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期的采访中,我们与 Vivid Audio 联合创始人 Philip Guttentag 以及 销售总监 Ewald Verkerk 深入交流了他们对旗舰产品 MOYA M1 的看法,以及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发展。

国际市场与产品热度
Philip 首先提到,Vivid 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表现令人非常满意。事实上,本次展示的 MOYA M1,是目前唯一能够用于演示的样机,因为此前生产的所有音箱都已售出。“如果产量能翻倍甚至翻四倍,我们当然更乐意,但那样交付周期就会拉长到一年。”Philip 笑着说。自从一年半前在广州与合作伙伴 Zason 一起发布以来,MOYA M1 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发烧友的关注。

设计理念与技术突破
谈及设计,Philip 回忆起 2007 年 GIYA G1 的研发过程。当时他们尝试过前后发声和侧向发声的低音结构,结果证明侧向发声效果更优。配合反作用力抵消技术,前后单元能量相互抵消,箱体震动几乎被完全消除。正因如此,侧向低音单元被应用在 KAYA、GIYA 以及旗舰 MOYA M1 上。
他强调,Vivid 的设计从不针对特定音源(无论是流媒体还是黑胶),而是致力于打造“最清晰的声音之窗”。在 MOYA M1 上,他们甚至希望让这扇“窗户”完全消失,带来不受阻隔的声音体验。

低频再现的挑战
对于高端音箱而言,最低八度的低频(20Hz 至 40Hz)一直是最大的挑战。为此,MOYA M1 配备了 8 个低音单元,以 4 对反作用力抵消的方式工作,使频响能够平直下潜至 20Hz。同时,庞大的振膜面积带来了极高的效率,意味着它并不需要大功率功放驱动。Philip 强调:“功放的质量,比功率大小更重要。”

Moya M1 低音音箱显示偏移反射端口
功放与未来趋势
在功放选择上,Vivid 特别关注音箱与功放之间的匹配。通过优化分频器设计,音箱能够为任何功放提供友好负载。Philip 指出,传统的“大音箱需要大功放”的观念,在 Vivid 的体系中并不成立。无论是 Class A、Class AB,还是如今快速发展的 Class D 功放,只要品质足够,就能与 Vivid 的音箱完美结合。“开关式功放的未来非常值得期待,它们小巧、高效,而且今天的表现已经足够出色。”

从技术到音乐
销售总监 Ewald Verkerk 作为 Vivid Audio 超过 20 年的合作伙伴,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说:“我和搭档很少讨论音箱的分频方式,或者功放的分类。因为当你真正达到理想的声音状态时,这些话题就会消失。你只会专注于音乐本身。”

在他看来,全球听过 MOYA M1 的发烧友普遍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已经不再关心技术参数,而是更愿意分享自己的聆听体验。“我真心希望更多人能亲自去听一听,它会带来一个全新的声音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