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Barco巴可集团首席执行官Eric Van Zele近日获邀请,和大家聊聊Barco这家公司的故事,以及Barco当年是如何一步步从危机中走出来的。Eric当时答应得很快,因为对Eric来说,Barco不仅是一段职业经历,更是一段生命历程。以下是“影音新生活”整理的Eric口述内容:
我加入Barco是在2009年,那时候公司正经历着非常艰难的时期。那一年我们刚刚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公司股价跌到只剩下10欧元左右,市值大概只有1亿欧元出头。整个集团的营收虽然还在10亿欧元左右,但利润几乎被压到只剩零头。那时Barco内部弥漫着一种“高科技公司的疲惫感”——大家知道我们技术不错,但没人真正清楚接下来要往哪走。
Wim当时是董事会主席,他希望我能带领公司完成一场彻底的重整。坦白说,当时我并没有一开始就答应。因为Barco是一家典型的工程师公司,极度重视技术,却不太擅长市场与客户沟通。而我之前的经验主要在电子与工业领域,虽然和Barco的技术体系相近,但企业文化却完全不同。
不过,我在第一次拜访Kortrijk总部时,遇到了几位工程师,他们谈起产品时眼中仍然闪着光,那让我意识到这家公司依然有巨大的潜力。Barco的问题,不是技术不行,而是“方向错了”。
当时公司面临三个根本性挑战:
第一,我们的组织结构太复杂。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产品、研发和销售体系,导致资源分散、效率极低;
第二,我们的市场定位模糊。Barco到底是做投影机的?做医疗显示的?还是做舞台视觉系统的?没人能说清楚;
第三,技术和客户之间的距离太远。我们做的产品往往是“工程师喜欢的东西”,而不是“市场需要的解决方案”。
于是我决定先不去碰产品,而是从“倾听”开始。我花了几个星期拜访客户、经销商、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我们和供应商、影院、医疗机构、系统集成商一一交流。最后我总结出一个最直接的判断:Barco拥有世界级的技术,但缺乏世界级的焦点。
于是我们从战略上开始了三项核心转变:
一是从“Hardware Company”转向“Solutions Company”;
二是从“做产品”转向“做系统”;
三是从“卖机器”转向“服务客户”。
我们重新定义了公司的使命:让影像与显示成为人类沟通的媒介,而不是技术的展示。
记得那时我在全员大会上说过一句话:“Barco不是一家投影机公司,而是一家让影像有意义的公司。” 这是我们后来所有转型决策的出发点。
在完成初步调研之后,我召集了管理团队,做了一次三天的闭门会议。那是我加入Barco后最关键的时刻。会议上我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凭什么存在?”
Barco过去的辉煌建立在显示技术上:从CRT显像管到数字投影,从模拟信号到DLP芯片。但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仅仅拥有技术已经不够。于是我画了一个简单的三角形,告诉团队:“所有成功的公司都在这三条路上创造价值。”
第一条边是 Better ——技术领先(Technology Leadership)。
第二条边是 Cheaper ——运营效率(Operational Excellence)。
第三条边是 Closer ——客户亲密度(Customer Intimacy)。
我说:“每一家公司都必须在这三者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你不能同时在三个方向都做到极致,但你至少要清楚自己想在其中哪一个做到最好。
举个例子,Apple就是“Better + Closer”的典型。它从不便宜,但它通过创新设计和极致体验建立了客户忠诚。相反,像Dell或Foxconn这样的企业,则靠“Cheaper”取胜。每种模式都没错,关键是——你得选对自己的那条路。
当时Barco内部其实陷入了“Better”的陷阱。工程师们太追求技术完美,做出的产品往往超出客户实际需求,但价格高、交付慢、维护复杂。客户买单的不是“技术更强”,而是“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这正是我们必须转变的地方。

我要求团队重新定义“客户价值”。过去我们认为客户是“购买者”,现在我们要把客户视为“合作伙伴”。这意味着Barco不能再只卖硬件,而要提供完整的显示系统解决方案——包括安装、软件集成、远程管理,甚至维护与培训。
我记得那次会议结束时,我们确定了新的公司口号:“Barco — Visibly Yours.” 这句话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影像可见,二是“我们属于你”。从那天起,我们开始讲“Barco体验”(Barco Experience),而不只是“Barco产品”。
不过战略方向确定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文化。Barco的团队由一群极其聪明的工程师组成,他们更相信数据而不是口号。因此,我必须用事实说话。我们从几个重点业务入手:
- 在医疗影像(Healthcare Imaging)领域,我们专注于高精度诊断显示系统;
- 在娱乐与影院(Entertainment & Cinema)领域,我们聚焦数字放映系统和影院控制;
- 在企业协作(Corporate Collaboration)领域,我们启动了ClickShare项目——后来这成为Barco最成功的商业产品之一。
ClickShare的概念简单,但意义深远:让人们能一键分享画面,而不再被线缆和设置困扰。它的成功告诉团队一个事实——创新不一定要复杂,有时候最好的发明,是解决最日常的问题。
那段时间,我经常和团队说一句话:“创新不是天才的灵感,而是让客户的生活更简单。”
确定了战略方向后,接下来最难的部分,就是让整个组织真正动起来。那时Barco的结构非常分散:每个事业部都像是一座“孤岛”,都有自己的销售团队、研发方向和预算计划,彼此之间缺乏交流,甚至会在同一个客户面前竞争。
我在上任第三个月时召开了一次全体高管会议,主题只有一句话:“One Barco.”
