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迎来品牌成立40周年之际,DALI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这次不再设限会怎样?如果不计成本地打造一款尽可能完美的音箱,我们能做到什么程度?” 结果,这些“疯狂”的家伙真的付诸行动了。
没错,在本期视频中,我将为你展示DALI KORE这款庞然大物般的音箱——而即便这样还不够,我还会介绍最新的EPIKORE系列,其四款型号不仅沿用了“大哥”的名字,更从后者身上借鉴了诸多核心技术。不过,我建议我们先从旗舰款开始说起。
这就是 DALI KORE。简单明了地说,它是 DALI 迄今打造的最出色音箱。它体型庞大、价格不菲,但一旦你聆听过它的表现,就会觉得 “嗯,确实物有所值”。世界上有些顶级音箱能呈现极致细节与声场,甚至还原度超越真实场景,却缺乏聆听乐趣,而 DALI KORE 恰恰规避了这一点。它既能展现分毫毕现的解析力与细节,又能让聆听过程充满吸引力与趣味。其音色富有音乐性,温暖醇厚,低频如雷霆万钧却丝毫不干扰中高频的清澈,声场营造出栩栩如生的演奏场景,仿佛音乐家就在眼前演绎。得益于庞大的体型,它拥有近乎无限的动态范围。
这一切如何实现?要解释 DALI KORE 蕴含的所有创新技术需耗费大量时间 —— 因为它的每一个部件都经过从理论建模、设计开发、反复测试到专属制造的完整流程,完全为这款音箱量身打造。当然,“从零开始” 并非指 DALI 毫无经验积累:相反,品牌自上世纪 80 年代便深耕音箱制造,曾推出 DALI MEGALINE、SKYLINE、EUPHONIA 及近年的 EPICON 系列等多款享誉全球的高端产品。这些过往项目积累的技术与经验,最终凝聚为 DALI KORE 的核心优势 —— 标志性的纸质与木质纤维振膜、混合高音单元,以及磁路系统中使用的软磁复合材料(SMC)等创新设计,均在此得以体现。

那么KORE如何基于这些技术进行升级?简而言之:我们从底部(或在本例中实际是顶部)的低音单元开始说起。在传统低音单元中,振膜由单个音圈和强力磁铁驱动。当音圈向磁铁边缘移动时,其运动线性度下降,进而导致信号失真。而在KORE中,采用双音圈与双磁铁的特殊布局——当一个音圈相对于其磁铁向内移动时,另一个音圈则向外移动。这种设计可大幅抵消音圈运动的非线性效应,最终使低音单元在开始失真前,能实现惊人的10毫米往复冲程。

那么KORE如何基于这些技术进行升级?简而言之:我们从底部(或在本例中实际是顶部)的低音单元开始说起。在传统低音单元中,振膜由单个音圈和强力磁铁驱动。当音圈向磁铁边缘移动时,其运动线性度下降,进而导致信号失真。而在KORE中,采用双音圈与双磁铁的特殊布局——当一个音圈相对于其磁铁向内移动时,另一个音圈则向外移动。这种设计可大幅抵消音圈运动的非线性效应,最终使低音单元在开始失真前,能实现惊人的10毫米往复冲程。

接下来谈谈中频单元的设计——其诸多特性与低音单元一脉相承。我们能看到 DALI 标志性的纸质与木质纤维振膜,而在单元内部,同样采用了与低音单元类似的平衡驱动 SMC 架构。尽管中频单元通常振幅极小,但 DALI 通过双磁铁与双音圈设计,仍大幅降低了失真,并使其具备极强的功率压缩抗性 —— 这意味着无论在低功率还是高功率输出下,中频表现始终保持一致。
此外,你可能会注意到振膜外观略有不同:看似只是为了炫酷的设计,实则蕴含 DALI 称为Clarity Cone(通透振膜)的创新技术。该技术通过在振膜表面刻制精密计算的凹槽,使表面涂层以非均匀方式附着,从而极大程度抑制振膜共振。最关键的是,Clarity Cone未增加丝毫重量,因此单元运动仍能保持轻若无物的灵敏度。
现在来看看高音单元——DALI 将其命名为Evo-K 高音单元,这个名字相当考究。如你所见,这是一套混合式设计:首先采用直径达 35 毫米的大型软球顶单元,随后衔接平面静磁单元,后者可延伸至极高频段,并提供宽广的水平扩散角度。如此大尺寸的球顶单元有两大优势:其一,其内部共振频率远低于工作频段;其二,功率承载能力极强。通常而言,单元尺寸增大可能导致高频解析力下降,但在这款音箱中无需担心 —— 因为高频段最终由平面单元接管。

