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到有人说:”现在又没有很多4K内容,为什么要买4K电视?“ 如果是讨论到8K电视的话题,这样的质疑声又会提高好几个分贝。 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观察近年的电视销售,4K电视还是很稳当的成了市场主力,消费者接受度很高。
更有趣的是,国外研究机构Hub EntertainmentResearch近期针对5,131名美国消费者进行了“家庭网络娱乐使用行为调查”, 发现:“近乎一半的美国家庭(47%)拥有4K电视,但其中45% 的家庭没有看过任何4K内容。” 这是什么道理?消费者都是笨蛋 、都是冤大头吗?消费者都不知道“没在看4K,不用买4K电视”这么简单的道理吗?
我个人有两个观察。 第一,这是因为电视品牌“硬着来”。 虽然整个环境的4K内容还不普及(国内外皆然), 但是电视厂商仍然直接往4K挺进, 加上各品牌之间的产品竞争,没几年下来,你想买到“非4K”的电视已经不容易。 这背后当然跟市场机制也有关系,当Full HD已经全面普及,品牌互打价格战,利润开始变得很薄的时候,国际大厂自然必须往4K挺进才会有新市场新商机,才能支撑整个公司的营运。 而4K接近饱和时 ,相信8K也一样会兴起,从这个角度想, 消费者好像真的是冤大头 。
不过我觉得第二个观察更重要,就是现在4K电视能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比以前的电视更能刺激消费者消费。
说实在的,除非是很专业的影像玩家,否则一般消费大众很少人会为了“4K分辨率”而把没坏的电视给换掉。 一般大众消费者就算买了新的4K电视,也未必会去买4K播放器或是上YouTube找4K内容来瞧瞧是怎么回事,多数人还是维持旧有的观赏习惯。 他们之所以会想换电视,很多时候是电视产品提供了很多附加价值,这些价值加总之后,让人有难以抵挡的换机欲望。
会有这样的现象,就是拜电视网络化所赐,让它的价值变得更高也更多元。 我就曾经看过亲戚家的小朋友,因为希望电视能有Chromecast或是“镜像功能”而吵着要爸爸妈妈换电视,因为这样他就可以把手机上喜爱的内容“推播”到大画面上观赏。 还有,这两年因为Netlix在台湾的推展,很多人是因为发现别人家的电视可以直接看Netflix,而想要换电视。 这时候,如果市场上的电视产品正好又有「尺寸更大」、「价格更低」、「分辨率更高」等其它诱因,消费者很容易就会说服自己买单了。
这个月,我正好有机会去LG的总公司看新的4K LED电视,没想到产品经理示范给我看的产品卖点,并不是影像、音效这些预期的项目,而是与其它智能家电的联网互动。 在看电视期间,我可以轻松的切换到专属画面,用电视遥控器就能启动家里的凉风扇、选择风量与模式,或是叫扫地机器人出来动一动,这种感觉还真的不赖,相信应该会有不少家庭主妇看了会说:我也要一台。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 ,消费者就不是冤大头了 ,因为买不买4K电视跟看不看4K未必有关系。 消费者是因为有足够价值、足够诱因,才产生了实际的消费行为。
然而,这是不是也代表着我们应该思考,今日判断电视的价值 ,是否该要用不同的标准了呢?今日我们已经看到电视与网络接轨、与智能家电接轨、与智能语音助理接轨,未来还可能发展出更多不同的功能性,而这些生活上的便利,以及使用上的新鲜感,才是促使消费者掏钱换机的主要动力,如果我们还在以“分辨率”高低来评断电视的等级、解读消费者行为,会不会过时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