我告诉他们,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是一个整体,又怎么能让客户相信Barco能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于是我们重新设计了组织结构,把原本七个独立事业部整合成三个核心业务群:
- Entertainment(娱乐与影院系统)
- Enterprise(企业协作与控制系统)
- Healthcare(医疗影像与诊断显示)
这种调整意味着很多经理要放弃原本的权力,有人甚至因此离职。但我知道,想要公司重生,就必须先让结构清晰。
为了让团队理解这一切不是权力重组,而是价值重组,我提出了一个简单但实用的管理逻辑:Vision → Strategy → Execution。
我说,Vision(愿景)告诉我们“为什么而存在”;Strategy(战略)告诉我们“要去哪里”;Execution(执行)才是“我们如何抵达”。
如果这三者之间不连贯,公司就会像一台失调的放映机——镜头清晰,但画面对不齐。
当时我要求每个业务群都写下自己的三层目标:
- 第一层:未来五年你要改变什么?
- 第二层:一年内要达成什么?
- 第三层:下一个季度你能立即做的是什么?
这听起来像简单的作业题,但实际上让许多经理意识到,他们从未认真思考过公司整体的方向。那次会议后,我们统一了KPI和资源分配方式,让管理层开始“为结果负责”,而不只是“完成任务”。
接下来,我们花了大量精力在领导力建设上。Barco过去的文化是“技术至上”,但真正推动转型的,是人。我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领导力模型”(Leadership Model),包含三项核心能力:
- Visionary Leadership(愿景力)——能看到方向;
- Empowering Leadership(赋能力)——能让团队成长;
- 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绪智商)——能激励人心。
我告诉经理们:“真正的领导者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能让别人变得更好的人。”
我们还建立了360度评估机制,所有管理者每年都要接受来自上级、同级和下属的反馈。这个制度刚推行时,很多人不适应,因为在工程师文化中,“情感”这个词几乎不存在。但两年后,Barco的团队氛围明显不同了——大家开始更愿意沟通,也更能体会到合作带来的力量。
我还记得有位技术主管对我说:“Eric,我以前以为我的工作是让机器运行,现在我发现更重要的是让人运转。”
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因为它说明Barco真正开始变了。
随着组织结构逐渐理顺,我们终于能把精力集中到增长本身。但任何转型都会遇到阻力,尤其是当你试图改变一家已经有七十年历史的公司时。
Barco的员工普遍以技术为傲,这是一种值得尊敬的精神,但也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很多人会说:“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这就是Barco的方式。” 而我告诉他们:“过去的方式造就了今天的Barco,但未必能带我们走向未来。”

我在内部会议上讲过一句话,后来被很多同事记下来——
“Success is the biggest enemy of success.”
(成功最大的敌人,就是成功本身。)
当你太习惯于成功,就会失去警觉。你会开始满足于现状,不再质疑、不再尝试、不再冒险。而在科技产业,这种停滞是最危险的。
我们制定了一条新的创新节奏:每个业务群都要在“现有产品线”和“未来增长点”之间保持平衡。
- 70%的资源投入现有业务,确保稳定收入;
- 20%的资源用于改进性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让现有产品更好、更高效;
- 剩下的10%,用于探索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即使失败,也要尝试新方向。
这10%的预算成为Barco转型的种子。比如ClickShare就是在这样的框架下诞生的。当时这只是一个小团队的概念验证项目(Proof of Concept),预算非常有限,但他们解决了一个真实痛点——会议中连接投影设备总是麻烦。只要一键点击,画面立即共享,这种简洁的体验比任何高端技术更打动人。
我记得第一次看ClickShare演示时,我对团队说:“这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行为的改变。” 事实证明我没看错。几年后,ClickShare成为Barco增长最快的产品线,占据了全球无线会议系统超过50%的市场份额。
不过,我们也有失败的项目。有些概念太超前,客户一时还接受不了。比如我们曾尝试做一款“完全云端控制的显示解决方案”,但在2011年市场环境还不成熟,结果不了了之。但这些失败反而让团队更有信心去试,因为他们知道——公司允许他们犯错。
我经常在高管会议上说:“If you never fail, it means you never tried hard enough.”(如果你从不失败,说明你根本没努力到极限。)
为了让创新成为常态,而不是偶发事件,我们成立了“Barco University”,对全体中层经理进行创新与变革管理培训。培训中我反复强调两件事:
第一,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它必须与战略目标相连;
第二,创新不是靠灵感,而是靠过程管理。
我们甚至引入了一个内部流程叫“Funnel Process”(创新漏斗)。任何新想法都必须经过评估、筛选、测试、验证四个阶段。这样既能防止资源浪费,也能保护真正有潜力的创意。
几年后,当我看到Barco能在不同业务线中保持连续的创新成果——从数字影院投影、医疗诊断显示,到企业无线协作——我知道,这家公司已经真正学会“如何持续成长”。
随着战略、结构与创新体系逐步成型,我意识到Barco真正需要改变的,其实是“人”之间的关系。技术、流程、产品都能被复制,唯独文化无法照搬。
我常说:“一家公司的文化,不是写在墙上的口号,而是人们每天如何彼此对待。”
那几年我在全球各地跑——比利时、美国、中国、印度……每到一个分部,我都会开小型会议,让员工直接提问。有一次在北京办公室,一位工程师问我:“Eric,你总说要做One Barco,可我们每天忙的事情都不一样,怎么做到‘一个Barco’?”
