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arfedale 推出 Elysian 系列,表面上是冲着旗舰定位来的,但细看规格和细节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想做的是一款用技术实力碾压同价位对手的标杆产品。不只是把好料往上堆,而是从高音、中低音单元、箱体结构到声音导向设计,每一个环节都重新开发、独立设计,并不拿现成料应付,这在这个价位段其实很少见。

我之前其实用过 Wharfedale 的 Reva 系列,也接触过 Diamond 200 的一些定制项目,那时候对他们的 SLPP 技术就印象很深——虽然是个低频导向结构,但在中小体积音箱上已经能感受到量感和速度的控制力。但到了 Elysian 这个等级,SLPP 的进化版本明显更成熟,不再只是“加点低频量感”,而是带来整套系统的动态释放效率提升,这个跳跃感非常明显。

外观体型:身材庞大,却不显臃肿
Elysian 4 是一款标准落地式音箱,高达近 120 公分,单支重量接近 50 公斤(官方标示为 49.5 kg),体型庞大得不容忽视。但 Wharfedale 处理得很聪明:箱体两侧略微收弧,四角修圆,再配上多道工序处理的高亮钢琴烤漆,看起来反而流畅简洁,没有大块头音箱常有的笨重感。

配色也做得考究,提供黑色、白色与原木三种版本,全都走钢琴烤漆路线,搭配居家不难,还带一点低调奢华的味道。我试听时看到的是白色版本,放在 Nordic 风格的展厅里,气质刚刚好,甚至比系统里其他器材更抢眼。

其实 Wharfedale 一直擅长用传统元素打造现代感,这次的白色烤漆比我印象中 Diamond 11 那种珍珠白更有层次感,多了一种“矿物质般的质地感”。同时脚座结构也从简单的金属垫片升级为四点悬撑+底板锁定结构,不只是为了外观平衡,也是对 SLPP 声学通道的主动配合,这点挺聪明。

高音单元:AMT 的诚意,不只是好看
很多品牌喊旗舰,但还在用几乎整个系列都在共用的半球高音单元。Elysian 4 直接用上了定制版的 AMT(Air Motion Transformer)气动高音,这在同级产品里其实很少见。

AMT 的声音不是“推出/拉回”,而是“压缩/释放”,也就是空气是被“挤出来”的,这种方式响应速度快、瞬态特性强,能呈现更精准的高频细节。而且 AMT 的振膜面积大,效率自然更高,不用很大功率推动,也能展现清晰通透的细节。

其实我在几年前曾经听过使用 Mundorf AMT 高音的几款德国书架箱,那种速度感和结像能力让我一直印象深刻。而 Wharfedale 这次的这颗 AMT 虽然不是外购,而是他们自家定制,但不论是细节通透度还是音场空气感,都已经非常接近我对高端 AMT 的记忆,没有那种“仿AMT但没力道”的尴尬感。
中音单元:跟得上高音,才是真本事
为了让中频段不拖 AMT 的后腿,Wharfedale 也为 Elysian 重新设计了中音单元。6 吋振膜采用编织玻璃纤维,材料轻而坚韧,并且在表面添加涂层调整声学特性。悬边部分用的是低阻尼泡棉橡胶,响应快,失真低,听起来能更敏锐地还原人声的咬字和唇齿细节。

更有意思的是振膜中心的相位锥,并不是装饰,它的角度、形状都有经计算优化,让频响更平顺、指向性更广。就算你坐的位置离“皇帝位”有点偏,声音依然不糊,结像依然稳定。
玻璃纤维这个材料,根据我的记忆(不知道对不对)Wharfedale 从 Diamond 9 系列就已经开始玩,但那时候更多是用在低音单元上,到了 Elysian 中频用上之后,你会感觉它声音的清澈度更好了,既不像纸盆那么有染色,也没有铝盆那么硬派,算是中庸而不平庸的选择。

