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电影声音是电影媒介基本元素之一,它使电影从纯视觉的媒介变为视听结合的媒介,使过去在无声电影中通过视觉因素表现出来的相对时空结构,变为通过视觉和听觉因素表现出来的相对时空结构。声音丰富了电影的表现,之后 ...
电影声音是电影媒介基本元素之一,它使电影从纯视觉的媒介变为视听结合的媒介,使过去在无声电影中通过视觉因素表现出来的相对时空结构,变为通过视觉和听觉因素表现出来的相对时空结构。声音丰富了电影的表现,之后更在电影的表现方式上产生各种不同的技法,因此,声音成了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与影像画面的重要性不相上下。下面,“影音新生活”就为大家盘点电影声音发展中的10大重要历史节点,回顾这段影音发展历程。
1、有声电影问世
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27年的美国电影《The Jazz Singer》(《爵士歌王》)。其中只有很少几段对白,但足以让当年的观众大吃一惊。这部影片使歌舞喜剧演员乔尔森(Al Jolson)大享盛名,并彻底改变整个电影业的轨迹。有声电影的产生使电影由视觉艺术变为视听艺术,给电影艺术带来巨大的变革。
第一部使用完整声音设计的电影
世界上第一部有对白、音效和音乐完整声音设计的电影是1928年Walt Disney出品的动画短片《Steamboat Willie》(《汽船威利》),该短片只有8分钟,却是有声电影史上一大跃进。使用声音效果使得整个故事有更生动的灵魂。
3、第一部使用特殊音效的电影
世界上第一部使用了特效音效(Designed)的电影是1933年的《King Kong》(《金刚》),电影里金刚的声音是用狮子吼声慢速播放变调后来模拟出来的。
4、第一部多声道(Multi-channel)电影
世界上第一部多声道(Multi-channel)电影是1940年 Walt Disney 出品的动画片《Fantasia》(《幻想曲》)。该影片使用了特制的声音系统“FANTASOUND”来实现“左中右及环绕”的四声道声音重放,并发明了“Panner”(声像)来控制声音在各个音箱中的比例。采用的多音轨录制和多声道回放技术,当时也被迪斯尼公司称为Fantasound。不幸的是,随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该技术的发展延误了很多年。
5、第一部从头至尾使用了Dolby降噪的电影
1971年,Stanley Kubrick的《A Clockwork Orange》(《发条橙》)是第一部从头至尾使用了Dolby降噪的电影。影片根据1962年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所改编,是一部相当引人争议的电影,也被认为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之一。
1969年杜比研究所(Dolby Laboratories)研制的以掩蔽效应为基础的家用降噪系统,它的压缩和扩张只在小信号的高频段进行,在5kHz以上频率,降噪效果可达10dB,在低电平处理仅采用一个可变带宽的高通滤波器,它能随着信号电平的提高而扩展截止频率,故能防止接近截止频率的高电平信号产生调制现象。起初称为“简化杜比系统”,后来成为广为人知的杜比B型降噪技术。
6、第一部立体声电影
1976年,《A Star Is Born》(《一个明星的诞生》)是第一部使用了Dolby Stereo 声音格式的电影,由美国杜比实验室于1970年代发展出的电影节立体声系统。
1977年的《Star Wars》(《星球大战》)同样是一部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影片。该影片成功地实现了声音方向与画面移动的同步,让观众感受到声音从头顶呼啸而过的方位感和现场感,引起了电影界的震动,因此这一系统后来在电影院中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在声音电影史上以本片为分界线,将视觉特效、3D动画等方面的发展历史分为了前后两个阶段。本片获第50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剪辑,最佳原创音乐,最佳声效六项大奖及特殊贡献奖(Ben Burt),Ben Burt在该片中的声音工作对电影声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7、Dolby Surround 正式登场
1979年,在《Apocalypse Now》(《现代启示录》)影片完成时,Walter Murch“杜撰”了“Sound Designer”一词,自此才有了“声音设计师”这一听起来高大上的名号。Walter Murch还发明了一种名叫“Worldizing”的声音设计方式,将声音通过扬声器在空间中重放并再次录制,来获得音效的真实空间感。《Apocalypse Now》采用35mm胶片拍摄,但公映时采用了70mm扩印胶片(非IMAX),这除了能带来更好的画面质量之外,也给真正5.1声道环绕声音效创造了放下更多音频信息的空间,Dolby Surround 正式登场。
8、第一部运用杜比数字的电影
1992年第一部运用杜比数字的电影《Batman Returns》(《蝙蝠侠归来》)诞生。《Batman Returns》采用全新的音频编码算法技术,虽然声道仍为Dolby Surround的5.1声道,但是Dolby Digital(杜比数字)势必会盖过前者,成为意义和影响最为深远的技术。它将5个全频段(3Hz~20000Hz)音轨和一个低频段(3Hz~120Hz)音轨通过有损压缩的方式编码为一个数据流,压缩算法将人耳不易察觉的高频声音细节信息压缩,从而能够实现10:1的压缩比,很好地解决了胶片上的音频信号存储问题
9、DTS问世
1993年,由导演史提芬史匹堡创立的DTS(Digital Theatre System,数字影院系统)公司也推出了DTS音响格式,它也将数字5.1声道设定为基本格式,并且包括7.1声道编码的DTSES等扩展技术。与Dolby Digital仍然借助胶片的齿孔空白处记录全部音频码流不同,DTS格式的胶片仅仅记录非常简单的音频同步信息,而没有直接的音轨信息。实际音轨信息存储在与影片同步播放的CD Audio盘片上,其1103kb/s的容量远高于Dolby Digital,甚至更换播放语言只需要更换光盘即可。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使用该技术后,使其丰富表现的声音栩栩如生,从而一炮而红。
10、沉浸式环绕声技术
随后,电影数字技术仍不断更新。Dolby-EX、Dolby HD、NHK(Japanese Public Broadcaster),以及目前最新的Auro 3D和Dolby Atmos(杜比全景声)系统也相继出现。
其中,Dolby Atmos杜比全景声)是基于对象的音频处理技术,结合动态对象和播放声道的全新混音,以及声音定向方式,令观众全方位被声音包围,实现了适应性回放,确保在任何环境和不同的扬声器配置下,尽可能播放最接近原创者设想的效果,一位《时代周刊》的评论家曾说他在听到头顶声音呼啸而过时本能地缩头躲避。杜比全景声目前已应用到《地心引力》、《霍比特人》、《环太平洋》、《一代宗师》等诸多影片当中。
而Auro 3D则是利用人类听觉系统的研究成果,在传统5.1声道基础上,在传统音箱位置上方,与听音位处于15到30度夹角的环形区域再布置同样数量的独立声道数。这样人耳侧上方的半球就有一圈独立发声且全部受控的独立声道。人类听觉神经系统就感知到自己处于更生动真切的声环境中。Auro-3D完善了高频通道的环绕声体验,能够提供给听众更自然的全包围感环绕声场。根据房间大小,通过1-2个附加层会安装在现有的环绕立体声层上,来产生一个3D的垂直立体声场。
结语:电影技术仍在不断地发展之中。目前,Dolby Atmos、Auro 3D等最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影声音的制作与放映中。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电影声音魅力的体现创造了新的舞台,从而提高了电影艺术的总体审美功能。也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影声音制作、放映的格局,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