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凄凉的流浪生活和热情奔放、放荡不羁的性格” 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
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又叫做《吉卜赛旋律》,音乐爱好者俗称《流浪》,是小提琴通俗曲目里最流行的乐曲之一。它的曲作者是西班牙小提琴大师巴布罗·萨拉萨蒂,他是19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炫技派小提琴家,也是小提琴艺术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与他同时代的人们称萨拉萨蒂是“活着的帕格尼尼”,是“花腔表演艺术之王”,可见萨拉萨蒂在当时声誉之隆重。
《流浪者之歌》是萨拉萨蒂的代表作之一,乐曲表现吉卜赛人孤寂凄凉的流浪生活和热情奔放、放荡不羁的性格,在西方文艺作品里,描写吉卜赛人的诗歌、戏剧、音乐有很多,《流浪者之歌》是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一首小提琴曲。乐曲一开始由乐队在强音上奏出一个狂放而又悲凉的主题,紧跟着由独奏小提琴接过来歌唱下去,在这个有悲愤意味的曲调上加入大幅度起伏的华彩,预示全曲华丽的一面。接下去小提琴继续唱出哀婉悲伤的调子,表现吉卜赛人无家可归、浪迹天涯的凄凉情绪。音乐一再玩味悲凉感情,悲伤得几近缠绵。突然精神一振,变成生气勃发的快板,哀伤与悲凉一扫而光,代之以狂放的热情,表现吉卜赛人放荡的性格和苦中寻乐的天性,音乐极为热情欢乐,小提琴以快速跳跃的乐句制造放荡不羁的欢乐情绪,其中夹杂着快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左手拨弦,简直想象不出他是怎么完成这样眼花缭乱的技巧的,音乐在亢奋热烈的情绪中推向高潮,在两个干净利落的拨弦上戛然而止。
萨拉萨蒂的这首《流浪者之歌》与圣桑为他写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像是一对姊妹篇,都有情绪的大起大落,苍郁悲凉与热情放荡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演奏者提供了展示技巧的空间。因此唱片商在录制唱片时经常把这两首曲子编辑在一起。
萨拉萨蒂是19世纪后半叶一位伟大的小提琴家,在小提琴演奏艺术里,他属于炫技一派。他的演奏风格是轻盈灵巧、流畅自然,他的音质纯净,不容有半点瑕疵。与萨拉萨蒂同时代的几位小提琴大师谈起他的演奏时都不吝辞藻,毫不掩饰对他的仰慕。卡尔·弗莱什一概而论地断言道:“现代的小提琴家之所以会懂得技术一定要完美无缺,演奏过程始终要拉得十分准确而不犯一点点错误,这都是从萨拉萨蒂登上艺坛之后才随之兴起的一种风气。”这等于说萨拉萨蒂是一切现代小提琴学派的蒙师。比利时小提琴家伊萨伊评论萨拉萨蒂说:“要拉得干干净净,这一点是他教会我们的。”小提琴一代宗师奥尔谈到他时说:“萨拉萨蒂是个多么走运的家伙呀,不像我们整年整月地当小提琴的奴隶,有一天不练琴也不行,可是他呢,根本用不着练琴,每天在那里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奥尔对炫技派的演奏风格并不恭维,但是,对萨拉萨蒂轻松自如的演奏却赞不绝口。这里提到的几位都是能自立门户的演奏大师,弗莱什和伊萨伊,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国际小提琴比赛是世界公认的高水平赛事,奥尔创立的俄罗斯小提琴学派人才辈出,海菲兹、波利亚金、津巴利斯特、埃尔曼等人都出于此门。