低音系统:不仅是下潜,更是控制力
Elysian 4 配了两颗 8.5 吋的低音单元,材料和中音一样是涂布玻璃纤维振膜,但悬边改用弹性橡胶以增加支撑性,更适合大动态、长冲程的低频表现。真正关键的是,他们引入了 Wharfedale 自家研发的 SLPP 结构。

这个 SLPP(Slot Loaded Profiled Port)结构,说白了就是一个向下导流的低频反射系统:音箱底部留了一道缝,内部的导管把低频背波引导出来,从底座和箱体之间的缝隙排出,等于用控制气流的方式来释放低频能量。
这个设计有两大好处:一是减少传统后导孔在靠墙摆位时的气流干扰,二是提升系统效率。Elysian 4 的灵敏度能做到 92 dB,就和这个 SLPP 系统脱不了关系。
我之前其实试过一对 Diamond 11.5,在靠墙摆放时很容易出现“低频糊一片”的问题,但 Elysian 4 就明显改善很多。这个改进版 SLPP 让背波压力控制得更自然,低频下潜的量感保留,但冲击力更扎实,层次更清楚,尤其在听电子、电影配乐这种类型时非常有感。

箱体工艺:视觉精致,听感干净
Elysian 4 的箱体采用三明治式多层板材结构,内部还有加强支撑,结合钢琴漆处理,不只让外观看起来高级,更重要的是能有效抑制共振和箱声染色。尤其在播放人声时,背景保持干净清晰,没有那种“箱体回音”或“低频轰鸣”的遮蔽感。

三种音乐,三个面向的印证
这次试听,我特别挑了三张差异化非常大的专辑:《La La Land》电影原声、《Finlandia 芬兰颂》,以及发烧圈很熟悉的《Tutti!》演示碟。
《La La Land》的配乐多半是钢琴、人声与爵士小编制为主。像〈City of Stars〉这首,钢琴非常轻,人声也贴得很近。Elysian 4 的 AMT 高音优势在这里就很明显了,它不强调刺耳的清晰感,而是有一种“毛边修整后”的柔顺度,人声颗粒感自然呈现,同时气音、咬字都保留得很完整。整体氛围有种小剧场里的空间感。
《Finlandia》则是完全不同的场景。弦乐铺陈宽大、铜管爆发强烈,还有合唱段落的厚重感。这种曲子考验的是中频厚度和系统的动态控制。Elysian 4 的表现很稳:中音不空、铜管不刺、低频不轰,一套三频都能交代得清楚。我还注意到,音场前后层次分明,尤其人声与器乐不会糊成一团。
最后一张《Tutti!》,可以说是音响系统的“体能测试”。Track 1《Fanfare for the Common Man》一开场定音鼓重击,如果系统反应不够快、箱体控制不住,很容易一塌糊涂。但 Elysian 4 撑得住,瞬态出来得够干净,箱体没有多余的谐振,声音结像也不会“散”。这已经是很多万元级音箱达不到的完整度。

当然啦,这套系统在极限大动态的时候,还是能感受到和一些售价翻几倍、专做单频段控制的Hi-End音箱之间的差距,比如某些定音鼓尾音的延展性、或者全频段张力的“一体感”。但换句话说,在这个价格段、这个结构下,它能做到如此均衡的表现,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总结:
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 Wharfedale,可能会觉得 Elysian 4 的规格和外观已经足够吸引。但如果你像我一样,听过他们过去的设计、知道他们一路走来的逻辑与限制,就更能体会这次他们到底做了多少超规格的投入。它不是靠单一技术点“取巧”的音箱,而是一个每一部分都精心重新设计、考虑整体匹配的系统。从用料、结构到声音控制,它都体现出 Wharfedale 难得的“全局思维”,这是我过去在 Reva 或 Diamond 系列上没见过的。
需要留意的是,它也不是完美适用于所有空间——Elysian 4 需要较大的摆放空间,搭配稳定的功放输出,才能真正释放它的能量。但一旦匹配得当,它是你可以用上很多年、不会轻易换掉的那种音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