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年,Chord Electronics 的创始人 John Franks 一直在推动一个新项目——Suzi。最初它只是一个功放设计,核心采用了 Ultima 前馈误差修正技术(feed-forward error correction)。这套技术在业界早已被讨论许多,目的就是在放大过程中尽可能降低失真与噪声。Abbey Road、Skywalker、Disney 等录音室都在使用 Ultima 技术,确保声音接近创作者本意。
为什么要做 Suzi
市场反馈很直接:年轻人离开家庭的时间更晚,居住空间更小,但对高品质音响的需求依然存在。他们想要小体积的设备,但又不愿意为了体积而牺牲音质。大多数厂商在缩小设备时都会“降级”,而 Chord 不想妥协。于是,Suzi 的想法在疫情期间逐渐成型,并最终演变为一个模块化的系统。
模块化思路
Suzi 的核心是功率放大器(Power Amp),体积小但保持高水准性能。
它可以搭配不同模块扩展:
-
Hugo 2 模块:作为便携解码器和耳放,很多母带工作室都用它来做最终处理。与 Suzi 结合后,它不仅能驱动耳机,还能作为流媒体播放机,支持 UPnP、DLNA、Roon Endpoint 和 SD 卡。这样用户在办公室、出差、甚至回家,都能无缝衔接。
-
Suzi Pre 模块:这是模拟前级,内置唱头放大,还提供多组输入接口,可以接黑胶唱机、主动音箱或其他 DAC。它既能单独使用,也能与其他模块组合成一台小体积的综合功放。
整套系统看上去简洁小巧,但功能完整。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拼出不同的组合。
接口与 USB-C 争议
很多人问:为什么 Chord 到现在还没全面采用 USB-C?
公司给出的答案分两点:
-
电池寿命:USB-C 的快充会加速电池衰减,而 HiFi 产品不同于手机,客户希望用十年甚至更久。
-
生命周期:Chord 的产品不会频繁更新换代,如果仅仅为了一个接口去改版,会让老用户手里的设备立刻贬值。
因此,Chord 选择在合适时机才会采用 USB-C。他们宁愿坚持 micro USB,也要保证对老客户的兼容和支持。正如他们所说:“老客户比新客户更重要,因为他们已经买单了。”
品牌态度
Chord Electronics 一直强调产品的长期价值。比如,最近工厂还收到了最早期的一台功放返修,John Franks 本人甚至亲自接待了用户。这种品牌与用户之间的长期关系,正是他们在设计和决策时反复强调的核心。
结语
Suzi 系列背后的思路其实很简单:让小体积和高性能共存。无论是 Hugo 2 带来的便携与流媒体体验,还是 Suzi Pre 为黑胶爱好者保留的模拟接口,都在回应当下年轻用户的居住环境和聆听习惯。对于那些空间有限但不愿降低音质的用户,Suzi提供了一种灵活、模块化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场景中,你可以把 Hugo 2 带去办公室,下班回家再接上 Suzy,瞬间变成完整的家庭系统;或者把 Suzi Pre 接上黑胶唱机和一对主动音箱,打造一个小而精致的客厅组合。这正是 Chord 在新世代里想传达的——高保真不一定要占据大空间,也可以是一种灵活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