力的同时,依旧能撑得起中低频段。
而在中高音部分,C2 的号角单体从 700Hz 延伸至 19kHz,灵敏度高达 103dB,频率交接点设置为 70Hz 与 700Hz,这种宽频覆盖在同体积喇叭中极为罕见。整体系统效率为 98dB,最大声压输出达到 117dB,在播放如交响乐或电音时,不只密度高,速度感也远胜传统两音路书架箱。

Colibri C18:你没见过这么“薄”的18吋低音
C18 是 Colibri 系列的专属超低音,配置一颗 18 吋长冲程单体(±10mm),搭配 150mm 大音圈,驱动功率高达 1200W RMS/1500W 峰值,频率响应可低至 18Hz,单从数据看已经非常强大。
但让我最惊讶的是它的尺寸——深度只有 28cm,这在18吋低音里几乎前所未见。配上薄型箱体结构,不占空间、靠墙也能摆,加上人耳对100Hz以下频段定位能力本就有限,摆位上可调性极高。

更重要的是内建DSP,包含 GAIN、LPF、SUBSONIC、LIMITER、HF OUT 等六组可调参数,还有多段EQ可校正房间缺陷。这个设计对比我过去玩某些传统超低音要外接控制器、还得跑步线设置的情况,简直就是“为现实空间而生”的低频解决方案。

Colibri Control 是专为这套音响做的控制平台,主要用于精细调整功放模块或有源系统的声音表现。它不像传统设定界面只是调参数,而是深入声学、频率响应与保护机制,适用于实际系统校声。整个软件核心共包含六大功能:GAIN、LPF、SUBSONIC、EQ、LIMITER、HF OUT。
实际搭配:一套2.1系统就能覆盖全频
这次我听的是 C2 搭配两只 C18 的 2.1 系统,C18 放在主喇叭后方靠墙。这种配置与传统三音路或落地喇叭不同,它的声音分布感非常自然,不会有低频过度集中的轰头感,反而在播放低频线条强烈的曲子(例如 Hans Zimmer 的电影配乐或 Bill Evans Trio 的低音提琴)时表现出一种“带速度感的深沉”。
而且这套系统的组合方式也很灵活:C2可壁挂、可横放作为中央声道,也能搭配脚架与C18整合成中型落地喇叭,空间应用相当弹性。它不只适合做两声道系统,也能扩展到多声道剧院,灵活程度在号角系统中是极少见的。

难得的融合点:不是为小做妥协,而是为现代重构
我过去听过不少“迷你号角”产品,但大多数都只是缩尺寸、降成本的做法。Colibri 不一样,它是从结构、驱动、效率、DSP、系统整合一路从零开始设计,不是将大喇叭缩小,而是重新思考「小型系统该如何保留号角声音的关键元素」。
Avantgarde 很坚持号角系统的传统,但更可贵的是它懂得加入现代的数位控制、模块化结构与空间适配设计。Colibri 就是个融合过去与当代的产品,既保留了号角的瞬态、效率,又解决了传统号角“不好摆”、“太巨大”、“不好调”的弱点。
从古典到爵士,人声到器乐,细节才是最大的亮点
我试听了几张熟悉的作品,包括肖邦的《钢琴协奏曲》、约翰·科川的《Crescent》、还有马友友的《Songs of Joy and Peace》。这些曲目风格跨度很大,前者是浪漫派古典,后者则是融合世界音乐与民谣色彩的跨界作品,中间还有一张硬核爵士。
如果系统本身的解析力不够,这几张碟听起来会很割裂。但在这套系统上,它们展现出惊人的一致性,整个音场维度非常均衡,声音从容又克制。特别是听肖邦协奏曲时,钢琴落键的重量感很真实,能感觉到演奏者在“讲述”旋律,而不是“演奏”音符。这种情绪的连贯性是很难得的。很多系统听这类作品时会显得“零散”,但这里完全不会。
再来是Coltrane那张《Crescent》,我本来以为这么自由奔放的即兴演奏在这个系统上会“收不住”,但意外地,它的细节展现反而拉高了音乐的情绪张力,鼓手的擦镲声、贝斯的拨弦余震都被真实刻画出来。这不是那种夸张的“高频亮”,而是安静又扎实的存在感。
最后是马友友的跨界专辑,其中的人声和大提琴交替出现时,空间感层层递进,大提琴的弓弦摩擦不只是在“发声”,而是能听出琴腔的动态呼吸。
结语:
你如果过去听过UNO、DUO,一定知道Avantgarde的风格是什么;但Colibri这一套,不仅是品牌风格的延续,更是“号角思维的重塑”。它适合中小空间、串流播放用户、注重视觉整合的家庭环境,也适合从传统书架喇叭进阶,想体验纯类比结构与高效率系统的发烧友。这种「小体积、高性能、现代感」三者兼备的设计,在号角界确实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