我告诉他:“One Barco不是让大家做同样的事,而是让大家朝同一个方向走。”
我们确实来自不同国家,说不同语言,有不同专业背景,但如果我们都相信自己在做的事情能让Barco更强,那我们就是一个团队。
为了强化这种凝聚力,我们推行了内部项目叫“Connect Program”。每个季度都有跨部门团队交流日,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员工合作解决真实问题。比如工程团队和销售团队共同讨论客户现场的安装难题,或研发和售后一起改进系统稳定性。这种直接沟通让很多误会自然消失,也让信任在不知不觉中建立。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来自挪威的工程师和一个来自上海的产品经理第一次合作。他们之前一直因为沟通差异有摩擦,但在项目结束时,两人几乎成了朋友。那天晚上他们一起喝啤酒,还拍了张照片发给我,上面写着:“One Barco — finally real.”(一个Barco,终于变成真的了。)
那张照片我至今都保存着。
我常告诉团队:“商业的本质不是技术,而是关系。”
你可以有最好的产品,但如果客户不信任你,你永远无法走进他们的世界。相反,如果客户信任你,即使产品还有改进空间,他们也愿意与你一起成长。
在这方面,我特别重视“透明沟通”。我要求管理层在面对问题时,不要掩饰、不推责。我们每季度都会召开一次“Barco Leadership Meeting”,全体高管必须公开汇报目标完成情况,包括失败的部分。
有人问我:“这样做不怕打击士气吗?”
我说:“只有敢于面对真相的公司,才配谈士气。”
信任不是靠激励讲座建立的,而是靠诚实累积的。
在那几年里,我看见Barco一步步从混乱走向清晰,从保守走向开放,从一群优秀的个人,变成一个能协同创造价值的整体。我们不是没有犯过错,也不是一路顺利,但每次困难都让我们更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领导。
有时候别人会问我:“Eric,你觉得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
我通常会说:“领导者的任务,不是让人服从,而是让人相信。”
如果人们因为你有头衔才听你的话,那只是权力;
如果他们因为相信你而跟随你,那才是领导。
我在Barco学到的一件事是——领导不是站在别人前面,而是站在别人身边。
在我看来,一个真正伟大的公司不是靠一个天才CEO,而是靠一群愿意彼此信任的人。CEO的工作只是让这些人找到方向,并且让他们知道,他们做的一切都值得。
我常对年轻经理说:“别害怕失败,也别害怕承认你不知道。”
我当年刚接手Barco的时候,也有无数事情我不了解。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去倾听、去学习、去连接。因为你越往上走,越要学会倾听,而不是说话。
我特别记得我们在2013年的那场内部年会。那时Barco已经从困境中走出来,股价翻了四倍,公司价值恢复到十亿欧元以上。有人在台上展示成绩,我在最后总结时只说了一句话:
“我们赢得的,不只是市场,还有彼此。”
那一刻,台下响起的掌声不是庆祝利润,而是一种释然。因为大家都明白,我们经历了真正的转型——从一群做技术的人,变成一群做未来的人。
我相信Barco今天依然保持着那股精神。无论科技怎么变,文化、信任与人性永远是公司最坚实的底座。技术是冰冷的,但人让它变得有意义。

我想用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分享:
“To be truly great, one must stand with people, not above them.”
(要真正伟大,就要与人并肩,而不是站在他们之上。)
这句话是我在职业生涯后期最深的体会。也是我希望每一个Barco人、每一个领导者都能记住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