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承载了人类歷史最沈重的一页。这年,是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章,结束了这场带来6千万人死亡的可怕灾难。战争的结束,便是新生的契机。大战结束后,一家公司诞生了,这家公司在日后麦克风与耳机市场举足轻重,直到70年后的今天,影响力依旧。这家公司就是Sennheiser。
不过,这样讲不够不准确,因为最早,这间公司并不称为Sennheiser。1945年公司创办人Fritz Sennheiser博士,召集了七位汉诺威大学的声学研究人员,筹组了一间Laboratorium Wennebostel,简称“Lab W”(W实验室)。他们投入开发麦克风产品,1946年就推出了第一款麦克风上市,是为DM1,隔年再推出DM2。积极的研发和市场拓展,让这间公司日渐茁壮,到了1955年,已是一间250人的公司了。Lab W的产品也越来越多样,不仅做麦克风,还推出多种与震动有关的能量转换设备,例如地理测定仪器、麦克风转换器、降噪麦克风等,同时,他们也开始生产耳机。1958年,Lab W正式更名Sennheiser Electronic,也是我们所熟悉的Sennheiser。
经过这多年的努力,Sennheiser始终能与时代接轨,因应当前市场需要开发商品。因此,Sennheiser歷久不衰,直至今日,产品仍是不断推陈出新。我手上的这副HD 579正可为代表。
负担的起的中坚产品:HD 500系列
Sennheiser的耳机产品中,HD 500系列扮演着中坚份子的角色,其下,有许多更平价,但不一定是更诉求于音乐欣赏走向的耳机,可能外观更时尚一点、年轻化一点;其上,有更讲究音质的HD 600、HD 650、HD 700,还有才推出两年,便已深为包括U-Headphone等媒体所盛讚的HD 630VB,以及被总编称为“世界上最棒的耳机” HD800和HD800S。这些都是更高阶的耳机,声音更好,但往往对驱动的要求也更高,如果没有一个够水准的耳扩,HD 800/800S可是出不了好声音的。但HD 500系列可不是这样,Sennheiser把驱动耳机的电流需索尽量降低,好让耳机即便接上随身播放器或行动装置也能有相当的声音水准。而且价格上也更为可亲,让音乐爱好者能有一个轻省负担的选择。
包括U-Headphone主编蔡承融和我自己,也都是HD 500耳机的使用者,我有一副HD 598,他有一副更早之前的HD 595,都曾是HD 500系列的大哥,只是年份不同。不过,这些都是旧款了,Sennheiser在去年推出了新的HD 500系列,型号尾数改称“9”,一看就知道比我们的“5”和“8”都要更新。而且,新的HD 500系列产品更为精简,缩减成4样,从最入门的起算,分别是HD559,然后是密闭式的HD569,接着是HD 579,最高阶的则是HD 599。HD 559和HD 569应属同级产品,只是一为开放设计,一为密闭设计,此外,HD 569更诉求于行动聆听,因此还配给一条1.2m的3.5mm耳机线。至于HD 579则与HD 599在设计上较为接近,外观除了颜色,以及HD 599多了一条1.2M的3.5mm耳机线,两副耳机完全一样。差别在哪里?难道那50欧元的价差就在那条1.2M的耳机线吗?差别在看不见的部分,就规格来看,HD 599的频率响应比HD 579更宽广,低频延伸到12Hz,胜过HD 579的15Hz,高频则可延伸到38,500Hz,更胜HD 579的28,000Hz,多出了足足10KHz以上的延伸。所以,HD 599作为HD 500系列的大哥,还是有道理的。
这样一算看,HD 579可称得上是Sennheiser耳机中经济实惠的中坚机种,且是中坚的中坚。如果您正是这种讲求务实,想找一副声音够水准,却无须攀高价格的耳机,那您就可以继续看下去。
戴得舒服,看来漂亮
以灰色为主体的外观,衬上部分消光的金属部件,与黑色的金属耳罩背网,展现出低调又有现代感的风格。为了求取更轻的重量,Sennheiser使用了许多塑胶材质,不过,如果换成铝合金,重量要加多少?售价还要加多少?而且不一定对声音有帮助,Sennheiser是间务实的公司,这不是他们所有追求的。配戴起来的相当舒适,这有几点因素,第一,宽大柔软的头戴内衬,有着柔软弹性的内里,蛋白皮质的人造皮革肌触感很好,相当细緻,比起我的HD 598的头戴做工好很多。这是一个进步。
