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有一家名字听起来像电影公司的影音定制工作室——梦工场影音。这个名字的灵感,来自创始人潘非先生当年看到《变形金刚》片头里那个“月亮上钓鱼的小孩”。那一幕的想象力和纯真,正好对应他最初的愿望——“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把声音做到最好”。从最早只是一个“爱玩音响的小店”,到如今能设计和施工高端家庭影院与Hi-Fi系统的专业团队,梦工场影音的成长路径,其实就是潘非对“好声音”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次“影音新生活”就特别采访了武汉梦工场影音的潘非先生,一起来看看梦工场影音是如何在武汉成长和发展的。

从兴趣到专业:梦工场的起点
潘非最早入行时,并没有想做成今天这样的规模。那时只是单纯喜欢音响,想自己动手搭个系统听音乐。后来身边朋友来试听,觉得声音不错,让他帮忙配系统、调设备。口碑就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他笑着说:“那时候没想过做生意,就是有人找我帮忙,慢慢客户多了。”梦工场的第一个影音室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诞生的。随着越来越多客户提出“要影院效果、要客厅整洁、要操作简单”的需求,潘非开始系统学习声学、结构、投影与智能控制系统,这也让梦工场逐渐走向专业化。

系统设计理念:声音先行,一切以聆听为准
潘非在谈到影音系统设计时,总是强调“声音第一”。他说:“很多人做影院喜欢先看装修效果,但我觉得声音才是灵魂。你要先把扬声器位置、吸音扩散、声场平衡确定,再去谈设计。”梦工场的每一个项目,都会从声学图纸开始。潘非会亲自参与选型,特别注重声道匹配与声压均衡。梦工场在做家庭影院时,会尽量控制低频驻波,通过精确计算超低音的摆位与相位,来提升低频清晰度。这种“听感 + 测量并重”的思路,已经成为梦工场的标志性工作方式。

空间与设计:实用与美学的平衡
梦工场的影院设计,并不是一味追求复杂或奢华。潘非说:“我们做的空间,首先要让业主愿意天天用。”在他看来,一个好的影音室,应该兼顾家居美感与声学功能。例如他们在近期完成的几个项目中,会根据空间比例与反射特性选择不同的墙体材质,甚至会把吸音结构隐藏在装饰层里,让声音与空间融为一体。

在武汉的展厅中,他展示了一个以美式主体的样板影院,搭配隐藏式声道与透声幕布。整体看去没有一点“设备味”,但播放电影时那种包围感与定位精准度,完全是专业级别。这种“看起来简单、听起来震撼”的平衡,正是梦工场希望呈现给客户的效果。

从家庭影院到多场景娱乐系统
梦工场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影院”。潘非提到,现在很多客户希望一个空间既能看电影、也能打游戏、听音乐,甚至开派对。他们在设计上加入了更多多用途逻辑,比如影院、音乐、KTV等等。


此外,梦工场也逐步涉足高端二声道(Stereo Hi-Fi)与多房间音乐系统(Multi-room Audio)的整合。潘非说:“我们希望客户用起来更轻松,不需要懂音响也能听出好声音。”这种“轻技术化”的理念,使梦工场的系统在操作体验上更友好,同时也能满足更广泛的生活场景需求。

潘非的坚持:做出自己的声音
潘非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自己声音”的执着。他不喜欢照搬某个品牌或国外的方案,而是更在意如何在中国的家居环境下做出理想声场。“我们有自己调声的习惯,会根据墙体材质、家具密度、甚至气候湿度去微调。”他特别强调一点:“同样一套系统,放在不同的空间里听起来完全不一样。我们追求的,不是参数对不对,而是听起来对不对。”这种强调实听验证的态度,让梦工场的作品在业内形成了独特的“梦工声音色”——自然、平衡、有密度,但不刻意讨好。

结语
在梦工场影音的空间里,声音不只是参数、频响或声压,而是一种能让人沉浸其中的体验。潘非先生始终相信,好的影音系统应该“有温度”——能让人想反复打开,愿意在这个空间里待上整晚。无论是大片震撼的动态效果,还是爵士乐中那种低频的空气感,都能在梦工场的系统中被自然还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