萨拉萨蒂的确是个天才人物,但是他能成为“小提琴花腔之王”,一半是自身的原因,另一半则是时代的锻造。天才任何时代都有,炫技派大师却只可能出在浪漫派音乐发展到极盛时期。浪漫派音乐在感情宣泄上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强烈得多,音乐的戏剧化感情变化也丰富得多,在浪漫派音乐的乐谱上出现了大量表情术语,音乐中强弱力度对比足以令人发生心灵的震颤,这些都需要演奏者掌握复杂的技巧,炫技派因此产生。萨拉萨蒂不仅在演奏上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点,他的音乐创作也说明他是一位浪漫主义者。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仅限于小提琴音乐,并且都是为自己演奏所写,这些小提琴曲几乎都成了经典曲目,是小提琴表演者最常选择的曲目。与《流浪者之歌》相提并论的是根据比才歌剧改编的《卡门幻想曲》,这也是一首技巧出神入化令人神魂颠倒的名曲。根据西班牙民间素材写成的《西班牙舞曲》是八首充满浪漫情调的小提琴珍品,洋溢着火热的西班牙风情,《引子与塔兰泰拉》和《安达露西亚浪漫曲》也是小提琴演奏者的保留曲目。萨拉萨蒂的所有作品都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他是西班牙民族乐派的最初代表。
使萨拉萨蒂留名青史的主要是他的演奏技巧和风格,他的小提琴曲毕竟数量有限,不可能像帕格尼尼那样只演奏自己的作品。但与他同时代的作曲家纷纷把作品题献给他,如拉罗、布鲁赫、圣桑、维尼亚夫斯基、德沃夏克。这些人的作品随着萨拉萨蒂那把斯特拉底瓦里琴走遍欧洲。维尼亚夫斯基本人就是一位小提琴炫技派大师,他把《第二小提琴协奏曲》题献给同为演奏家的萨拉萨蒂,以示敬意。这部协奏曲后来成了小提琴经典曲目,在各种国际比赛上经常采用。
萨拉萨蒂在世时,留声机技术已经问世,他录制过不多的几张唱片,包括《流浪者之歌》、《引子与塔兰泰拉》、《巴斯克随想曲》,今天的人们还有可能听到一百多年前萨拉萨蒂留下的声音。那时候的留声机把声音记录在一个滚筒上,“唱片”的叫法比较勉强。
《流浪者之歌》几乎是当代小提琴家必备的曲目,当今活跃在舞台上的演奏家们出版的唱片里,几乎找不出有谁没录过这首曲子。在音乐会返场曲目里,《流浪者之歌》是风行不衰的曲子,听众们对这首曲子如醉如痴地喜欢,结果很有可能使演奏者迎合某种肤浅而庸俗的趣味,陶醉于轻易获取的成功感,而媚俗的表演对公众趣味的引导肯定是流于表面,不利于对音乐深层内涵的理解和复杂感情的体验,最终会导致《流浪者之歌》这首乐曲艺术价值的降低。有一件趣事可以证明这种担忧并不多余:在每年一度的高等院校选拔小提琴人才的考试比赛中,一位小提琴名教授的学生以一首莫扎特《第四小提琴协奏曲》名列第二。后来知道之所以没有得第一,是因为另一位学生拉了《流浪者之歌》,评委认为《流浪者之歌》难,《第四小提琴协奏曲》容易,所以把第一名给了拉《流浪者之歌》的学生。教授听了很动肝火,不是为了名次,而是为了对音乐价值如此这般的判断。以后就安排下一期的学生拉《流浪者之歌》,拉“难”的,拉评委中意的。
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典雅风趣,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又不失和谐的均衡,是古典主义罗可可风格的代表,演奏莫扎特需要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较强的分寸把握能力,这种艺术表现能力才是真正的难。《流浪者之歌》虽然有一定的技术上的难题,但是现代演奏技术克服这些技术障碍并不困难,它刚柔兼济、狂放热烈的音乐风格毕竟表现起来要容易一些。但愿小提琴演奏者们在演奏《流浪者之歌》时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音乐表现上,而不要过分夸张演奏技巧,这样才会使这首流传了一个多世纪的小提琴名曲免受俗名。得其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