第二,配戴舒服也跟它的大耳罩与柔软的衬垫有关。50mm的动圈振膜,自然耳罩也会大一点,Sennheiser为其设计了大型椭圆形耳罩,能够把整个耳壳包围起来,然后以绒布材质的衬垫缓和夹压力道,配戴起来两腮相当舒适。相较起来,HD 598的衬垫更软一些,但这差异不大,实际用起来也不觉得HD 579带来什么不适。第三,耳机的内夹力不大,就算连续聆听两个小时,也不觉得有压力。不过,我与蔡承融还是认为HD 579的内向压力稍微大一点点,但这也真说不准,因为我们两人的HD 595和HD 598都是用了好多年了,耳机早被撑开,因此难说到底孰重孰轻。总之,HD 579的配戴舒适感一流。
旧系列要到HD 598才可以换线,在它以下等级的还不行,更早之前的,连HD 595也不行。但是,现在HD 500系列每一款都可以把耳机线拆下,其中密闭式的HD 569和最高阶的HD 599还多附一组1.2M的耳机线。耳机线连接耳机一端,是2.5mm的立体声端子,插入后还要右旋并往前推,才能接到定位。既然耳机线可拆,自然玩家可以换线,增加聆听乐趣,不过,还得找这个特殊规格的端子才行。
搭载独家E.A.R.技术
HD 579使用了Sennheiser的Duofol振膜,这个振膜本身的谐振很低,因此不会在动圈单体运动时因为谐振生成而产生互调失真,导致音色扭曲。身为强调音质的HD 500系列产品,HD 579当然地运用了Sennheiser自家的“人体工学声音优化技术”(Ergonomic Acoustic Refinement, E.A.R.)。一般耳机单体的设置就是与整个耳罩本体平行地层层相疊,这样设计相当合理,但Sennheiser确认为人耳不是完全平行于头部两侧,而是有一个约略张开的角度,如果耳机单体与耳罩本体完全平行,在附于耳上时,单体发出的声波抵达耳朵的时间会不均等。这就好比你以定速滚动一颗球,往一堵斜墙滚去,你在同一发球线上的左右两端滚出的球,将会以不同的时间抵达墙面。所以Sennheiser创发出所谓的E.A.R.技术,其实就是藉由增加一个单体投射的角度,让声波投射可以更均衡地抵达耳朵。再以前例说明,利用单体也安排成斜面,就好像把发球线划成与墙面平行,那么,你无论站在线的哪一端投球,球都会以相同时间抵达墙面。这样,就可修正上述问题。
开放式设计的HD 579的耳罩背后,有着金属网罩,以作透气透声,让背波得以舒展。旧款的HD 598金属网的孔洞较大,HD 579上的孔洞较小较密,开孔率不同,是否会影响声音?我不认为这是影响声音的关键因素。在HD 579上使用的金属材料也比HD 598要多,看起来也比HD 598上故作高级感的仿胡桃木塑胶更有质感一点。
手机就可推,还有模有样
HD 500系列的阻抗不高,容易驱动。我把HD 579接上iPhone(要套上3.5mm转接头,这点实在不方便,Sennheiser应该直接附上一条1.2M的3.5mm耳机线),音量开到8格,就已足够,如果音乐本身录音的电平就够高,聆听环境也够安静,7格就可以很轻鬆地听。跟HD598比起来,要稍微小声一点,因为后者的灵敏度较高,有112dB,而HD 579则是106dB。但这一点差别没有影响,只消把耳机音量多推一格就行了。
高音明亮、中音清晰、低音结实
单单是接上了手机,就觉得HD 579的体质真好,单用手机,听压缩成256K的AAC档,就能让人陶醉其中。高频清楚,延伸不错,展现出相当的活力和清新。对于声音细节的处理,HD 579也有足够的信息,让音乐呈现一定的丰富性。中频相当清晰,中性声底,略带一点点暖意,稍微硬朗一些的质地,让中频以上有一定抢眼的表现力。低频是最让人满意的地方,HD 579单用手机推,就能推出相当结实的鼓声。此外,HD 579的声音开放度很好,聆听不觉压力,而且空间感很好,听古典音乐或是现场音乐会,尤其感觉到这空间感表现的妙处。
把歌曲里的一切都分说明白
虽然HD 579的阻抗只有50欧姆,落在“好推”的范围内,手机就可以推的不错。但是,上了耳扩,就又进入不同的层次,声音更有密度,中频的厚度更好,鼓声不但结实,现在更饱满了起来。音乐的层次更清楚,轻重高低的起伏变化对比更为鲜明。这种经验不仅在我聆听HD 598也是如此,其实任何低阻抗耳机,即便用手机或随身播放器就可以表现得很好,甚至本来就是给行动聆听用的,只要接上耳扩,声音立刻会有升级感。就像一对喇叭,阻抗、效率如何友善,接上小功率综扩,与接上大功率后级,听起来就是不一样。要测试HD 579真正的实力,我还是以接上耳扩为准。
