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最疯狂
最“捣”鬼的万圣节
即将来临了!!!
Happy Halloween
相信不少小伙伴都蠢蠢欲动啦
可爱的南瓜、恐怖的蜘蛛
这些属于万圣节的东西又要来啦
万圣节又叫诸圣节,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而万圣节前夜的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 。在中文里,常常把万圣节前夜(Halloween)讹译为万圣节(All Saints’ Day)。
如今,万圣节“Halloween”早已变成儿童们纵情玩乐的节日。在这一天夜幕降临的时候,孩子们迫不及待的穿上五颜六色的化装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带着南瓜灯跑到邻居家,发出“trick or treat”威胁,而主人为了配合孩子们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的口袋里面。
交响诗《骷髅之舞》又名《死之舞》,作品完成于1874年,1875年在巴黎首次上演,是作者所作的四部交响诗中最负盛名的作品。乐曲是根据法国诗人亨利· 扎里斯的一首奇怪的诗写成。乐曲旋律采用了中世纪末日审判的圣咏《愤怒的日子》的曲调,给人以阴阳怪气的感觉。起初音很弱,逐渐发展到全奏,好像聚集到墓场上的骷髅越来越多,舞跳得越来越热烈。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BWV 565),原为管风琴曲,是巴赫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之一,后由波兰作曲家斯托考夫斯基改编为管弦乐曲,并由波兰钢琴家、作曲家陶西格改编为钢琴曲。
艺术歌曲《魔王》是一首戏剧性、艺术性很强的叙事歌曲,由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根据歌德同名诗创作于1815年。当时作者只有18岁,这首叙事曲被编为作品第1号。全诗的故事情节:父亲怀抱发高烧的孩子在黑夜的森林里骑着马飞驰,森林中的魔王不断引诱孩子,孩子发出阵阵惊呼,最后终于在父亲怀抱中死去。
《荒山之夜》创作于1867年。毋庸置疑,穆索尔斯基是在长期的酝酿下怀着”激动不已”的心情、“一气呵成”地完成《荒山之夜》的创作。在写给好友的信中,他这样评价《荒山之夜》:”不啰嗦,联系紧凑,没有德国式的处理方法。”
《夜后的咏叹调》又名《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是歌剧《魔笛》中的经典名曲。《魔笛》是莫扎特晚期创作的一部集古典歌剧之精华的精品。剧中各个角色的音乐生动优美并富有特色,各异的形象风格巧妙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充满神奇的光彩和圣洁的艺术感染力。
《梅菲斯托圆舞曲》也常被意为《魔鬼圆舞曲》,因为梅菲斯托就是歌德剧作《浮士德》中的魔鬼。李斯特的这部作品原来是一首钢琴独奏曲,作曲家在1862年将它改编成约10分钟长的一首管弦乐交响诗,而后又将其发展成为总共约70分钟长度的三乐章交响曲《浮士德》中的终乐章,钢琴版的《梅菲斯托圆舞曲》则堪称是李斯特炫技作品的代表之作。
理查德.瓦格纳的三幕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作于1841年,1843年首演于德累斯顿。瓦格纳最初编写的剧本,以德国诗人海涅的散文故事作为蓝本,讲的一群因受到诅咒而长期在海上漂流的“鬼船”船员的故事。1839年,由于长期累积的负债,瓦格纳带着他未完成的作品《漂泊的荷兰人》和妻子一同前往巴黎寻发展。在旅途中因暴风雨而绕航至挪威,各种复杂的遭遇成为日后写作《漂泊的荷兰人》的灵感来源。
《神奇的满大人》是一个舞剧,创作于1918—1919年,这部舞剧1925年在科隆首演后曾被禁演,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广泛地在欧洲舞台上公演。
结语:万鬼出街,一起鬼混趴,鬼屋探宝,坟头蹦迪,万人鬼混一起。万圣节:一起来鬼混吧。让我看看你在搞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