值得一提的是,平面单元实际上是早期 EPICON 系列所用版本的升级版,其核心改进包括:全新且更强力的磁驱动系统、新型声波导向器及散热片等。与 EPICON 系列的混合高音单元相比,Evo-K 高音单元灵敏度提升约 8 分贝,同时失真与功率压缩显著降低。
所有单元均安装在特制的黑檀木箱体中,箱体角度经过精确计算,使各单元发声轴线均指向距音箱3米的 “最佳听音点”。此外,低音单元与中高频单元在声学上完全隔离,避免相互干扰。
KORE乃至DALI全系音箱的另一大核心优势在于极低的驱动门槛。官方标注 KORE 阻抗为 4 欧姆,而许多高端音箱的阻抗参数仅是平均值 —— 其实际阻抗会随频段剧烈波动,甚至可能低至 1 欧姆,这使得功放难以精准控制,也是部分高端音箱对功放极为挑剔的主因。但KORE的阻抗从未低于 3.2 欧姆,这一设计极大降低了功放匹配难度。
当然,搭配高解析力、宽声场且功率充沛的功放仍能显著提升表现,但几乎不存在 “功放无法驱动KORE” 的情况。总体而言,KORE是我听过的最出色的音箱,而且很可能你也会有相同体验 —— 如果你预算充足且空间允许的话。

即便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大多无力承担KORE这类超高端音箱的预算,仍能从DALI打造旗舰产品的过程中获益:如何实现?答案是技术下放——这与收效甚微的“涓滴经济学”不同,音频领域的技术下放切实可行。其核心理念在于:将 KORE 的创新技术与设计进行适应性改良,以更亲民的成本应用于其他价位产品,让不同消费层级的用户都能共享技术红利。DALI在最新高端系列EPIKORE的命名中便清晰体现了这一传承关系,该系列包含4款型号:EPIKORE 3、7、9 和 11,提供三种高光饰面选择:高光栗色、高光胡桃木与高光黑色。
作为系列中最小型号(价格约为KORE的十分之一),它搭载了KORE同款的Evo-K 混合高音模组,在同价位段实现了惊人的声场宽度与细节解析力。7 英寸中低音单元同样采用SMC Gen 2 软磁复合材料(用于磁路组件)及Clarity Cone 清晰振膜技术(通过梳状纹路消除振膜共振)。对于小型听音空间,这款紧凑音箱能呈现细腻通透的声音 —— 虽比大型号更显 “前倾”,但依旧延续了 DALI 标志性的丰厚低频特质。

EPIKORE 7本质上是EPIKORE 3的“全配升级版”—— 新增一只7英寸低音单元(同样搭载SMC Gen 2与Clarity Cone技术),搭配落地式大箱体,同时延续KORE同款Evo-K混合高音模组。在听感上,得益于双单元设计与更大箱体容积,EPIKORE 7比EPIKORE 3更显松弛从容,既能驾驭更高声压级,又能下潜至更深低频,同时完整保留细节与声场规模。总体而言,差异并非颠覆性,而是 “更充沛、更优质”的全面提升。
EPIKORE 9承袭了 EUPHONIA MS5、EPICON 8等前代旗舰的外观设计,细微差异在于:老款中音单元位于混合高音模组上方,而本品将其下移至模组下方,同时将一只低音单元上移至顶部。相较于EPIKORE 7,它搭载两只8英寸大尺寸低音单元,更配备独立7英寸 Clarity Cone中音单元(带专属密封腔体),并延续KORE同款Evo-K混合高音模组。
在我听来,EPIKORE 9是系列中音质跃升的关键节点——独立中音
单元的加入,使其在中频细节与动态表现上无限趋近KORE的水准,人声与乐器的形体感也远超小尺寸型号,低频下潜更深。值得注意的是,该型号对空间环境开始有更高要求:在较小听音室中,部分曲目可能出现中频控制不足的问题,因此建议搭配足够开阔的空间,并与墙壁保持适当距离,以释放其完整潜力。

作为与KORE共享最多技术的型号,EPIKORE 11几乎与KORE等高,但箱体更纤薄,内部搭载四只8英寸低音单元的豪华配置。同EPIKORE 9一样,它配备7英寸独立Clarity Cone中音单元(带专属密封腔体),并沿用KORE的Evo-K混合高音模组。

还记得KORE通过微调低音单元相位抵消地板反射吗?EPIKORE 11以不同方式解决同一问题 —— 受MEGALINE等线声源音箱启发,将上方两只低音单元略向后嵌入箱体,通过在上下单元间设置短时延,有效抵消通常会导致200-300Hz频段失衡的地板反射。DALI将此技术命名为Floor Reflection Control(地板反射控制),最终使人声与乐器呈现出更庞大、饱满且有力的听感。
EPIKORE 11的声音特质与KORE高度相似,呈现宏大、温暖且富有音乐性的基调。尽管中频与低频的细腻度稍逊,但它比KORE更显 “丰润有趣”—— 牺牲少许极致解析,换来更强的聆听乐趣。关键是,其价格仅为KORE的一半左右,无需 “卖掉两只肾”(仅需卖掉一只),就能无限接近顶级音质体验。
以上就是DALI当前的超高端与高端产品线——KORE和EPIKORE系列。我想总结一句话:想找到比它们更出色的音箱?祝你好运。如果你能看到视频的这个部分,那肯定也能亲自前往最近的HiFi Klubben门店,好好聆听这些音箱的表现。我要说的就这么多啦。如果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