使用的耳扩是NuPrime HPA-9,这台耳扩采用纯A类放大、无负回授线路、阵列式的电容排列,让它不仅声底乾净,还有充裕的供电,驱动耳机时更为从容。DAC则是Micromega的MyDAC,播放PC电脑中的iTunes音乐,档案均为.aiff档,为CD rip成的档案。重新听过Dali CD 4的曲目,HD 579的声音表现让人耳目一新。同为第四轨,鼓声听起来更有衝击力,而且吉他的演奏的细节更清楚,让演奏更显活生。打击乐衬在歌手后方,除了鼓声,还有铃鼓,还有三角铁。一些窸窸窣窣的打击乐,甚至可见其摇摆敲击的动作。Michael Penn的歌声听起来更为暖厚一些,更有真实感,而且人声与伴奏间的分离感也更进一步。至于听到第七轨,拉丁美洲弥撒里的鼓声一饱满起来,敲下去的劲道就更慑人,不是以强劲凶猛的震撼力来折服人,却是以一种深沈却平稳的步伐前进着,像是僧侣持烛颂咏而行的队列,一步一步地行将过来。至于人声的层次感和声部分离度又更好了。是的,真的用了耳扩不一样。
听李宗盛的“山丘”,电钢琴声音温暖而且饱满,吉他随着歌声响起,伴着李宗盛沙哑的嗓音,唱出了人生百般的无奈和感慨。吉他刷弦的金属质感,加上琴箱的共鸣感,真是沧桑。唱到激昂处,合成器添上低频,带出更深沈的感叹。HD 579的声音表现力十足,音乐听起来活力十足,李宗盛的嗓音听起来有种贴近麦克风的感觉,细节很多,中高频抢眼,这就是它声音活力的来源。相较之下,HD 598显得声音暖一点、温一点、软一点,却声音更开阔一点,听起来也更轻鬆一些。此外,HD 598虽然听起来整体似乎较为敦厚温和一些,听起来却觉得高频听起来更轻鬆一些,HD 579听起来就比较紧一点,急促一点。手边没有HD 599同时比较,但是HD 598与HD 599同级,这般比较,提供您参考。
听古典音乐,HD 579开阔的空间感,也让音乐得以自然流动。听英国大提琴家Jamie Walton拉奏的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悠悠响起的大提琴声,把浓浓的情绪激发出来,HD 579让那大提琴拉奏时音质呈现一种鲜明而清楚的面貌,相对于HD 598,后者没有那么激烈,听起来比较柔和,却又丝丝缕缕,不见少了细节,声音更显细腻一点。HD 579把音乐中的声部层次处理得相当清楚,高音、低音间的区别和层次更明显。HPA-9有两个6.3mm耳机输出,我可以同时接上两只耳机,一起比较,但一时间我也有点恍惚,这不是谁强谁弱、谁好谁坏、谁胜谁负的问题,这是两种味道,两种性格,两种赏趣。
听古典音乐,HD 579开阔的空间感,也让音乐得以自然流动。听英国大提琴家Jamie Walton拉奏的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悠悠响起的大提琴声,把浓浓的情绪激发出来,HD 579让那大提琴拉奏时音质呈现一种鲜明而清楚的面貌,相对于HD 598,后者没有那么激烈,听起来比较柔和,却又丝丝缕缕,不见少了细节,声音更显细腻一点。HD 579把音乐中的声部层次处理得相当清楚,高音、低音间的区别和层次更明显。HPA-9有两个6.3mm耳机输出,我可以同时接上两只耳机,一起比较,但一时间我也有点恍惚,这不是谁强谁弱、谁好谁坏、谁胜谁负的问题,这是两种味道,两种性格,两种赏趣。
活,就是它的本色
跟我自己的HD 598比起来,我很讶异HD 579的音乐表现力更好,音乐听起来更活泼、更活生、更鲜活。我一连用了三个“活”,足以明说它的特色了吗?HD 579有着比HD 598更清晰的声线和轮廓,声调上更为明亮,有股青春洋溢的气息。这是个一听就会感受到好处的耳机,如果您恰有这个预算,要准备挑一副能欣赏各类音乐的耳机,HD 579应该被列入考虑,论配戴舒适、论声音表现,它都值得一试。
Sennheiser HD 579
型式:开放式耳罩耳机
阻抗:50欧姆
最大音压:106dBSPL(1kHz/1Vrms)
频率响应:15Hz – 28kHz
失真:小于0.2%
原文转载自:www.u-headphone.com
转载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